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技巧

將電視畫質 300% 大提升 ! 艾域教你 Step by Step 調校 TV 全攻略

Published by
艾域

新電視調校選項愈來愈複雜,除了基本光暗對比,還有動態補償、RGB 色溫 .. 等等一大堆。很多人其實電視買回來都不懂去調校,讓畫質大打折扣 ! ViuTV 99 台、港台電視 31 台以至「大台」的 81 翡翠台 ,當下都以約 10Mbps 的位元率(bitrate)作廣播,以大氣電波廣播而言畫面質素算是不俗,但各位 Wire 民又有否想過,只需在電視機上「做做手腳」,你就可以獲得更靚的畫面呢?就讓艾域在此分享一些調校小貼士吧。

Show Room 「味精」谷到盡勿相信

一般我們在商舖看到的電視牆,上面掛著的電視十居其九都是用上「動態」模式顯示,以最搶眼、「下下去到盡」的畫面吸引消費者購買。顧客的眼睛很好騙,尤其經驗不多的,谷高顏色濃度、加強對比就會讓新手覺得電視畫質出眾。

味精短暫 有層次及忠實才耐看

最簡單的畫面調節方法,就是選擇正確的預設畫面模式。一般電視機都會預設數個畫面模式,例如「標準」、「自然」、「電影」、「動態」等,但回到家中,若果大家仍使用「動態」模式去長時間觀看電視或電影,可以保證大家雙眼很快就會疲憊不已。若果閣下任何調校都不想做的話,建議大家可以選擇「自然」或「電影」模式,雖然這類模式的畫面看起來不太「刺激」,但卻是最耐看最還原、最適合大家追劇煲電視的模式。在買機前亦可以 sales 使用自然模式示範,讓你留意一下電視的真實表現。

不想多作調校,選擇「Cinema」預設畫面模式,總不會「死錯人」。

畫面比例記得設定「全畫面」 不要 Overscan

當下我相信有 9 成朋友都已使用高清薄屏電視,但有一個對畫面影響甚大,卻又有不少人都會忽視的設定,那就是「畫面比例」(Aspect ratio)。現時不論是數碼電視廣播以至 Blu-ray,都已經使用 16:9  的畫面比例,但若只是將電視機的「畫面比例」單純設定為 16:9,就大有機會出現「過度掃瞄」(Overscan)問題,畫面四邊會被刪去、像 Zoom In 了一點般。如果知道自己的電視機是否有「過度掃瞄」?可留意各電視台右上角的台徽是否十分貼邊,若果是的話就是有「過度掃瞄」問題,將畫面比例設為「全畫面」、「全像素」、「點對點」,或者在選單中相關項目,例如 Panasonic 電視的「16:9 擴展掃瞄」,或者 Samsung 電視的「適合螢幕大小」,選擇以原始尺寸、不裁切選項顯示影像即可。

經常被人忽視,但又其實對整體觀感甚大影響的,就是「過度掃瞄」(Overscan)。

Overscan 對畫面有多大影響。留意上圖與本圖的 ViuTV 台徽,你會發現有 Overscan 問題的上圖,台徽會較貼近邊框,亦即畫面顯著地 Zoom in,既會隱去不少畫面內容,亦會顯著影響畫面的細緻度。

預設「色溫」宜揀「暖」

設定正確的畫面比例之後,就正式開始為畫面進行微調了。由於影音業界一直以 6500K 色溫作為畫面標準,而實際上這種色溫是有點偏向溫暖,亦即偏向昏黃感,因此艾域個人會將預設色溫選擇為「暖」。

上圖為冷色溫,而本圖則為暖色溫,雖然看起來上圖的白位才較貼近我們認知中的白色,但其實暖色溫畫面才會較為耐看。對於長時間「煲劇」(例如追看《太陽的後裔》),將預設色溫設為「暖」會較為合適。

「亮度」太高畫面會變灰 「背光」可因應環境光線增減

再來就會調校基本畫面設定選項中的「亮度」(Brightness)。雖然叫做「亮度」,但實際上這個選項是用作調校畫面黑位及灰位的。亮度愈高,暗位細節的「能見度」亦會愈高,但若調校太高的話,畫面就會變得灰浮,亦即畫面看來有一層灰霧一般,大大影響觀感。至於緊接「亮度」的「對比度」,除非你覺得畫面的光位刺眼而且完全沒有細節,否則一般而言也沒有多作調校的必要。

隨著 LED 背光系統已經徹底普及,當下不少 LCD TV 亦會提供「背光」設定,艾域個人認為大家可以因應自己的室內光線而手動調校,若果日光或燈光非常充足,令畫面變得昏暗不夠光的話,就可嘗試調高背光數值。

「亮度」選項為畫面黑位是否紮實、暗位是否分明的關鍵。
「亮度」調得太高,會令畫面變得灰浮。
「亮度」調得太低,則會令畫面變得死氣沉沉,暗位亦模糊不清。
近年新增的「背光」選項,用戶可因應室內光線強弱作增減。

色彩、色調不宜亂調

至於「色彩」(Color)及「色調」(Tint),若要準確調校,需配合相應的顏色測試圖案(藍白色條及洋紅青藍色條)及藍色濾鏡,因此為免愈調愈錯,艾域就建議大家不要多作調校,用回預設數值就更好了。

若沒有顏色測試圖案及藍色濾鏡配合,「色彩」及「色調」不宜胡亂調校。
圖中的藍白色條及洋紅青藍色條,就是用作調校色彩及色調。

銳利度不要貪心

最後的基本畫面調校項目就是「銳利度」(Sharpness),看到這個字是否代表有幾高調幾高就是好呢?正如泥菩薩所說:「凡事太盡,緣份誓必早盡。」銳利度調得太高,畫面中的主體邊位會明顯變得粗糙、有「捆邊」問題產生,因此忠告大家可以略為增加畫面銳利度,但記得不要太過貪心。很多 demo / 新手以為這樣就是 Sharp ,一般都開到很高,但其實只是假象,太高會讓畫質倒退。

若銳利度調得太高,畫面會明顯地「起渣」,以及像圖中般「捆邊」。

各種自動畫面強化功能 是否使用由你話事

除了上述基本通用於各個品牌電視機的設定項目之外,當下各大電視廠商都會在旗下的電視機注入各種畫面強化功能,艾域個人視之為「味精」,是否使用完全由各位 Wire 民話事,而我自己就會將與背光、亮度及對比度有關的自動功能關閉,因為這類功能會長時間運作,畫面會時光時暗,對我做成一定干擾。另外強化顏色的功能也較為少用,因為開啟之後會令畫面顏色變得太過濃郁而不太自然。

至於我會使用的,則包括雜訊抑制類及細節強化類功能,因為這類功能運作之後可令畫面更為通透乾淨,從而提升立體感,但又不會令人持續看到該功能正在運作之中。不過同樣道理,不論任何一種強化功能,都不宜設定得太高,避免令畫面變得不太自然。

以艾域使用中的 Panasonic TH-40CX600H 電視作例子,圖中上面 3 種自動畫面強化功能涉及顏色、背光、亮度、對比度,因此我一概將之關上,但下面 3 種則主要用作抑制雜訊及提升畫面細節,因此會選擇使用。

動態補插睇電視有用 但不宜開到盡

在云云畫面強化功能中,「動態補插」是頗大爭議的功能。4 大一線電視品牌的動態補插功能名稱各異,LG 名為 TruMotion,Panasonic 則是 Intelligent Frame Creation,而 Samsung 及 Sony 則分別稱為 Auto Motion Plus 及 MotionFlow,但實際上都是在畫格(Frame)與畫格之間,透過影像引擎預測運算及補插模擬畫格,並號稱能夠提升畫面流暢度。

之所以有所爭議,是因為電影 BD 是以原生每秒 24 格畫格紀錄,而電視及其他種類的內容(如演唱會),則是每秒 50 格或 60 格。若開啟「動態補插」功能去觀看電影 BD,會明顯地覺得畫面變得過於流暢,反而會有點不自然感,這種情況被稱之為「Soap Opera Effect」(肥皂劇效果)。另外,不論播放的是 24 格、50 格還是 60 格影像,當使用「動態補插」功能,移動畫面總是無可避免出現像格數突然不足的情況,不過這問題在觀看較高幀率的影片(例如電視節目或演唱會 BD),補插畫格後的問題就沒有觀看電影時那般明顯,因此在這情況開啟「動態補插」(例如觀看運動賽事),仍算是可接受範圍,但如非必要也不建議使用。

「動態補插」功能是否使用一直存在頗大爭議,艾域個人是必定將之關上的。
Published by
艾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