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樂手不再需要樂器

Published by
Share

在科技發達的年代,大家都會想像科技如何能令我們的生活更好、更有趣。我們嘗試透過科技大幅簡化工序,提升準確度,讓事情更貼近我們的期望。在日常生活上如是,在音樂領域上亦如是。

華爾街日報報道 (或這裏),在速度金屬 (Speed metal) 領域中,樂隊與製作人們在錄製專輯和後期製作時都傾向於使用鼓機取代傳統的製作方式 – 鼓手親自演繹。曾有報道指,曾經有歐洲製作人替一隊台灣樂隊進行後期製作時驚訝他們的鼓手在錄音時,竟是親自動手打鼓而非使以鼓機代勞,委實諷刺。

此風氣的盛行原來是由於較為方便快捷,亦更有利於後期製作。但時至今天,使用電子化工具代勞的原因是因為樂手們的肢體已跟不上自己所編寫的樂曲節奏,因而造成了專輯一流,現場表演九流的樂隊 – 如 Dragonforce

▲ Dragonforce 編寫的歌曲快得有時候連自己都不能夠輕易重覆演奏

在這個欲望過盛的年代,社會奉行消費主義,大眾都普遍追求感觀上的刺激、滿足感,追求更大量的資訊,更快的音樂,更豐富的畫面;我們得到了比前人更佳的器具、更好的環境、更多的資源,卻製作不了多少更優秀的作品。以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為例,樂隊們都偏向追求更複雜、層次更多的編曲,更高的速度,但親自演奏卻難若登天,是一件何其諷刺的事?

音樂創作的原意在於有說話想表達、有訊息希望分享;現在卻因為要賣弄技術、盲目追求速度但又無本錢,因而要透過電腦來 ”演奏”,豈不是本末倒置?音樂是一種溝通方式,若然只是無病申吟、或因商業理由而 “說兩句”、或根本胸無點墨。那麼用白話文就好了,為何要 ”拋書包”用文言文呢?

與其賣弄虛偽的技術,倒不如好好學習、鍛鍊,努力的裝備自己。小編並不是鼓吹讀者們盲目的裝備自己好讓自己可以 “贏在起跑線上”;努力裝備自己只是為了可以成為一個具備真才實學,更真實的人以迎接更多將來未知的挑戰。畢竟機會是可遇不可強求,若有機會讓閣下表演自己的 “成名作”,閣下卻 “彈” 得一塌糊塗的話,即使可以贏在起跑線上,也不一定可以捱到終點線。

 

▲ 由華爾街日報為此專題而製作的影片 (點擊右上角可開啟字幕)

Publish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