Facebook 已死 ? 名人分析 FB 對港人的 10 年影響

Published by
艾露貓

原來今天  Facebook 已經踏入了 10 周年,對比起美國人轉玩 Vine 又玩 Snapchat,或者是 Twitter/Google+,港人好像始終如一沒變。Facebook 亦成為了港人之精神食糧,生活上無論大小事都忍不住分享到 FB 上。趁著今天 FB 10 歲生辰,我們分析一下 Facebook 在這十年間對港人生活的影響,更請來幾些業界人士來做個專訪。

 

2004 年 – 大學交友網絡

若然有看過《The Social Network》,大概對 Facebook 的起源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十年前的它名為「TheFacebook」,並只限在哈佛大學使用 (申請帳號限定了該學校電郵地址),後來越來越多的大學參加。當年的 Facebook 貼文串名為「Wall」,可能有不少老用家還會用此稱呼。不過當年在香港還未興起這種社交熱,頂多都是上討論區跟陌生人討論。

 

2008 年 – 香港因「種菜」而興起

Facebook 在 2006 年時已經對外開放,不需再使用美國的大學電郵地址進行申請。不過在香港的興起卻不是立即走紅,當時香港人仍習慣使用 Xanga、Yahoo Blog、MySpace 等社交平台。反而是在 2 年後,因「種菜」遊戲《Happy Farm 》而令香港用戶大增,同年更有 PlayFish 的《Pet Society》 令女生大叫可愛。及後的《Restaurant City 》、 《神來也麻雀》、《Sims Social》‎、《Cafe World》等,也令不少人廢寢忘食。2008 年也是 Facebook 人數突破一百萬人的一年。

當年 FB 並未成為「分享」,反為港人用 FB 來當遊戲平台,甚至有人因為要拿取遊戲的 Item 而開很多假分身戶口,有的更在各大討論區中「招友」, 令到 FB 上很多「朋友」只是利用來取 Item 而非真正認識,有點本末倒置

 

2009 年 – 「呃Like」的生態變化

2009 年可說是 Facebook 突破性的一年,因為簡簡單單的開發出一個「Like」按鈕,就已經令整個 Facebook 生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個人用戶求別人認同及出位、公司專頁就為求宣傳。許多用戶或者 Facebook Page 為了此 Like 按鈕都花盡腦汁,甚至「玩命」。2009 年亦是 Facebook 人數超越 MySpace 的一年。這個呃 Like 文化不單是香港,全球至今仍在「呃 Like」中。

 

呃 Like 還呃 Like,筆者最看不過眼是一些「一 Like 一祝福」的偽善動作,美其名就是同情,但實情是利用別人的不幸,引來憐憫之心,目的只為宣傳自己。最後不幸的人沒有任何改善,不過公司的專頁就多了幾千個 Like 。

 

2009~2010 年 – 新浪微博,明星離棄 FB 

2009 年新浪微博推出,雖然其定位類似 Twitter,不過數年間對香港 Facebook 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除了台灣之外,本地明星大多以新浪微博作為較主力的宣傳平台。一來因為內地的用戶群非常龐大之外,二來也說明了香港的娛樂圈並不好景。

 

2010 年 – 參考 foursquare 打卡 

2010 年很多用戶都已轉至在手機上使用 Facebook,而 Facebook 的「打卡」功能亦在此年誕生,相信不少人對當年被打卡「洗版」的印象還記憶猶新。現時打卡功能可在手機上的「探索周邊」開啟出來,另一方面亦融入了在 Status 貼文之中。2010 年亦是 Facebook 電影 《The Social Network》上映的一年。

 

 

 

2010 年 – 各大公司宣傳渠道

時至如今,Facebook 仍是各大公司/團體組織在網上的一大宣傳渠道。為求多 Like 多 Share 多 Fans,它們都出盡法寶 (包括本網站)。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如雨後春筍的抽獎活動… 只需按 Like 按 Share 就可有機會得獎。後來因為賭博條例的《推廣生意的競賽牌照》,這些活動才消聲匿跡。

 

2011 年 – Google+ 反擊在港失敗

Google 在 2011 年推出 Google+ 迎戰 Facebook,針對它的弱點,以設有私隱功能的 Circle 作為招徠,一開始的 24 天已有超過 2000 萬人次使用。不過 Facebook 也不甘示弱,趕緊加入私隱過濾功能,再追加 HD 相片/影片上傳等功能。截至現時 Google+ 約有 5 億 4 千萬 Active Users (截至上年十月),比起 Facebook 的 12 億 Active Users (截至上年年月) 仍有一大段距離。當然以香港而言,使用 Google+ 的用戶仍是少數。Google+ 在港雷聲大雨點小,雖然有一眾 Fans 不斷說 Google + 有多好用,但因為朋友圈子間不太願搬家,所以最後只好放棄回歸 FB。

 

 

▲日本 Google+ 當年以 AKB48 全員加入作為宣傳技倆。

 

2013 年 – 強化 Messenger 挑戰 Whatsapp / Line

隨著手機版越來越多人使用,桌面版的 Facebook 遊戲也一個接一個倒下來。在上年 Facebook 就公佈其手機使用人數正式超越了桌面版本。除此之外,不少人選擇以手機 Facebook 的 Messenger 作為聊天方式,而且 iOS/Android 共用也不會有記錄遺失或不能同時 Login 的問題,大有侵占 Whatsapp/LINE 之勢。手機版的 Facebook 也學習了 LINE 的貼圖小舖,漸漸加入各種 Stamp 公仔。

▲很多網絡爭論也在 Facebook 上發生,再轉到現實社會做成很大迴響。Facebook 也是高登人「起底」的福地。

▲現時香港的 Facebook Chat 已有 Sanrio 貼圖。

 

[divider]

行業專訪:

 

 

廣告界 –  

Guru Online 負責人Alan Yip:大改品牌分享模式

作為近年主攻網絡廣告及為品牌在各大社交網絡平台宣傳的 Guru Online,他們的負責人 Alan Yip 表示 Facebook 這 10 年對廣告界的改變可說是翻天覆地,不但由以往的單向廣告宣傳(由媒體到受眾)到現時在 Facebook 的置入式廣告、甚至朋輩之間的互動式宣傳,品牌亦由以往對待受眾為客戶的關係,轉變為今日對待受眾為「FF(粉絲及朋友;Fans + Friends)」的關係。這種轉變,令品牌可以在產品仍未推出之前,就已經與潛在客戶建立朋友關係並開展溝通,培養他們對品牌的歸屬感。

城中熱話成宣傳關鍵

此外,在 Facebook 未出現前,品牌會較集中於利用「電視的 30 秒廣告」去吸引顧客,即使在媒體上的廣告(例如:報紙),客戶亦只會最多每日閱讀一次,所以需要十分搶眼的廣告去吸引他們的注意。但今時今日,他們會偏向透過一些社交談話(例如:天氣、節日等)或城中熱話與粉絲們進行溝通,並希望粉絲們分享他們的話題去達到宣傳品牌的目的;另外由於 Facebook 用家會每日瀏覽 Facebook 多次,品牌會將以往的廣告計劃「斬件」分為數次在 Facebook 發佈,務求為粉絲製造出「多次驚喜」,以吸引他們不停分享,達到品牌或產品宣傳的目的。

最後,Alan 更認為以往品牌會透過一個或少量大媒體去進行宣傳,亦會偏向透過官方網站發放消息;但今時今日 Facebook 已成為各大品牌宣傳品牌或產品的「主力平台」,即使是產品的規格、特色等「硬」資料,亦會透過不同生動方法在 Facebook 與粉絲分享,品牌亦需要因應新的宣傳手法,令資料更生活化,亦令很多品牌宣傳計劃需要重新訂製,這些就是 Facebook 在過去 10 年間為廣告界所帶來的影響。

 

廣告界別 – Rudi Leung :Facebook 軟推廣告成最大挑戰

作為從事廣告業廿多年,見證廣告行業發展的 Ogilvy & Mather Social@Ogilvy 團隊的 General Manager Rudi Leung 梁志成,他認為 Facebook 基本上改變了整個互聯網的生態,成為了大部份人幾乎每天到此一遊的目的地,品牌要與消費者溝通,Facebook不可或缺。但傳統廣告的硬銷手法,會令 Facebook 用家厭惡,所以,如何在 Facebook 上軟推廣告,成為了他們的最大挑戰。

Facebook 不斷在變,令人難以適從,很多用戶及行家都投訴,可是,沒辦法,未來五年,Rudi 認為 Facebook 還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平台。即使聽聞近年很多年輕人開始離開 Facebook,但當他們入了大學及出來社會做事後,他覺得 Facebook 還是一個最佳的社交平台。

 

Gadgets 達人 – Joesph leung:競爭將會越來越大

Joesph 指出,十年前自己從來沒有想過原來自己有這麼多東西和朋友分享,Facebook 的出現改變了自己 share 和朋友分享的心態,以前因為分享的渠道不多很多時都是「看完便算」,不過在 Facebook 上不單只內容非常豐富,而且更可以簡簡單單按一下 Share 便可以和朋友分享自己喜歡或推介的東西,十年前可算是無法想像的。

另一方面,擁有極大 user group 用戶群的 Facebook 正正為自己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渠道進行互動,即使是常見 / 不常見的朋友都可以透過 Facebook 了解對方動向,而且亦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去支持朋友(按 like),讓對方知道大家有互相留意大家的新消息,打破時間、地域的界限,而且自己每日亦會上 Facebook 十次八次,定時觀看朋友舫態已成為生活中指定動作呢!不過他指出 Social Media 世界正在分流,Facebook、Wechat、Line、Whatsapp 等各有一班捧場客,對於 Facebook 而言競爭將會越來越大。

 

一般用戶及唱作歌手 – Rannes Man :個人專頁可軟性宣傳

Rannes 指出,Facebook 對於世界以及自己的改變可算是「大到不得了」,嚴格來說更加是「顛倒了世界」!對於自己來說,一開始認識的 Facebook 用戶都是「自私鬼」、是一個小圈子玩意,全因它只限制了部份美國頂尖大學學生使用,自己對它的印象開始時並不太好。而當時自己仍在使用 Friendster、Myspace、Xanga,當然後來亦成為了 Facebook 的用戶後來慢慢便改觀了。Facebook 最大的好處是人際網絡超強,自己從中找到了不少中、小學同學,甚至是失去聯絡的幼稚園同學呢!

對於多年不見的朋友亦可以從對方 Facebook 知道近況,見面時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做 Catchup,宜接進入討論一些更深入的問題,減少不少做「門面功夫」的時間。對於自己 Facebook 的 Fans Page,Rannes 認為,它的 Promotion 效用很好,自己可以把新歌、作品、剪報雜誌進進收錄,讓一些特別入來 Fans Page 的粉絲觀看,特別是一些不想把太 Hard Sell 的東西放在私人頁面,Fans Page 便是一個非常合適的途徑讓我和一班歌迷進行互動。

 

[avatar user=”tinyan” size=”medium” /]

天恩 : Facebook 對 unwire.hk 影響 – 知名度大於一切

在Facebook 未興起時,天恩留意到當時某些本港網站都不太願使用 Facebook,他們不想把文章 免費給人分享,某程度上是將自己的 Pageview 送給了 Facebook。不過當時天恩卻有另一番想法,表面上雖然是將Pageview送給 Facebook,但實際是為自己品牌作宣傳。今天你問身邊朋友,香港生活科技網該看那個,我有信心答案必定會是 unwire.hk,這要拜當年各讀者在 FB 上不斷分享我們的文章所帶來的成果。

今時今日很多聰明的巿場推廣,會先評估媒體的知名度、影響力及目標觀眾,因為他們近年已洞悉瀏覽量有點虛無,很多網站為谷流量,在 FB 中每天貼性感肉照、八掛新聞、嘩眾取寵的文章以及盲目送禮等手法「造數」,最後帶來的都是劣質人流,全無「忠誠度」可言。最後表面上「成績單」漂亮,但網站形象全毀,而且對品牌推廣無任何幫助。這些下三流的「谷數」手法,騙不了今時今日的精明客戶。

Facebook 專頁宣傳力大不如前

「時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元素,很慶幸當年我們早點跟 FB 結緣,若果近年才「跟風」的話,一切已經太遲。近年有分析家指「FB 已死」新一代青年人討厭 FB ,天恩不敢說 FB 「已死」,但在宣傳角度來說,擴散力真的大不如前,強迫你必需要付上大量「廣告費」才能達到當年的擴散力的話,可惜推廣金額不是一般中小企能夠負擔,FB 宣傳變成了財力遊戲,拒絕了一般用戶入場。

 

Facebook 讓你生也能讓你死

除了「時機」,你還要明白「原因」。Unwire 始創於 2008 ,但為何在 2010 年才開始設立 Facebook 專頁?因為天恩當時覺得Facebook 是雙面刃,用得不好便會傷害到自己。在使用 前你必需要分析一下 Facebook 對自己業務有甚麼壞的影響,不要只向好方面去想。以 unwire 為例,天恩觀察到讀者很容易會對 Facebook 的資訊產生依賴。

沒有 Facebook 前,讀者為了吸收各地的資訊,平均每天都瀏覽幾個網站,有Facebook 後,讀者只需加入各媒體專頁(Fans Page),便可以在 Facebook 中如餵食般等候資訊送上門。用家由「主動」改成「被動」接收資訊,這對於媒體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事,流量將會全權由 FB 操控生死。

你要讓用家進去你的網站,你必盡跟讀者 FB 內其他同行對手資訊比拼,只有好題材才能引人注意,不然一些搬家過紙的新聞是不會讓人留戀。

 

主動型讀者才核心價值

所以天恩要確定 unwire 必需有能力對抗這種 「Facebook 被動化」的習慣,才會開始在 Facebook 建立專頁。由 2008-2010 這兩年間先鞏固一班固定的讀者群,要令到 unwire 如讀報紙一樣,讀者會自動每天上門閱讀而非在 Facebook 「等食」。

很慶幸我們的選取及經營方式,培養出大部份讀者每天瀏覽 unwire 的習慣,甚至會設定 unwire 為瀏覽器首頁,根據報告顯示,由 facebook 進來的 unwire 主站的流量只佔 20% 以內,所以近年 Facebook 「封殺」專頁的擴散數量,對我們影響不大。

 

Published by
艾露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