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日本文藝復興 ‧ KIKOF 百年信樂燒「器湖」之誕生

Published by
Yandroid
Share

早前 Yandroid 曾訪問兩位 80 後港人設計師 Michael 與 Rony,從荷蘭回流香港,守衛本土的白鐵手藝。日本雖然著重傳統文化,但同樣有不少傳統手藝都因追不上時代而式微。與 Michael 與 Rony 二人組一樣,2012 年共同成立 了「KIGI」設計 Studio 的植原亮輔和渡邊良重,成立這個名為「KIKOF」(器湖) 的品牌,將日本百多年的信樂燒工藝從新包裝,令這種逐漸被遺忘的手藝向世界展示出現代的風格。

琵琶陶土

著名的陶藝之鄉信樂町位於滋賀縣的南部,自古出產優質的陶土,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信樂燒的故鄉。信樂位於海拔 300 米左右的高原地帶,森林鬱鬱蔥蔥,據說信樂 (SIGARAKI) 這一名字來源於深山茂林之意中的茂林 (SIGERUKI) 的發音。“信樂燒” (信樂陶瓷) 據說起源於 742 年興建紫香樂宮時的燒瓦。今天在信樂町到處可見信樂燒的狐狸,十分可愛。而日本最大的湖泊 — 琵琶湖,也是位於滋賀縣。附近丘陵有質地優良的陶土,據知因為地殼變動,每年都會移動兩厘米,湧出優質的陶土。

▲ 以琵琶湖的陶土製成的信樂燒在大約 200 年前的江戶時代已經興起,但這些陶器因追不上時代設計,近年已逐漸式微。

▲ 琵琶湖位於日本滋賀縣,為日本最大的湖泊,面積有滋賀縣面積1/6。

古今融合

這個文藝復興活動,是一得很長的故事:「最初我們是幫當地職人(工匠) 的信樂燒設計新包裝,作為結婚禮物來售賣,不過這樣市場有限,計劃的成本也很高。」植原先生解釋。 他覺得要幫到工匠,便必需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案才可,「KIKOF」這個品牌就從而誕生。KIGI (植原亮輔+渡邊良重) 二人都是平面設計師,「KIKOF」就是利用他們本身專業,將用紙張可以摺出來的形狀為概念,從 2D 平面變成 3D 水壺、杯碟,顛覆了信樂燒給人的感覺,也是將現今設計與百年技術融合起來。

▲ 「KIKOF」的產品很難聯想到是信樂燒陶器,還要設計得像是用紙張折出來似的,很令人驚喜。

渡邊小姐笑說:「驚喜不只是消費者,工匠也是。他們製作信樂燒幾十年,想也沒想過信樂燒可以這樣的,但他們也很樂意接受這個挑戰。」這些陶器用上溫暖的顏色和配上簡約的線條,看似簡單,但研發過程卻令大家吃盡苦頭。「除了八角形,我們希望出做來的感覺輕薄如紙,經過多次失敗再嘗試才做出這成品。」

▲「KIKOF」只有三種顏色,代表琵琶湖的早午晚湖面上映照的光影; Morning blue 淡藍是清晨,Noon white 灰白的是中午,Sunset pink 粉紅色則代表著是夕陽。

 

▲ 說到八角形,植原先生表示這是他覺得最自然、最舒服的形狀,而且有實際功能:「八角形很容易就可把水倒出來。」

著重溝通

產品設計從來不能孤芳自賞,但到底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植原先生笑說:「當然不能想著會賺大錢,保持高質素之餘,價錢要大眾化,做到可讓大家買回家使用的藝術。」要做到好的作品,與工匠的溝通也很重要。「我們與工匠不是上司和下屬,而是工作的伙伴,關係是平等的,我們也要向工匠師傅學習呢。」

得獎的「失敗作」

同場展出還有這款同樣由 2D 概念變 3D 的花樽,植原先生表示靈感是來自補充裝的洗頭水:「有一次我們接了洗頭水補充裝的設計工作,但做來做去都不滿意,渡邊見了那些失敗作,就隨手用來插花,一切從失敗開始喔。(笑)」這個洗頭水補充裝的失敗作,變成花樽後卻得到 2002 年的 Good Design Award,經過十年仍然是很受歡迎的產品,當日看展覽的朋友也立即買下來呢。

▲ 相信市面上都沒有「平面」的花樽,其實設計真的像是洗頭水的補充裝的膠袋,只要拉開兩邊加水便可插花,但有誰想過補充裝可用來做花樽?

▲ 「KIGI」作為平面設計的 Studio, 花樽不但是一款很實用的 Product,每款還有不同的圖案。

▲ 日本是個地震頻繁的國家,但這種花樽他們試過地震也不會倒下來。

 “KIKOF” KIGI EXHIBITION
日期:8 月 1 日 – 8 月 31 日 12:00nn – 8:00pm
地點:Good Design Store (H401) @PMQ 元創方

資料來源:日本國家旅遊局 日本滋賀縣觀光導覽

Published by
Y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