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一街葯房金舖 港人無野行 + 租唔起 ? 轉玩「巿集」 GoPOPYeah

Published by
依莉詩
Share

關於創意市集的訪問都做過唔少,係市集文化當中,除了一班手作人,亦有一班推手默默付出,有人選擇借出場地,有人選擇搞手作雜誌。今日小編就訪問了手作資訊 App — GoPOPYeah 創辦人鄭子健 (Ken),了解佢如何解決市集文化百花齊放而造成資訊凌亂的問題。

搞市集體會市集人的無助

近年創意市集文化百花齊放,亦成為港人週末必去的地方,但是市集資訊極度凌亂,作為市集的粉絲甚至是想擺攤的手作人亦難以尋找到想去的市集或可申請的擺檔的渠道。而曾經是市集搞手的Ken 明白作為市集的其中一員亦深深體會到各持分者遇到問題,「我覺得自己好似孤兒仔,由搵店主、搵場地、搵唔同的服務供應商、宣傳 同 考慮資金流等等,都要一個人做晒,坊間的支援完成太夠。」正因如此,八十後的 Ken 決定將資源整合,團結起創意市集的不同持份者,建立 GoPOPYeah 創意市集社群平台。「依家好多年青人都搞緊 Online Shop,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同理想,甚至想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到經濟自主、自力更生。我地希望提供相對的資訊同服務俾場主、市集搞手、手作人 同 粉絲,令市集文化健康發展。」

 

▲ 得到創業導師 Dr. Migar Tam 的幫助下,GoPOPYeah創意市集社群平台奪得了「2016年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 最佳生活時尚(社交‧傳訊‧媒體)銀獎」。

 

 

 

▲ 在構思初期 Ken 希望以 Uber的概念融入創意市集社群中,期後與 CASL 的行政總裁 Spencer 討論及研發後,最終出現了今天的 GoPOPYeah 創意市集社群。

▲ Ken 表示雖然呢個 App 結合了不同持份者所需的資料,不過作為市集搞手,覺得店主的支援已經好多,想成個市集文化健康,資訊會集中在市集搞手上,例如店主招募平台等。

 

打好關係靠每星期行市集

一個出色的 App 並不是純粹有概念就夠,正如創業導師 Dr. Migar Tam 所講「整 App 係技術上的難度唔算太高,最重要係如何推廣同深化,所以一個健康發展的模型必需要大流量。」為了達到大流量的目標,Ken 絕不敢怠慢,每星期會去最少 2個市集做採訪,與不同持份者交流,了解佢地的需要。這一年來,Ken 深入大大小小的市集,已經打過不下 60多篇的市集遊記,提供更多的市集資訊。然而,開初去市集同店主傾計的時候,Ken 曾經面對過好多人質疑,聽得最多的就是「雖然見到你地好有心,但覺得個平台太少人,效用不大。」每次聽到,Ken 都會好心酸。幸好,見到大部份人由質疑演變成支持,短短的一年 GoPOPYeah 已與市面上八成的市集搞手有緊密的聯繫,更與其中的六成簽定了合作協議。「創業呢條路係好孤單,而且好難維持自己的收入,但慢慢見到市集唔同的單位都開始支持自己,更表示好需要呢類的平台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行的路係啱。」

▲ Ken 每星期會去最少 2個市集做採訪,與不同持份者交流,現在已經打過不下 60多篇的市集遊記。

▲ 一個出色的平台資訊量雖然重要,但內容亦需要好好把關。Ken 認為要維持香港的本土創意文化,手作人的創意度和原創性都好重要。而近期創意市集經常混雜了一些淘寶轉賣店、散貨店,甚至copy cat 的出現,所以 Ken會先睇清楚各方傳來的內容,篩選後先上架。「縱使工作量會重咗,但資訊的質素係平台最大的價值。」

 

 

 

要發展始終需要資金

到目前 GoPOPYeah 已經比唔少不知名的 App 成功,不過 Ken 明白單靠一個人的努力並唔足夠,「一個平台好需要 sponsor,希望擁有資源的人會分享更多。」而 Ken 希望未來 GoPOPYeah 可以提供更多服務,令店主可以專注於創作及市場推廣外,更方便市集主辦單位舉辦出更多有質素的市集予粉絲。亦同時希望幫年青設計師同創業家達成自己的夢想,創立香港的品牌,變成終身職業。面對熱潮一過就無人行市集,Ken 表示並不擔心,「因為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商場已經無嘢行,行街唯一俾到自己新鮮感的就係市集。年青人會有好多 idea 不停誕生,市集亦會滲入愈來愈多不同元素 ,例如加入音樂、遊戲、電影等,仲有好大的空間。我希望有一日市集文化會由次文化變成主流文化。」

▲ Ken 會建議店主不要像 Online Shop 一樣,將所有嘢放係平台,盡量將介紹寫得精簡一點,甚至只放主打的作品,以保持大家行市集的新鮮感。

Published by
依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