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Hong Kong ICT Awards 2018 得獎專訪 (四) : AI 助判慢性病風險及 早期肺癌位置

Published by
Ken Li
Share

2018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 (Hong Kong ICT Awards 2018) 已圓滿結束,Unwire 早前介紹了六個獎項類別的獎項得主,今次為大家追訪最後兩個獎項類別「資訊科技初創企業獎」及「智慧生活獎」的得主。

資訊科技初創企業獎

「資訊科技初創企業獎」旨在鼓勵及表揚本地出色的軟件、硬件和社會創新領域初創公司,同時希望將優秀的 ICT 初創公司推薦給香港及內地的風險投資基金和天使投資公司。

資訊科技初創企業大獎

倍靈科技 — 智能指環自助檢測生理訊號 AI 助判斷患慢性疾病風險

市面上有不少智能穿戴裝置以健康元素為賣點,量度用戶在運動期間的心跳率、步數等資料,協助用戶評估身體狀況並改善運動成效。初創公司倍靈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產品有助用戶管理身體及進行風險分析,了解在睡眠、呼吸及精神方面的狀況。該公司掌握軟件開發以至硬件製造的完整技術,榮獲「資訊科技初創企業大獎」及「資訊科技初創企業(硬件與設備)金獎」。

▲ 倍靈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囊括五大獎項,成為2018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大贏家。

倍靈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研發檢測睡眠窒息症的醫療穿戴裝置 — 「倍靈指環」,該項目除了獲得「資訊科技初創企業大獎」及「資訊科技初創企業(硬件與設備)金獎」外,同時亦獲得「智慧生活大獎」及「智慧生活(智慧醫療)金獎」,更一舉奪得本年度的「全年大獎」,囊括五大獎項,成為今年的大贏家。

倍靈科技有限公司的傳感器封裝、生理信號處理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均由本地專家研究及開發,該公司總裁梁立慧介紹說,其得獎項目「倍靈指環」是醫療級穿戴裝置,可檢測心跳、血氧濃度 (SpO2) 及身體活動等數據,而相關數據可協助醫生診斷病人的情況。

梁立慧舉例指,一般人如懷疑患上睡眠窒息症,通常會住院一晚進行觀察檢查,而有了該指環後,類似的觀察檢查在家中也能做到。用戶只需在入睡時配戴指環,待翌日醒來將指環放回配套的基座,收集數據後,倍靈科技有限公司便會運用核心的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數據(例如每小時的睡眠窒息次數及形態),以判斷患病的風險,她強調所有數據均會儲存在公司的私有雲端上,確保資訊安全。

▲ 「倍靈指環」由本地專家研究及開發,能準確分析睡眠後的身體數據。

梁立慧續稱,「倍靈指環」與多間國際著名大學的睡眠醫學、精神科及心臟科合作,現時的營運模式以 Business-to-Business (B2B) 為主,目前在台灣已有過百家醫院、診所及體檢中心採用,該公司在香港亦與老人中心及醫生合作就產品進行臨床試驗,而目前經由該公司算法分析的準確率與留院檢查的數據接近,相關的硬件、設計及人工智能算法均已申請專利。此外,「倍靈指環」亦成功獲得 ISO 13485,以及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 510(k) 許可證,反映其品質及安全性均達致國際級醫療設備標準。

對於在本屆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奪得「全年大獎」及多個大獎,梁立慧對大會表示感謝,認為獎項是對每位努力拼搏的同事的認同,她指公司於 2016 年 4 月才成立,目前團隊只有 15 人,期望今次獲獎能幫助公司吸納更多人才。她亦透露公司在來年第一季將會推出 Business-to-Consumer (B2C) 計劃,將指環開放售予普通消費者,除了目前專注於睡眠窒息症的產品外,亦會推出適用於心血管疾病檢查的新產品。

資訊科技初創企業(軟件及應用服務)金獎

肺部 CT 圖像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軟件 — 人工智能分析 CT 圖像 助醫生判斷早期肺癌位置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假如能及早發現癌症,患者便可盡早接受治療。視見醫療科技公司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肺癌醫學圖像分析,其「肺部 CT 圖像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軟件」奪得「資訊科技初創企業(軟件及應用服務)」金獎及「智慧生活(智慧醫療)」銀獎。

▲ 視見醫療科技公司行政總裁陳浩(圖右)帶領團隊奪得「資訊科技初創企業(軟件及應用服務)」金獎。

「肺部 CT 圖像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軟件」基於深度學習技術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利用三維卷積神經網路,篩查肺部小結節,為肺部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解決方案包含兩部分,分別是「查找可疑位置」及「排除假陽性」。「肺部 CT 圖像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軟件」的檢測過程少於一分鐘,對比放射科醫生需要五至十分鐘才可完成相同任務,新的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軟件可以減輕放射科醫生的工作量,保持低誤診率和控制診斷成本,最終挽救患者的生命。

▲ 「肺部CT圖像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軟件」可提高診斷準確率。

視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陳浩表示,過往醫生利用肉眼觀察肺部 CT 圖像,需要在 200 至 600 張斷層掃描圖像中尋找患處,非常耗時而且容易出錯;而通過機器學習訓練的人工智能演算法則可迅速找到患處,有助醫生節省時間,可專注在診療上。他指通過軟件可節省一半時間,目前在臨床實驗中靈敏度達到 95%,而假陽性的監測則可做到兩個以下。

陳浩續稱,整個軟件的研發耗時一年多,現已進入臨床實驗階段,預計在 2018 年年底會進一步在醫院、檢查中心應用,初步會在北京、深圳及香港三個設有分公司的地區推行。他認為今次獲獎是對研發團隊的肯定,亦有助他們的研發方案在香港推廣應用,以及進一步開拓東南亞市場。他亦透露未來的方案將會支援在早期發現更多不同類型的癌症,包括子宮頸癌、肝癌等。

談到香港在發展培育醫療科技初創企業的環境方面,陳浩坦言香港擁有非常優秀的人才及先進的臨床實驗環境,對於初創企業「由零到一」的發展階段非常適合,不過香港在市場規模方面始終不及內地,畢竟香港只有數百家醫療機構(包括醫院),而內地則有三至五萬家,相比之下,內地更適合企業快速增長。

智慧生活(生活時尚)金獎

「智慧生活獎」旨在表揚傑出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研發,鼓勵更廣泛的資訊科技應用,以推動及促進社區智慧生活及提升生活質素。

4 Little Trees 人工智能學習程式 — 全面改變教育模式 情感辨識洞察學生學習困難

教育界一直提倡小班教學,期望通過改善師生比例,讓教師可以騰出更多精力針對每個學生的需要及困難作出輔導,達致因材施教。無奈在現行制度下,學校仍重視操練文化,面對繁重的功課,不論學生或教師均備受壓力。本地初創公司富成人工智能有限公司留意到本地教育遇到的困難,期望以時下熱門的人工智能技術 (AI) 為基礎,推出AI學習軟件「4 Little Trees — 人工智能學習應用程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該軟件獲得「智慧生活(生活時尚)」金獎。

▲ 公司創辦人及總裁林苑莉(圖右)帶領團隊以「4 Little Trees —人工智能學習應用程式」獲得「智慧生活(生活時尚)」金獎。

富成人工智能有限公司創辦人及總裁林苑莉表示,「4 Little Trees —人工智能學習應用程式」利用前鏡頭辨識學生對題目的情緒及行為模式(如開心、疑惑、有否留心等),除接收實時反應外,亦可提醒不留心的學生要專心、顯示解答提示或調整接下來的題目的難度。

在課堂應用時,教師可即時獲知學生在課堂上做練習的情況,從而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她形容軟件就像一個 AI 老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對於學校教師而言,應用程式可讓他們更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並靈活分配時間幫助進度較慢的學生。應用程式可於課堂及課後做作業時應用,亦設有人工智能,以評估學生的能力水平。

她進一步指出,如應用程式獲政府認可推行,有可能用作取代如 BCA、TSA 等系統評估測試,達致他們期望減少考試、讓學生愉快學習的初衷。她亦透露目前超過 70 間學校將會試用該應用程式,除了本港的學校外,內地的學校亦是該公司未來主力開拓的目標市場。

智慧生活(智能家居)金獎

智能溫控系統 — 自動化溫度調節打造節能舒適家居

要實現智慧城市,智慧家居是當中重要的一環。隨着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 IoT) 設備逐漸覆蓋一般消費者產品,市民可以通過相應的智能系統及 IoT 裝置讓家居變得更環保,並進一步降低節能的門檻。由金寶通有限公司開發的「智能溫控系統」便獲頒本屆「智慧生活(智能家居)」金獎。

▲ 金寶通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 King Owyang 博士(中)代表公司領取 2018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智慧生活(智能家居)」金獎。

金寶通有限公司的「智能溫控系統」是市場上首個針對舒適家居而設的物聯網解決方案。該系統兼容所有主流供暖製冷系統,可在有需要時為指定房間加熱,以減少能源消耗。「智能溫控系統」還可添加其他智能家居設備(如感應器及智能插座等),通過分布式雲端規程引擎,用戶可自定規程,令各家居設備自動相互協作,達致智能家居管理,該系統同時配備應用程式及語音控制功能,方便用戶使用。

▲ 用戶可通過手機應用程式雲端控制智能家居設備。

金寶通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 King Owyang 博士表示,目前該系統已在歐洲及北美銷售,特別之處是可節省能源消耗達 25%。該系統同時具備能源減耗演算法及紫蜂遙距控制 (ZigBee RF) 技術,讓用戶可在家做到分區溫控,而通過系統的感應器及數據分析,還可做到預測性保養,方便用戶提前安排檢查和維修。此外,系統亦支援語音控制功能。

▲ 用戶可通過「智能溫控系統」自定智能家居的規程,大大節省能源消耗。

他續稱,對於今次獲獎感到榮幸,反映市場對公司業務認可之餘,亦堅定了他們轉型為科技驅動企業的決心。King Owyang 博士表示,該公司目前正在加強北美市場的業務,並持續投入資源以擴大銷售渠道,同時亦會進駐科學園,期望在科學園的創科生態系統中尋求更多合作機會。他又透露,該公司目前正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開發遙距健康監測技術,如使用非穿戴式感應器偵測呼吸模式,以把握人口老化帶來的機遇。

 

Published by
Ken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