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開電視,不時都會看到旅遊網站的廣告。這邊廂自稱為「全球領先的旅遊網站」 ,那邊廂又說「幫你揀最抵最平的酒店」,那到底去那一個旅遊網訂的酒店、飛機才是最平的呢?正當大家都有這個疑問的同時,原來有一類網站叫做旅遊搜尋引擎 (Online Travel Search Engine),就好似旅遊界的 Google 一樣,輸入關鍵字就可以找到各大旅遊網站的價格,助你快速地找到最抵最平的機票和酒店。今日 unwire 就訪問了上月正式打入香港市場、美國最大的旅遊搜尋引擎 - KAYAK 的亞太區副總裁 Debby Soo,看看她對港人外遊的習慣和對香港市場的看法。
經常有人說要不吃不飲 15年才可以買到樓,但其實香港人每年最少都會去一兩次旅行。本身是台灣人的 Debby 就對香港人的旅行習慣很驚訝,「香港人的生活節奏快,就連旅行都要快,他們會襯星期六日,去周邊的國家,例如泰國、日本、台灣來個短途的旅行。」原來香港人很少坐廉航,就算定價較高都會選擇國泰或者港龍,因為可以儲哩數。數據顯示香港人平均每年會願意花 USD700 來購買機票,而且通常會訂 4-5 星級的酒店,「一係唔去,一去就豪!無謂辛苦自己」可能是大部香港人旅行的寫照。
以前去旅行大多數都是需要靠一個熟悉的 Travel agent 幫你處理程序,但隨著旅遊網站盛行,自己計劃行程變得簡單。「我們發現香港人使用旅遊搜尋引擎的比率高於很多其他地方,在白天上班時間更加會特別多人查找航班資料,晚上回家的時候就會查找飯店資料。至於星期六日或長假反而很少人用。」看來很多人都在上班時間蛇黎上網黎旅行料。
入到 KAYAK 的網站,小編發覺廣告並唔多,而且不會直接在網上訂票,到底旅遊搜尋引擎是如何營運?原來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來自佣金。以 KAYAK 為例,只要搜尋到一個目的地,網站會顯示出不同公司的機票資料,只要你按下去就會連接到 Expedia 等不同的 OTA (Online Travel Agent),每按一次 KAYAK 就會向 Expedia 抽一次佣,如果你在Expedia 成功訂機票,KAYAK 亦會向 Expedia 抽佣。
另外, KAYAK 的網站廣告並唔多亦是故意的。「我們的其中一位創辦人-Paul 是工程師出身,他非常注重瀏覽者的體驗,所以我們的廣告一定是有用才放出來,不會亂放一大堆亂糟的東西。所以 KAYAK 創立 10多年後的今天,界面還是非常乾淨,沒有 video ads、Flash…等等。」
雖然 KAYAK 五月底才登陸香港,事實上香港人對於旅遊搜尋引擎,例如 Skyscanner 和 tripadvisor 已經唔陌生。「我們進入香港市場好像已經有點晚了。不過我覺得我們是一定要進入這個市場。」除了要面對國外旅遊搜尋引擎,還有內地網站的競爭。「我們一直強調自己是科技公司,著重產品及用戶體驗,內地的旅遊搜尋引擎的確有很多很便宜的搜尋結果,不過他們的訂票流程都很繁複,而且需要很多時間才可以確認是不是訂到票,等待的感覺令人很忐忑,所以我們有信心可以簡易、快速的流程取勝。」
現在 Expedia、 Booking.com等 的亞太區總部都在新加坡,但 KAYAK 竟然決定於 2016年在香港開設亞洲區的總部。 原因原來好簡單,Debby 就細細聲同小編說她自己比較喜歡來香港,「離台灣跟美國比較近,我住 San Francisco,離香港只有11,12個小時,而新加坡就沒有直飛,需要 20hrs。」當然,企在商業考慮,他們亦非常欣賞香港的 start-up culture 同 technology culture ,可以容易找到一些精通兩文三語又有創意同技術的人才。
剛來到香港發現港人工時很長,好像 OT 已經是很正常不過的事, 雖然他們必需要融入香港文化才能 build up 一些適合本地巿場的主意,但 OT 這一點決不能帶進他們公司內。「我們表面上是旅遊公司,但實際上是科技公司,其中有 70%都是工程師。而我們美國總公司跟 Facebook、 Google 這些大企業很近,人材競爭很激烈。 Kayak 只不過是一間 350 人的小公司,所以我們很注重員工的 happiness and work life balance ,跟我們共事的都是開心有活力,感覺還是很像 start-up,這樣才能快速完工,總好過拖著疲倦的身軀拖長工作,不少人因為這個原因而加入我們大家庭。我們都是每天下午 5:30 都會準時下班,公司空無一人,自己試過 OT 到 6:00 pm ,老闆走過來問為甚麼不回家休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