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可能是人類科技不斷進步的主要動力。長達數百年的機械人發展史正好反映了這一點,現在它們既能代替我們工作,也能娛樂我們,甚至和我們溝通。香港科學館即日起至 2021 年 4 月 14 日舉辦「機械人的五百年」展覽,展品主要由倫敦科學博物館提供,另有「智能新力軍」展覽,展出一些本地研發的智能機械。Unwire 早前就在科學館人員的引領下,參與了這個讓大人和小朋友都能回味和展望的奇妙旅程。
五百年前的機械人,當然和我們現在熟知的模樣大不相同,它們也一直隨着人類的需求和構思而轉變。「機械人的五百年」展覽共有超過 100 組獨特的機械人藏品,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介紹由最早期的機械裝置、工廠裏的自動生產機器、科幻作品中的虛構形象,以至現代實驗室中的科研成果。我們參觀時除了可以得知各個機械人展品的趣味故事,也讓我們思考,一路以來機械人與人類的關係,以及機械人在我們未來的生活中所擔當的角色。
▲「玫瑰紋」車床讓人認識到自動機械裝置的精密結構。
在最早的「讚歎」(1570 – 1800)時期中,我們會看到多個由機械零件如齒輪和凸輪等所構成的自動機械裝置,執行各種受限制的預設動作如走動和跳舞。令人意外的是不少裝置的結構相當精密,例如「玫瑰紋」車床自動機械裝置就能雕刻出複雜的幾何圖案。
及後的「服從」(1800 – 1920)時期則主要是透過影片,講述18 世紀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製造業從人力為主轉型到機器生產,雖然機器能夠精簡人手和提高產量,但工廠裏的工人卻要配合機器的節奏不斷工作。
▲科幻影視作品和玩具塑造現代機械人的形象。
▲鐵皮機械人玩具令人懷念。
「夢想」(1920 – 2009)則是描述現代機械人的形象怎樣成形和變化。我們會看到在科幻影視作品中的機械人如電影《大都會》中的瑪麗亞和《未來戰士 2018》中的T-800,以及各種各樣的懷舊機械人玩具。這一區還展出了數個巨大的類人型鐵皮機械人,包括 1928 年英國製造的 Eric、1949 年英國製造的 George 以及 1957 年意大利製造的Cygan。
▲鐵皮機械人因年代久遠,看來或許有點殘舊,但它們也曾經是風靡大眾的大明星。
聚焦機械人研發工程的「製造」(1940 – 現在)時期,就有很多來自科研實驗室的機械人。它們反映了科學家歷年來怎樣探索機械人仿照生物行動的可能性,複雜的結構產生了近似人類的反應和動作,令人驚歎。由氣動式人工肌肉組成的「雙足步行機械人」,以及由電動機和繩索來驅動的仿生機械人「ROSA」是這一區的重點展品。
▲由電動機和繩索來驅動的仿生機械人「ROSA」,不時會轉換動作。
▲美國的機械小子「芝諾」能模仿參觀者的表情。
展覽的最後是「想像」(2000 – )時期,可說是最多可供「打卡」的區域。這裏的機械人如日本的仿生少女 Kodomoroid、英國機械演員 RoboThespian、美國的智能機械臂 Baxter,以及法國的社交機械人 Pepper 等,都具有不同功能,能辨識物件以及和人類進行互動。這一區域描繪了機械人發展的巨大潛力,讓我們想像和期待與機械人共同生活的未來。
▲來自日本的仿生少女是展覽中外形最像人類的機械人。
除了「機械人的五百年」展覽,香港科學館還在2樓電訊廊中新設一個和本地科研機構合作的「智能新力軍」展區,展示多項本港的機械人研發成果。其中的各種機械人能燒焊、堆砌磚牆、營運無人商店和在酒店內運送餐飲,部分並已投入實際營運,證明本港的機械人技術絕不失禮。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砌磚機械人。
▲來自香港科技園園區公司的自動送餐機械人外形可愛。
人類正處於人工智能時代的開端,但當我們忙着提升機械人的各種能力時,卻可能忘了當初發明機械人的各種美好期盼和初衷。「機械人的五百年」展覽就提供一個機會讓我們審視過往,再以穩健步伐往前出發,展覽適合一家大小、學生教師以至科研業界的人士來參觀。
展覽期間,科學館亦推出一系列推廣及教育活動,包括工作坊、電影放映會、講座等,明日(11月28日)更邀請到跨媒體藝術家及電影視覺效果導演黃宏達舉行分享會,介紹首位人工智能藝術家「A.I. Gemini」如何創作水墨畫。
有關展覽和相關活動的詳細資料,請瀏覽香港科學館「機械人的五百年」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