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專訪台灣關鍵評論網 CEO:網媒靠眾籌很危險

Published by
Grace
Share

香港媒體經營困難,每隔幾個月就會看到某新聞機構要大裁員,某獨立/網媒要靠眾籌維生、求讀者捐款。「獨立媒體一直到了自己賺錢之前,都不是獨立媒體」,台灣網上媒體《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創辦人之一的鍾子偉這樣說。

翻查資料,由他帶領的《關鍵評論網》 於 2013 年創立,提供具多角度觀點的新聞資訊。2014 年已獲得由《華盛頓郵報》前總編輯設立的創投公司領頭種子輪及 A 輪融資,今年再下一城,完成 B 輪融資超過 200 萬美金。台北總部的收入目標是今年內能應付海外分部的支出。香港的媒體可否從他身上得到啟示,不再做蝕本生意?

▲ 《關鍵評論網》創辦人之一 鍾子偉。

燒錢是網媒最大的問題

「我們做過好多調查,新媒體通常都會犯一個問題:燒錢。」訪問剛開始,鍾子偉劈頭的第一句說話就道出蝕本生意的核心問題。他憶述,這三年來曾到訪許多台灣及香港的初創公司,其中試過一踏進去一家新媒體辦公室就被光鮮亮麗的裝潢嚇到,然後看到每個人的枱頭都有一部 Mac,多到數不清楚的攝影器材,粗略計算已經知道才剛開業就已大手筆花費。

鍾子偉認為,新媒體這樣做的風險很高,亦會影響管理層判斷商業決策,令他們難於在短時間內達至收支平衡,甚至賺錢。「做媒體的人,他們當然都有自己的理想,但他們 day one 就要非常清楚這是一盤生意。」他指,《關鍵評論網》與其他網上媒體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的定位清晰––要做一個能自己賺錢的商業機構,不是做慈善,也不是社會企業。

其公司的性質更近似一間 Startup,「我們不止於做理想及影響力,我們說收支平衡、賺錢、series A、B,都是一種 startup 的概念。我們可以講得出投資報籌率,profit margin 是多少,這才可以說服國際投資者。靠眾籌很危險,長遠不能持續,也不能用群眾的錢做福利,譬如說:搬個好 Office。唯有靠自己才做得下去。」

以 Startup 模式高效營運

Startup 又何嘗不是由蝕錢開始?鍾子偉稱,《關鍵評論網》的頭兩年也沒有賺錢,只是他們用最少的資源、最有效率的方式,先養出一個愈大愈好的讀者群。撐到有相當的市場份額及知名度,Sales Team 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找到足夠的廣告客戶維持收入。由虧本到達至收支平衡及擴充團隊,需時大約要 3 年。

始終鍾子偉的《關鍵評論網》立足台灣,對於香港,不論是市場的規模、競爭、經營成本、以至讀者的行為模式有必然的分別,要以他的一套在香港複製一個新媒體出來也未必是成功的方程式。

《關鍵評論網》打入香港一年多,鍾子偉也承認要以這個模式在香港做一間媒體 Startup 不易,但他的眼界不止於此,「在香港做到一定的規模比較難,因為市場太小,成本、支出卻很高,而且做得好影響力也不太大。因此,我們沒有只以一個市場為出發角度,從台灣開始,到香港、新加坡、東南亞、亞洲、大中華,我們要想大一點。」Startup 成功的基本條件就是可以擴大(Scalable),難怪他可以吸引到國際投資者的興趣。

▲《關鍵評論網》香港部暫時有 10 人。

不要「AV 女優來台北」的新聞

鍾子偉不是媒體出身,他唸台大外文系、哈佛 MBA,他辭任 Sanrio 的中國區總經理自己跑出來開辦網媒,因為他和另外的創辦人––前商業週刊資深編輯楊士範,都看不過眼網上充斥著「AV 女優來台北」等的腥羶色新聞。《關鍵評論網》四年前創立的時候,正正抱著要整頓網上媒體的風氣、創造年輕一代想要看的內容的使命。目前其網站的內容主要分為原創內容、綜合其他媒體報道及專欄投稿,每月獨立訪客(MUV)達 700 萬人。未計海外的部分,台灣的團隊已由當初的 10 人擴展至目前 60 人。

究竟這個模式在香港是否一個可行的出路呢?不只專注於本土視角,將目光擴闊至世界,是否就可以分散風險?網上媒體是否必定要以傳統媒體衍生品的角色而存在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要等最後生存下來的媒體來解答。

Published by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