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

極省電音色靚熒幕不錯!LG V20 港行詳細評測

Published by
Edward
Share

LG 最近就推出了下半年最新旗艦 V20,主打拍片及音質,之前我們都曾經為大家測試過,那麼其他部分的表現又如何呢?相比之前韓水又有冇改善呢?筆者就試了一段時間,而家就為大家分享一下試用後感吧。

機身跣手小心誤摔

之前韓水推出時,筆者都為大家分享過手感,當時確實是覺得不錯的,最少金屬感比 G5 好得多(可點按此看回當時開箱 + 手感評測)。但用了大約半個月後,筆者想補充一點,就是 V20 無疑有不錯的金屬手感,但表面就比較滑溜,如果拿得不夠實的話,確有可能會出現跣手,導致誤摔手機的情況。當然,筆者一直使用都很小心,暫時未出現跌爛手機的情況,不過這一點確實要提醒一下大家。

▲採用了比 G5 更有金屬感的背蓋,最少拿上手感覺是冰冰的,完全無「膠」感。

▲不過表面十分光溜溜,比較易跣手,使用時要小心不要摔機哦!

指紋辨識器好難搵!

另一個問題,就是 V20 的指紋辨識器。與 G5 一樣,V20 的指紋辨識器一樣是位於機背的開關鍵內,但問題是 V20 機背十分滑溜及平面,連開關鍵 + 指紋辨識器的按鍵,與機背也是處於一個水平面,而沒有凸出來或凹入去一點,加上位於機背,有時要開啟炎幕時,手指就要在機背「遊走」才會找到,反而減慢了開熒幕的速度。當然,筆者是欣賞 LG 將開關鍵 + 指紋辨識器設於機背的設計,但做得這麼平面,真的令指紋辨識器變得很難用哦!所以筆者會建議大家用雙擊開啟熒幕 + PIN 碼為手機解鎖,會比指紋辨識更加方便。

▲從機側睇大家就可以看到 V20 的指紋辨識器與機背基本上是處於同一平面。

▲始終它位於機背,雙眼不是可以時時睇住來按,尤其是晚上睡覺前要靠手感摸指紋辨識器位置,真係有點困難。


相關文章:
  • Samsung OLED 電視機 今年將使用更多 LG WOLED 面板
  • Meta、LG 合作 Quest Pro 2 項目 挑戰 Apple、Google、Samsung 頭戴裝置

  • 極度省電!兩日一差無問題

    另一個用了約半個月的感受,就是手機極度省電!基本上大約中午時份拔除充電線,去到晚上都仲有唔少電剩,大約是 25% 左右,就算撐到第二朝臨急臨忙先用速差差電都唔驚。有一次下午 2 時左右拔電,去到 5 點左右約 3 小時,也只是用了 8% 的電量,中間還要打過機及接駁過藍牙耳機欣賞 Spotify 內的音樂,整體來說要日半、甚至對於用量不大的用家,兩日一差都唔大問題。

    ▲去到夜晚 12:38am 都仲有 25% 電量剩下,而系統已顯示筆者用了超過 10.5 小時。

    ▲即使連續使用,只要不是連續開啟熒幕顯示,去電都好慢,好似筆者駁住藍牙耳機聽歌,間唔中開開熒幕玩 Facebook,用了 3 小時都只是用了 8% 電量,超慳電!

    另外,筆者發現 V20 在待機時也十分省電,基本上筆者凌晨 3 點左右睡覺(對,筆者是夜貓一族……),而睡覺前拔掉充電線,到早上 11 點半左右起床一看,在待機情況下 V20 也只是用了約 6% 的電量(中間經過了 8.5 小時左右),所以大家如果睡覺前已為 V20 充好電,就可以放心拔掉充電線,放在睡床旁睡覺,然後早上當它作鬧鐘叫你起床了。

    港行相片質素有改善

    其實在測試韓水時,筆者都重點測試過 LG V20 的雙鏡頭表現,當時筆者覺得它最大敗筆就在於鏡頭,因為成像即使在日光環境下都十分差,未放大已可見到油畫化情況,放大了就更明顯。那麼港行推出後,此情況又有否改善?筆者在不同環境下測試過 V20 的主鏡頭,亦在不少場合以一般鏡頭及超廣角鏡頭拍攝同一個場景,發覺港行在油畫化情況確實比韓水時改善了,最少在夠光的環境下,表現還算滿意,最少一般鏡頭效果是改善了不少。不過筆者發現在光源不足或光差環境較大的場合下(例如:逆光),LG V20 的油畫化效果又走番出來,筆者試過幾次影夜景,之後放大相片來睇都有呢個情況,當中以超廣角鏡頭的油畫化情況尤其嚴重。所以筆者建議,如非必要,還是不要用超廣角鏡頭影夜景,或者在不夠光的環境下拍照了,用回一般鏡頭效果會好好多。

    ▲LG V20 同樣是用上雙鏡頭設計:左邊的是超廣角鏡頭,規格為 800 萬像素 + F/2.4,而右邊的是一般鏡頭,規格為 1,600 萬像素 + F/1.8。

    ▲第一張是以一般鏡頭拍攝,第二張就以超廣角鏡頭拍攝,可見用上超廣角鏡頭影相,攝影範圍確實大好多,不過要留意是它與一般魚眼鏡一樣,邊位會有明顯彎曲現象,這實屬正常的。

    ▲其實無論用一般鏡頭還是用超廣角鏡頭,不放大相片其實很難看到成像差別,在夠光環境下兩者都算不錯。

    ▲即使放大兩張相片 100%,兩者的質素筆者覺得都差不多。

    ▲那麼在光差較大的環境,例如:逆光,兩者的成像及分別又如何呢?

    ▲大家明顯見到兩者的表現都只屬一般,而且各有問題:一般鏡頭有油畫化情況不過未算嚴重,超廣角鏡頭甚至有明顯的眩光效果出現。

    ▲咁用兩個鏡頭拍攝夜景,效果又如何呢?

    ▲當放大 100% 相片大家就明顯看到了:一般鏡頭效果算是比較理想,雖然雜訊不少但抑制得尚算在水平之上,而且清晰度較算幾高,油畫化情況以夜景來講都未算嚴重;但超廣角鏡頭方面,不但成像上較為朦朧,油畫化情況亦十分明顯,所以拍攝夜景上,筆者建議大家還是用回一般鏡頭較好。

    跑分雖非極高但效能絕對暢順

    其實 LG V20 所採用的硬件規格,以 2016 年下半年來講,算不上是「頂級」,因為它既未有採用最新的 Qualcomm Snapdragon 821 處理器,而只是 820;記憶體亦並不如部分中國或台灣品牌手機般採用 6GB RAM,而是只有 4GB RAM,但它在運作上絕對十分流暢,至少筆者玩過對不少旗艦手機都是頗大挑戰的 SimCity BuildIt 這款遊戲時,有些其他品牌的旗艦機款,都有機會出現窒、不暢順的情況,但在 V20 上就未試過,以筆者認知中,只有 iPhone 7 系統的暢度度可與它媲美,及後開啟了 V20 內置的「遊戲優化」模式後,不但繼續有暢順表現,畫質更比未開時更漂亮!所以除非大家是「跑分控」,一定要擁有一部跑分最高的手機,否則如果重視日常應用的話,V20 應該不會令大家失望。

    ▲如果講效能,LG V20 絕對不是現時最頂級的配備,最少它並非用上最新的處理器 Qualcomm Snapdragon 821,而是年初已有不少旗艦手機採用的 Qualcomm Snapdragon 820。RAM 方面,它亦只有 4GB,而非現時部分中國品牌手機所採用的 6GB RAM。

    ▲不過作業系統就非常新,V20 是除「親生仔」Pixel 之外,另一部採用 Android 7.0 Nougat 的手機。

    ▲既然並非採用最頂級的硬件規格,得分自然不是十分高,開啟了遊戲優化功能後,只獲得 114,679 分,即使關閉了此功能,最高也只獲得 128,388 分。當然,對於並非「跑分控」的一般用家來說,已經十分夠用,最少筆者用了兩星期,都未見有窒或者打機時不暢順的問題出現,反而有些跑分更高的其他品牌的旗艦手機,打機時反而未見如 V20 般暢順。

    ▲其實筆者頗喜歡 LG V20 的遊戲優化功能,它可以就指定遊戲設定畫面解像度及幀頻,對於需要較多圖像處理效能處理的遊戲,可以調至高,這樣玩遊戲就會十分暢順。當然,耗電相應亦會增加,但正如前文所言,V20 本身十分省電,只要大家不是所有程式及遊戲都開啟至最盡,就不用擔心了。

    其他部分表現與之前測試相若

    至於其他測試部分,其實之前韓水到港時已經試得七七八八,今次未有提及的部分,表現均與之前韓水差不多(可點按此看回韓水 V20 評測)。另外,V20 兩個重點:拍片及音質,早前我們的編輯部已為大家試清楚,筆者亦同樣不再重提了。(可點按此看回 V20 拍片效果實測)(可點按此看回 V20 vs V10 音質實測


    相關文章:
  • Samsung OLED 電視機 今年將使用更多 LG WOLED 面板
  • Meta、LG 合作 Quest Pro 2 項目 挑戰 Apple、Google、Samsung 頭戴裝置

  • 總結:主打音質整體滿意

    總括而言,試用了 LG V20 接近半個月,筆者覺得以整體表現來講已經是十分滿意,尤其是音質方面,無論是用有線還是無線耳機聽歌,效果都算十分不錯,效果與筆者同事艾域分享一樣,幾可媲美正規 DAP,如果大家是想一機走天涯去到邊都聽到靚歌,又唔想拖多舊 DAP 的話,V20 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另外,打機方面,以不是最頂級的規格,但可以有如此暢順的效果,亦是筆者發現的另一驚喜。此外,在機身設計上,它可以做到既輕薄又可以同時使用雙卡雙待及插 microSD 記憶卡擴充儲存空間,本身手機又已內置了 64GB 儲存空間,對於喜歡帶著大量多媒體檔案周圍飛公幹或旅行的用家,又是十分體貼的設計。

    不過它的相機表現始終是一大「雞肋」:當然,相比韓水時,港行在這方面已經作出大幅度改善,相信對於絕大部分用家來講,應該都已收貨;但如果大家想影相出來又想沖哂出來做實體相的話,就可能差少少了,尤其是用超廣角鏡頭在低光源下拍攝,筆者覺得仍只屬網絡分享質素。

    售價:$5,998
    查詢:LG(3543 7777)


    相關文章:
  • Samsung OLED 電視機 今年將使用更多 LG WOLED 面板
  • Meta、LG 合作 Quest Pro 2 項目 挑戰 Apple、Google、Samsung 頭戴裝置

  • Published by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