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

【評測】Nothing Ear 外形 佩戴感 音色 功能 使用時間開箱評測

Published by
Edward
Share

Nothing 這個新晉品牌近年冒起甚快,除了推出耳機外,還推出了數部 Android 手機,還發佈了子品牌 cmf by Nothing。最近他們就推出最新款的真無線藍牙耳機 Nothing Ear,究竟使用起來感受如何?就讓 Edward 為各位 unwire.hk 讀者詳細測試一下吧。

Nothing Ear 開箱直擊

在為大家分享 Nothing Ear 的體驗前,先讓筆者為大家帶來它的開箱直擊吧。

▲這就是全新推出的 Nothing Ear 的包裝盒。

▲筆者借得的是白色版本。

▲與上代最大分別就是 Nothing Ear 終於加入 LDAC 支援,比上代可支援更多無損音樂播放裝置。

▲與過往的 Nothing 裝置一樣,同樣是需要撕爛包裝盒才可開啟。

▲打開包裝盒就見到 Nothing Ear 真身。

▲之後就見到一個特別 QR Code,掃描它就可以在手機安裝 Nothing X APP。

▲而左右兩個長形小紙盒,就見到多兩對一大一細耳塞,以及 USB-C 充電線。

▲第一次使用時,打開充電盒就見到 Nothing Ear 耳機真身,並會自動進入配對模式。

▲之後開啟 Nothing X APP,就可以感應到 Nothing Ear 並可進行配對,之後按指示進行設定,再進行一次韌體更新,就可以正式使用了。

外貌與 Ear (2) 近乎相同

先說外觀吧,今次推出的 Nothing Ear,基本上無論是耳機還是充電盒,與上代 Ear (2) 幾乎是一模一樣,而且也是採用黑、白兩色設計。至於體積及重量方面,充電盒與上代是一樣的,而耳機根據規格確實比上代大一點點及重一點點,但實際體驗基本上是分辨不出,而佩戴感受依然是十分不錯,耳塞與耳道十分緊貼,亦十分穩陣,而且筆者試過長時間佩戴使用,雙耳也不會覺得痛,整體表現仍然頗為理想。

▲這就是 Nothing Ear 的充電盒,大家可以見到與上代設計幾乎是一模一樣。

▲同樣是採用一半透明一半實體設計,十分新潮。

▲在右側會見到配對鍵及 USB-C 插槽。

▲耳機與充電盒同樣採用磁吸式設計,一放近坑槽就可以吸實並進行充電。

▲耳機上方同樣設有顏色點:白色為左耳,而上圖紅點則為右耳。

▲Nothing Ear 的單元看似與上代一樣,但其實內裡採用了改用陶瓷物料的 11mm 動圈驅動單元。

▲耳機柄依然是採用全透明設計。

▲耳塞佩戴時感覺更貼耳道,更加舒服。

▲耳機本身十分輕身,一對耳機合起來也只有 9.9g 重量,雖然比上代重了一點點,但依然十分輕身。

▲即使連同充電器,量度出來的重量也只是 61.9g,同樣十分輕。

▲由於佩戴感獲提升,而且仍然十分輕身,所以長時間佩戴依然十分舒服。

▲功能上,操控介面與之前的 Nothing 耳機差不多,亦仍然支援低延遲模式及可同時配對雙裝置。


相關文章:
  • 【評測】cmf by Nothing Watch Pro 外形 佩戴感 功能 屏幕 操控體驗 使用時間開箱評測
  • 【評測】Nothing Ear (a) 外形 佩戴感 音色 功能 使用時間開箱評測
  • 【評測】Nothing Phone (2a) 外形 手感 Glyph 燈效 屏幕 相機 效能開箱評測

  • 單元改用陶瓷物料 + 低音有效加強

    外表看起來 Nothing Ear 與上代分別不大,甚至是幾乎相同,但真正使用起來的感受卻是分別很大,尤其是在保持人聲清晰及高音透徹度不俗之餘,低音亦被有效加強。這是因為兩個原因:首先是它的 11mm 驅動單元由上代採用石墨烯及聚胺脂,變為今代採用的陶瓷物料,加上今代加入強化低音效果的算式,這些強化就令今代 Nothing Ear 的低音比上代出色很多,力量足夠之餘又不會太「硬」,尤其是欣賞低音較多的 Jazz、Rock 等音樂種類,效果會更加理想。

    ▲Nothing Ear 改用陶瓷物料製造的 11mm 動圈驅動單元。

    ▲相比上代,Nothing Ear 加入了增強低音算式,筆者體驗過低音表現確實好很多,而且不會很「硬」,聽起來頗為舒服。

    ▲如果對音質仍不滿意,用家依然可以透過 Nothing X APP 內的均衡器進行微調。

    終於增加 LDAC 支援

    上代 Nothing Ear (2) 表現其實已經算不錯,而且加入 LHDC 5.0 格式支援,對欣賞高清音樂確實很不錯,但 LHDC 5.0 支援的裝置確實不多,至少相比主流的 LDAC 而言是事實,令 Nothing Ear (2) 始終不夠完美。去到今代 Nothing Ear,除了仍然支援 Hi-Res Audio Wireless 及 LHDC 5.0 格式外,終於加入 LDAC 這塊失去的「拼圖」,令它終於可以支援接駁大部分的音樂裝置,播放真正的高清無損格式音樂。

    ▲繼上代加入 LHDC 5.0 格式支援外,今代終於加入 LDAC 格式支援,令 Nothing 耳機終於可以支援絕大部分無損格式音樂播放裝置。

    降噪效果更智能及理想

    至於降噪功能方面,今代 Nothing Ear 相比上代 Nothing Ear (2) 亦有強化,除了保留上代的 5000Hz 頻率範圍外,降噪效果由上代最多降低 40dB 增加至今代的 45dB,而且加入了智能主動式降噪新算式,這令使用降噪功能時不用全時間開啟,系統在感應環境噪音而選用合適降噪水平的效果更加顯著,筆者試過即使在地鐵內,戴著 Nothing Ear 聽歌真的可以做到幾乎完全聽不到外界聲音,即使有人在身邊說話也聽不到,但同時不會帶來因降噪效果太強而對雙耳造成的焗促感,整體來說表現十分不錯。

    ▲Nothing Ear 的收音咪及降噪咪的表現同樣獲強化。

    ▲今代的 ANC 主動式降噪改變了算式,除了令噪音降低程度可多達 45dB 比上代更多外,降噪效果亦更理想,筆者試過在地鐵內既聽不到環境噪音,同時不會因為降噪程度太高而出現那種「焗促」感,效果不錯。

    使用時間比上代更長

    除了音質有效獲提升外,它內建的電池相比上代亦令使用時間有效加強。上代 Nothing Ear (2) 單是耳機可提供連續 6.3 小時播放時間,配合充電盒更可延長使用時間至 36 小時;而今代 Nothing Ear 單是耳機已可提供連續 8.5 小時的使用時間,比上代多出 35% 左右;而配合充電盒更可將使用時間延長至 40.5 小時,比上代多出 12.5% 時間。而實際使用上,筆者用上足足兩日,每日平均使用 6 小時左右,基本上電量都未用盡,所以相比上代,今代 Nothing Ear 可為用家提供更充足的使用時間,令大家不用再頻密充電。

    ▲今代使用時間比上代更長,而且支援快充功能,充電 10 分鐘已可使用多 10 小時,十分夠用。


    相關文章:
  • 【評測】cmf by Nothing Watch Pro 外形 佩戴感 功能 屏幕 操控體驗 使用時間開箱評測
  • 【評測】Nothing Ear (a) 外形 佩戴感 音色 功能 使用時間開箱評測
  • 【評測】Nothing Phone (2a) 外形 手感 Glyph 燈效 屏幕 相機 效能開箱評測

  • ChatGPT 功能特別但香港難用

    至於 Nothing Ear 最新加入的 ChatGPT 功能,確實可令大家不用拿出手機,單純以語音即可透過耳機上網「搵料」。不過申請 ChatGPT 戶口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需要外國 Play Store 戶口又需要外國信用卡,而且還需要 VPN 服務才有機會用得到,對於一般用家來說門檻確實有點高,而筆者本身亦沒有 ChatGPT 戶口,所以亦未能為大家測試此功能,所以大家當作不存在就是了。

    ▲如果要使用 ChatGPT 功能,一定要配合 Nothing 手機使用,暫時支援的就只有 Nothing Phone (2),而稍後時份亦可支援 Nothing Phone (2a) 及 Nothing Phone (1)。

    ▲完成韌體更新後,再進入 Nothing X APP,就會見到 ChatGPT 的功能介紹,而在設定體感操控介面中的「語音助理」中,會見到 ChatGPT 選項,不過會顯示 ChatGPT 未安裝在手機內。

    ▲不過由於 ChatGPT 不支援在香港正式下載使用,所以在香港 Play Store 是下載不到的。而且即使透過 apk 安裝形式配合 VPN 連線安裝得到,也需要申請 ChatGPT 帳戶及使用外國信用卡付費,所以無論安裝及使用,對香港用家都十分麻煩,所以大家就當沒有此功能就好了。

    總結:使用體驗更理想表現更佳

    總括來說,今代 Nothing 推出的 Ear,雖然看起來與上代基本上是一模一樣,但內裡的強化確實要體驗過才聽得出及感受到它的升級。加上它的定價仍算十分抵玩,$1,200 有找可以入手得到表現甚佳又戴得舒服的真無線耳機,縱使新增的 ChatGPT 功能在香港使用上較為困難,但 Nothing Ear 仍確實值得入手。


    相關文章:
  • 【評測】cmf by Nothing Watch Pro 外形 佩戴感 功能 屏幕 操控體驗 使用時間開箱評測
  • 【評測】Nothing Ear (a) 外形 佩戴感 音色 功能 使用時間開箱評測
  • 【評測】Nothing Phone (2a) 外形 手感 Glyph 燈效 屏幕 相機 效能開箱評測

  • Published by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