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機研發正快速邁入智能化新階段。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旗下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正加快推進殲-35A 系列戰機發展,並首次公開表示已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 DeepSeek,冀能加速設計決策流程,進一步提升作戰裝備系統整合與協同作戰能力。
瀋陽所首席專家兼科技委主任王永慶透露,殲-35A 作為一款新一代多用途戰鬥機,現時已按規劃穩步發展。他指出,團隊近年積極探索人工智慧應用,已將 DeepSeek 大模型整合進設計與分析流程,用作輔助處理複雜技術問題,拓展 AI 在航空裝備領域的潛能。
殲-35A 去年11月在珠海航展正式亮相,外界普遍關注其隱形能力與資訊融合性能。中航工業指該型號除強調隱身性能和飛行效能,也具備智慧化感知與指揮協同功能,王永慶更形容其角色猶如空中「組織後衛」,如同籃球場上調度戰術,能靈活聯合各類武器平台建立一體化作戰網絡。
瀋陽所自1961年成立以來,一直是中國戰機設計中樞。該所曾負責殲-8、殲-11、殲-15、殲-35 等多款戰機及無人機開發,累計超過40個重點裝備型號,王永慶本人亦參與多項飛機總體設計,並致力培養新一代航空工程技術人才。
人工智能技術日益融入航空領域,王永慶指瀋陽所已構建「數智標審系統」,並建立「數碼員工」,能自動處理大量設計審查事務。這項自動化審查技術讓工程師可專注於高層次創新工作,標誌科研機構朝全面數碼化管理邁出一大步。
王永慶強調,自2000年以來,中國戰機新型號大量出現,並非偶然。他認為,這股「井噴式」(中國用語,指「爆發式」、「急劇」)創新源於多代航空人不斷推進系統化思維與技術自主突破,亦反映中國軍用航空工業已逐步走出自立自強之路。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