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生活娛樂

走進科幻世界 智能不叛變

Published by
天恩
Share

機器是死的,人是生的。科幻電影橋段常有類似的想像,機器獲得生命之後,通常都背叛人類,造成災難。但事實是否這樣悲觀呢?近日香港大會堂的一場新媒體展覽,藝術家透過科技向死物注入生氣,觀眾可以親身體驗,這種狂想情節到底是可怕還是可愛。

從科幻世界回來,讓小吉匯報一下實地考察結果。

 

入場不久,小吉便見到一襲巨型水晶燈。慢著!仔細一看,燈架上的不是寶石,而是各式各樣的實驗室儀器。試管、滴管和其他玻璃容器,有的裡面還裝著有色液體,在燈光折射下非常好看!這傢伙不但可以遠觀,走近時你會發現它還會活動和發聲。來自加拿大的藝術家Philip Beesley早在2007年開始創造這座名為「萬物有生」的互動裝置,多年來不斷更新微處理器和感應器,最新一代可支援互動照明。他特意將人類的呼吸、撫摸等動作,以機器模擬複製,營造人類與機器的共同性,嘗試打破兩者之間的對立面。

看過金燦燦、亮晶晶的,黑色牆身的展覽廳內,有個例外的白色空間。進去之前,職員溫馨提示:「穿白色衫要小心點喲」。這盒子般的房間,有一顆透明氣球在飄動。一些黑色「觸鬚」有秩序地排列在氣球表面,路過之處「觸鬚」都留下痕跡。據了解,德國藝術家Karina Smigla-Bobinski認為這作品是「後工業時代的生物」,還起了名字的,叫做「ADA」。ADA體內主要成分是氦氣,讓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房間裡浮動。全身給「做了手腳」,一根根「觸鬚」都是木炭筆。ADA嬉戲過程的一舉一動,都畫在白色的牆壁上,有如淘氣孩子在家裡塗鴉。

 

電影荼毒太深,以為智能叛變是人類最終面對的悲傷結局。這次展覽帶出當機器擁有生命的其他可能,原來當它們變成「他們」, 不一定是搞破壞,也可以跟我們一起玩創作的哦!

 

展覽資料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時間 : 2014年11月7日至12月7日

地點 : 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

Published by
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