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露貓上星期就去完 Paris Game Week,作為世界第二大的 Game Show,確是令筆者增廣見聞,也令筆者反思了一些我們對遊戲的文化差異,以下與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經常都會說香港的展覽都是賣物場、散貨場,入場不用折扣買點東西、掃點精品,就好像「蝕了」那樣,好像潛意識有種「一場來到,總不能兩手空空」的感覺。就算是日本人去 TGS,也有部份人一早就去物販部那邊排隊,買限定產品 (無疑有些是很吸引的)。
而來到 PGW,歐洲人卻是很純粹的「來打機」。場內雖然有幾個賣物區,但那都只是一個「配菜」的角色,那些就算是街上難買到的遊戲/動漫精品 (巴黎比較少有相關店舖),都沒有很多人要搶住購買。他們的「主菜」還是去排隊試玩新 Games,更不惜排上幾個小時的隊,只玩那十數二十分鐘。如果說香港的展覽像賣物場,那他們的就像進入了一個主題公園,而遊戲就是他們的機動遊戲。
在這裡其實可以看到大家觀點的不同,華人總會想多一步,例如:「試玩遊戲?之後買就可以了,早玩一點又不會怎樣,當然是買東西要緊」,看似很理性,但也某程度上是物質主義。對於遊戲本身的熱愛,那種「很想快點玩到」的熱誠,整體來說歐美玩家可勝過不少。
▲場內其實有個頗大的賣物區,有很靚的 T-Shirt 與皮革產品、精品等,不過人流不多,不會變成展覽的「主菜」。
艾露貓知道香港人打機是可以很狂熱的,每月課金過萬、成說/獎盃滿瀉、請大假打機等等大有人在 (筆者本身就是了),不過他們往往只是一個「少數」,或者說只是一個「獨樂」。在 PGW 內各個展場都有 Event 舞台,而無論主持是在做什麼,台下都有一大批玩家會作出互動。所講的不是單純一些 YES OR NO 回應,而是一旦想請人上台,全場都會很踴躍的舉手,在表演時會一齊狂歡、唱歌跳舞。感覺上他們就是去了 Party 一樣,完全放鬆的在玩樂。如果同樣的舞台在香港發生,大概你先會想一想「有無獎?」 ,然後「無?走」。
筆者想,這大概也與歐美人喜歡看球賽有關,那種狀態就是興奮、活躍、不怕羞的集合,與香港人站著看,單純「食花生」截然不同,氣氛自然亦有很大的差異。
▲「誰想上來玩?」不用理,先舉手再說。對他們來說上去玩就是一種遊戲體驗。
▲你能想像一隻已推出的遊戲,要排 3 小時的隊來玩嗎?其實香港機迷也頗幸福的了。
▲其實就連任記在場也以 Splatoon 及 Mario Kart 200cc 對戰為主。那邊的對戰風氣 (運動基礎) 確是比較高。
另一個香港機迷的問題,就是太過自我中心,或者這可以說是香港人普遍存在的思考模式。就是別人玩得一般/不太好時,總會先想到一句「咁廢架」、「我都得啦」之類。久而久之產生一種對別人玩遊戲不信任、不重視的情況。在 PGW 有一幕令筆者印象深刻,就是在 Bandai Namco 場上,舞台上在玩一個食鬼遊戲,這大概老餅得不能再老餅的遊戲,大家可能連看都不想看,卻竟然有非常多的人駐足觀看。然後台上有個參加者雖然玩得不好,很快就死掉了,台下的人依然給了他熱烈的掌聲以示支持,而不是「咁廢架」立即掉頭走。這大概在香港是比較難想像的。
▲玩 Classic 的食鬼也超多人睇,反應還頗熱烈。
▲Just Dance 的舞台一堆人會跟著跳舞,玩得勁放。筆者想起 E3 公佈時,有些人在討論區只會講句「垃圾 Game」。
在香港,要當個 Pro Gamer 已經不被重視,家長反對、朋友不看好、年齡大了亦會被淘汰、技術也不夠外國的專業。然後,就連本身打開機的機迷,也會覺得你不外如是,提不起半點興趣、識你老鼠 (除非你已打響名堂了吧)。在提議要什麼政府支持之前,或者問為何台灣都有可能把遊戲變成運動之前,其實不改改整個看待遊戲的風氣,香港要視遊戲為一項運動,還是天方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