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情報

【專訪】Lenovo Legion of Champions 香港冠軍隊:「老麥人工仲高過電競手」

Published by
Ken Li
Share

香港青年協會(青協)屬下的青年創研庫早前發佈的「電競業在香港的發展機遇」研究報告,指近七成受訪者同意香港應進一步發展電競業,惟形象負面、缺乏場地及專業培訓成發展主要阻礙。適逢筆者在採訪 Lenovo 舉辦的「Legion of Champions」電競賽事,正好了解一下港台兩地選手各自對當地的電競發展狀況以及職業選手的看法。

電競提供就業機會?選手有 Say:唔係咁簡單

青年創研庫去年十一月中至十二月初期間,訪問了 1,407 名年齡介乎 15 至 29 歲的青年,結果顯示,在受訪的青年中,接近四成(38.3%)曾在受訪前半年內觀看電競賽事;逾一成三(13.4%)曾直接參與電競比賽,反映電競賽事在本港並不缺乏觀眾基礎。

此外,報告亦指同意電競「有助香港經濟多元發展」及「為青年提供更多就業選擇」的平均分,分別為 6.90 分及 6.62 分(10 為非常同意,0 為非常不同意),上述兩項因素亦是近七成(68.4%)受訪者同意香港應進一步發展電競業的最主要原因,而表示不同意者僅佔一成(10.2%)。

不過要從事電競行業卻非外界想像的「識打機」就可以這麼簡單。先說職業選手,代表香港出戰,剛奪得《英雄聯盟》「Legion of Champions」賽事中亞太區總冠軍的 Argma 隊,在接受本網訪問時就表示,在港要成為職業選手絕非易事。

在隊中擔任輔助位置,同時亦是團隊小教練的 CyberRed 就指,香港的電競發展環境,始終不及台灣等發展較成熟的國家。他表示在香港要做職業選手,範疇很窄且要求高。「要做職業選手,首先韓服的個人排位要高,遊戲中的段位起碼要達到『鑽一』,才能有機會做入隊測試,即使差一點點也沒有辦法。」CyberRed 強調。

Argma (AGM) 隊,右起,3QYou (打野)、Nabi2 (AD)、CyberRed (Support)、EcHei (MID)、Hani (SUP)、Knight (TOP)

問及近期本港有大型企業投資職業電競隊伍,會否有助拓闊職業選手的晉身之階。CyberRed 則表示,雖然樂見開始有本地企業願意投資,但始終以業餘選手或隊伍而言,很難獲得大公司的特別關注,而近期在港成立的職業電競隊也是以外地選手為主,香港人要做職業選手的機會還是比較少。

他續稱,在香港只有冠軍才能為人所知,但對比在台灣,可能入到八強賽,個人的實力和在賽事中的發揮會有其他隊伍關注,獲邀請測試晉身職業隊。大型比賽,較容易找出路。他亦笑言,香港選手的薪金比較低,在麥當勞等連鎖快餐店當個店員的薪酬也高過職業選手,不過職業選手包三餐食宿還有 3,000 至 4,000 港元底薪,起碼在面對家人時算是有個交待,能養活自己。

那麼鄰近香港的台灣,當地發展情況又是否如港人認為的那般理想呢?在「Legion of Champions」賽事中獲季軍的台灣 Once 隊,隊長沈子鈞則表示,雖然跟美國、韓國相比還是差很多,但可以說在台灣,有一定實力的選手還是比較容易找到機會入選職業戰隊的。

代表台灣出戰「Legion of Champions」賽事的 Once 隊

他以 Once 隊為例,指五名隊員最小的 15 歲,最大 22 歲,剩下三人 19 歲,平均年齡不過 20,大部分都有打職業的想法,而他也曾經通過職業隊的入隊測試,如果不是年紀最大,也正面臨大學畢業的壓力,也會全心投入電競當中,不過若是有可能,他還是希望從事電競相關的工作。

談及最近台灣當局通過了「運動產業發展條例」,把電競納入運動產業,政府、公營機構也可以投資,沈子鈞認為對職業選手多少會有幫助,「起碼薪水也會加吧,贊助也會變多。」他說道。而待遇方面,據他了解,現時職業隊的練習生也有 22,000 到 30,000 新台幣左右的水平,訓練時間由中午 12 點到晚上 10 點,基本上與一般上班族無分別。

而且對比香港,當地的職業戰隊中雖然會聘請韓國選手作外援,但還是以本地挑選為主,這亦是他指出如果想要成為職業選手,只要有實力還是比較容易的原因。對比港台兩地,可說電競業的發展成熟程度才是制肘有志投身行業者的障礙,與報告中受訪者認為的,「家人反對」(58.9%)及「社會對電競有誤解」(48.3%)是青年投身電競業所面對的最大困難有所出入。

市場急速增長企業願投資 選手:業餘賽事漸多進步明顯

對於業餘選手來說,若暫時無法加入職業隊伍,要繼續追逐電競夢,大型賽事自然就成為他們檢驗自身實力和吸引關注的最佳平台。而報告引述受訪專家指出,香港缺乏專門和合適的大型場地,定期舉辦本地聯賽,導致行業停滯不前。

要找到合適的場地舉辦賽事也並非易事

Argma 隊亦坦言,過往業餘賽事舉辦時出現問題偶有發生,例如賽事提供的設備出現故障,或是比賽場地的背景音樂過大,導致賽事進行期間聽不到隊員之間的溝通等等,不過近年已有明顯改善。隊員 Knight 稱讚,近一兩年在港舉辦的業餘賽事已有不少進步,而且規模亦越來越大。

他提到,早年參加賽事,即使獲得冠軍也只有一萬元獎金,以一隊五人來計算,每人分到的獎金其實並不多,不過隨著比賽規模的擴大,獎金亦水漲船高。他舉例,如本地公司 MTGamer 現正舉辦的「2018 榮耀盃《英雄聯盟》春季賽」,冠軍的獎金及獎品就總值港幣 30 萬。


相關文章:
  • 首款 Snapdragon X Elite 筆電 Lenovo Yoga Slim 7 14.5″ 諜照流出
  • Lenovo 發佈 2024 全新 LEGION + LOQ 電競筆電 內建全新散熱系統 + Intel 14 代 HX CPU
  • Lenovo 發佈 2024 Yoga 系列新品 擁獨立 AI 晶片強化效能 + 提升使用體驗

  • 退役發展前景未明朗 兩地處同一起跑線

    調查報告中亦提到,有受訪的電競工作者表示,為了生計而要直播不同遊戲的賽事,有時會因工作不足而令生活頓成問題;亦有對電競工作感興趣的受訪者表示,坊間並無相關專業課程可提供系統性訓練,令他無從入行,有現時從事電競後勤工作的青年表示,只能在加入電競公司後邊做邊學,未能在入職前獲得適切的相關培訓;報告亦引述專家指行業需要兼備深入了解電競、且擁有其他專門商用服務知識的人才。

    可見若能成立本地聯賽或是品牌贊助舉辦長期賽事,除了讓選手能有更多機會,還可衍生出相應的工作機會和專業後勤人員需求,是完善整個電競產業生態中的重要一環。完整的產業生態,可說是對一眾投身職業電競選手的最好保障,畢竟職業選手退役後,到底何去何從可算是選手自身和外界看待電競的共同疑問。Argma 隊員 EcHei 談到職業發展和支援,就指在美韓等國家,即使年輕人輟學追職業電競夢,待到退役後仍能轉做教練、主播、賽事評述等相關工作,皆因當地的電競業發展成熟,反觀香港不論在軟件還是硬件方面暫時也談不上有什麼支援。

    為此隊員 Hani 亦坦言,職業電競選手始終需要天賦和技術,若遊戲段位怎樣也打不上去,就不要整天想著做職業選手,甚至為此放棄學業。若沒有相應實力,既荒廢學業,又不能達成目標,只是在浪費自己的人生。很多人會質疑電競選手會否過於依賴單一遊戲,隊員 CyberRed 則表示,始終能打上職業的電競選手都有經驗和實力,即使遊戲不同,但退役後作為教練執教的話,在訓練程序上其實並沒有差異,關鍵是在於作為教練的職業培訓機會,仍是以到外國觀摩職業戰隊訓練和培訓等為主,在香港並沒有相關的專業課程。

    台灣的電競業發展亦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不過台灣隊 ONCE 的選手則較為樂觀,隊長沈子鈞同樣表示,台灣亦是去年開始舉辦的賽事逐漸變多,選手可以說是有足夠的比賽參加的。問及退役後的發展,他指隨著選手年齡增加,反應能力下降都會開始考慮退居幕後,而台灣方面的職業戰隊也會挽留這些退役選手轉為幕後的工作人員,只是依然沒有很肯定地能說職業選手退役後必定可以做到什麼。

    除了選手,舉辦賽事同樣離不開場地支援、設備調試等一眾後勤工作人員

    他續稱,若說專業的培訓課程,其實並非沒有,只不過大多以盈利為目的,政府方面也沒有什麼協助選手轉職的措施,但他仍對此感到樂觀,相信電競選手可與運動選手看齊,雖然現在的措施仍沒有做得很好,但考慮到電競在全世界的熱潮,預期未來越來越多的資源會投入到當中,不論是選手還是後勤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智庫建議:列電競為正式體育項目、港府帶頭舉辦聯賽

    若以此來看,兩地在選手退役保障、產業相關專業人才培訓等方面可說是仍處在同一起跑線,若本港真有意發展本地電競產業,現時發力仍未算太晚。參考鄰近韓國、中國大陸及台灣的電競發展狀況,三地政府均陸續推出促進電競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建造大型電競館、將電競正式納入運動產業,以至在大專院校推出本科電競課程,培訓全面及專業電競業人才。

    青年創研庫「經濟與就業」組別副召集人梁偉基指出,電競已成為 2022 年杭州亞運的正式比賽項目,香港現況落後於世界發展,因此應把握機遇,迎頭趕上。他補充稱,全球電競業發展迅速,現時經濟規模接近 7 億美元,觀眾數目更接近 4 億人,帶動不少就業契機,電競業無疑具有相當經濟價值和前景。

    該組成員禤彥勳及梁懿豐則引述報告建議,特區政府應將電競視為正式體育項目,協助電競選手代表香港參與獲認可的世界級電競賽事,並在康體政策上研究進一步發展,以提升香港電競的地位,又建議當局設立「電競 hub」,提供綜合發展電競的設施,包括大型賽事場地、選手訓練設施,以及可供一般玩家進行電競活動的區域,以打造良好的電競生態。

    兩人認為,政府應帶頭舉辦定期大型聯賽,並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以至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舉辦全面的專上電競培訓課程,藉以提升本地整體電競水平和人才質素。

     


    相關文章:
  • 首款 Snapdragon X Elite 筆電 Lenovo Yoga Slim 7 14.5″ 諜照流出
  • Lenovo 發佈 2024 全新 LEGION + LOQ 電競筆電 內建全新散熱系統 + Intel 14 代 HX CPU
  • Lenovo 發佈 2024 Yoga 系列新品 擁獨立 AI 晶片強化效能 + 提升使用體驗

  • Published by
    Ken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