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 :「夠輕、鍵盤好打!低配不建議」- Lenovo ThinkPad X1 Carbon (3rd Gen)

Published by
David
Share

近年好多人都轉會 Macbook,除了 OS 問題,規格、設計都係重要因素,Lenovo 於早前 CES 2015 發表 ThinkPad X1 Carbon (3rd Gen) 呢部升級版,除了得知升級 Intel 新處理器,設計上竟然都有驚喜,想知今年 X1 Carbon 買唔買得過就等小編 幫大家試下。(以下有更多資料。)

設計更好用、輕過 MBA 13

ThinkPad X1 Carbon (3rd Gen)  (下稱 : X1 Carbon) 每逢年頭都會推出升級版,但今年焦點除了新配置,更值得留意係設計竟然熟口熟面,指的是鍵盤有返實際功能 (Fn) 鍵,而 TouchPad 回復傳統 5 鍵設計,可能去年 (2014) 的輕觸 Fn 唔太受歡迎,所以改番舊設計。手感方面,新鍵盤按鍵更紮實,打字感覺比 MBA 舒服,而 TouchPad 加返實體鍵後會細咗,好彩用時空間都算充足,但更重要係用 Trackpoint 有返之前感覺。此外,X1 Carbon 今年機身設計都改良了,重量再輕量化至 1.31kg,拿起感覺好似仲輕過 MacBook Air 13″,以 14 吋機來講 X1 Carbon 真係好輕。

▲ 雖然 X1 Carbon 是 14 吋機,但拿起感覺同 MacBook Air 13″ 差唔多。


▲ 鍵盤回復實體 Fn 鍵,而且還有背光,適合夜間工作使用。

▲ TouchPad 回復 3 個實體鍵設計,用 Trackpoint 終於有返以前嘅感覺。

 ▲ 機身兩邊提供 1 組 HDMI、Mini Display Port、2 組 USB 及 Mini-LAN 接口。

最新配置、屏幕唔反光

新機當然離唔開新配置,這次 X1 Carbon 搭載 Intel 第 5 代 Core 處理器 (Broadwell-U),重點是內置 GPU 性能大幅提升,支授更多解碼,間接令 CPU 更省電,從而提高續航力。而小編 手頭上的 X1 Carbon 屬 Core i7-5500U,擁有雙核四線程架構,機內仲搭載 8GB RAM 及 512GB SSD 等配置,規格相當豪華。至於屏幕,這次 14 吋將會使用 2,560 x 1,440 的 IPS 屏幕,雖然在 Windows 8.1 驟眼睇唔易察覺,但睇網頁時文字就會好 Sharp,而且「霧面」熒幕在燈光下用都唔會反光,對文字工作者極有幫助,但缺點係顏色都係 MacBook Pro Retina 13″ 更靚更準。

 ▲ 這次借來的 X1 Carbon 搭載了 Core i7-5500U 處理器、8GB RAM 及 512GB SSD。

▲ 屏幕配備 2,560 x 1,440 解像度,雖然 Windows 8.1 上未必完全發揮到,但睇網頁就會發現文字特別 Sharp。另外,屏幕表面唔反光都係值得一讚。

▲ 機內有 Office 365 及一些 Lenovo 提供的保安及提示軟件。

▲ 用 Battery Mark 可測出 X1 Carbon 負載下可運行約 2 小時 37 分鐘,續航力只是一般。

▲ 雖然續航力不算極強,但它提供 RapidCharge 快速充電,官方聲稱可以 1 小時充滿 80% 電量。

▲ 鍵盤旁邊設手指掃瞄器,可使用指紋作系統登入。

小編 :夠輕、鍵盤好打!唔好買最平配置

小編 由 ThinkPad 轉去 MacBook Pro Retina 13″ 都一段日子,但今次 X1 Carbon (3rd Gen) 終於有點「回塘」的心動,主要原因係夠輕,其次係鍵盤及屏幕唔反光等因素,當然佢續航力遠不及 MBPR 13″ 耐用,但佢有 RapidCharge 快充來彌補不足,整體條件都算吸引。不過,定價上 X1 Carbon 最平為 HK$10,888,價錢唔算貴,但該型號只有 1080p 屏幕及 4GB RAM 係致命傷,因此想買都建議高一級配置,雖然售價一下跳到 $14,688,但該型號起才有齊 2K 屏幕、8GB RAM 及 256GB SSD,加上本身有 3 年保養,計落其實只係比 MBPR 13″ (256GB) + Apple Care 貴少少。

售價:$10,888 起
查詢:Lenovo (800 938 838)


相關文章:
  • 首款 Snapdragon X Elite 筆電 Lenovo Yoga Slim 7 14.5″ 諜照流出
  • Lenovo 發佈 2024 全新 LEGION + LOQ 電競筆電 內建全新散熱系統 + Intel 14 代 HX CPU
  • Lenovo 發佈 2024 Yoga 系列新品 擁獨立 AI 晶片強化效能 + 提升使用體驗

  • Published by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