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影視娛樂

影評:《末日公投》- 對生命的價值進行最終審判

Published by
Cherry

在末日當前,誰更有資格生存下去呢?電影《末日公投》(The Philosophers) 是一課哲學課,開宗明義叫人思考,因此即使以末日作主題,但不要期望如《明日之後》般的緊張刺激,不過都絕對不悶。電影主要想對情感及價值作出深究,以邏輯作批判,但在批判當中不免帶有感情,對與錯重要嗎?

21 人爭 10 個床位

全班 20 位中學生上畢業前最後一節的哲學課,老師提出要做一個思維測試,想像末日來臨,受原子彈的影響,只有躲在防空洞內 1 年方可避過輻射,可是防空洞內的氧氣和食糧都只足夠讓 10 個人生存 1 年,連同老師在內的 21 人中,必須犧牲 11 人。然後老師叫學生抽籤決定自己的職業,再由全部同學一齊投票看他/她有沒有活下去的資格,並估計全球尚有 1000 個防空洞,1 年後留下來的人有繁衍的責任,如果不想人類滅絕,大家必須服從理性選擇適合的人⋯⋯

最後的一節哲學課上學生被逼進行思維實驗,為人類的將來,要在情感和邏輯之間作出選擇。
在 22 人當中只有 10 人可以在防空洞中躲一年,避過災難。

以職業及條件定生死

電影以投票方式讓學生「互殺」,而非「大逃殺式」的殺戮,溫和而令人有更冷靜的心情去思考,學生抽到的職業有農夫、工程師、骨科醫生、音樂家、太空人、化學博士、詩人、紅酒拍賣、時裝設計師⋯⋯ 而老師則職業未明,擔當以邏輯為先的無情領導者。引導人思考人的價值,抽籤決定職業就如人生,有些人與生俱來就有較優秀的條件,但條件不完全等於一個人的全部價值。而在末日當前某些職業的存在看來是奢侈的,可是單純以職業去批判人的價值並不完整,你不了解一個人的私生活,對一個人的識知其實是有限的。從 10 人在洞內的生活可見畢竟人生存不只為了食和睡。原子彈測試完結後,老師和學生再進行了兩次末日測試,第二次實驗每人除了之前的職業,再多了一些條件,大家根據職業及條件再作投票,在洞之內學生再次需在情感和理智之間作出選擇,當邏輯有違情感及道德,人會選擇跟從什麼呢?

抽籤決定職業及條件,也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嗎?

選擇精彩而短暫的人生

第三次測試換了一個方式去決定學生的去留,在女主角心目中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比起依照邏輯無靈魂「偷生式」的生活,女主角選擇依照情感,保護弱小,讓強大的發揮所長求生,而在洞內的人百花齊放。對女主角而言,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價值都不等於利用價值,”In my apocalypse, everybody’s worth as much as everybody else. We live briefly, but we don’t mind. And when it’s time to die, we don’t resist death. We summon it.”大家寧選擇笑著迎接死亡,都不願哭著生存。他們的考慮並不長遠細密,只是以短暫的開心作為決定的原則,是自私還是偉大呢?

女主角雖邏輯思維強,但同時比較著重人性。

結局為電影之敗筆

在第三次測試後回到現實,亦是電影的敗筆,顛覆了老師教育學生的祟高形象,3 個測試背後的目的給人的感覺不再純粹,代表邏輯的老師其實都會受情感影響,所謂的邏輯都包含了主觀感覺,實際上像一個獨裁者。相信並守著的哲學邏輯失據,讓人不知如何自處,誰是真正的行屍走肉呢?男主角所說末日(apocalypse) 的意思是發現未見過的東西,黑暗的出口,違反邏輯的女主角大概就是未見過的東西—末日,是老師不能理解的。

男主角在末日的場景內擔當以人類利益為先的獨裁領導,不是主觀決定人的生殺大權。
多張年輕熟悉的面孔,大家認得幾多個?好多明星都參與過其他美劇或電影。

電影前段是吸引的,理性和感性之間的矛盾不斷沖擊著學生的思緒,劇情絕對有很多的反駁位,但重點是思想。學生在不同場景換上不同衣服,加上多個末日的場景令電影不至沉悶,更有少少搞笑位及好多給人思考的位置。可惜末段破壞了電影的佈局,一下子令人感覺電影有點過份賣弄的感覺,令邏輯和情感之間的分野更模糊,卻造成一種違和感。

Published by
Ch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