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影相手機 vs 最強口袋相機!Panasonic LUMIX DMC-CM1 vs SONY RX100 m2 評測

Published by
Edward

最近 unwire 女同事 Bowl 姐問究竟有無手機影相可以有相機咁靚,於是就拿咗近排人氣之選的 Panasonic LUMIX DMC-CM1 俾佢試.. 因為佢根本係一部講到電話的相機黎,唔信 ? 等我用埋部 SONY RX 100 m2 比較下

更低 noise 景深更淺

一般的智能手機,就算是出名感光元件最大的 Nokia Lumia 1020,都只是 1/1.5 吋大細(大約 0.667 吋),但它在智能手機來講,在 CM1 未推出前,已是「皇者」。不過 Panasonic LUMIX DMC-CM1 就更誇張!它擁有大達 1 吋的感光元件,比 Nokia Lumia 1012 的 1/1.5 吋、Sony Xperia Z3 的 1/2.3 吋或 HTC One M8 的 1/3 吋感光元件都要大很多!大 sensor 的好處暗位雜訊亦會相對較低、動態範圍高、配合大光圈可比其他手機影到更淺的景深,CM1 可說贏在起跑線。

▲CM1 採用了 1 吋 sensor,在智能手機來講應該是最大相機 sensor 的一部,十分難得。

 

CM1 的唯一缺點,可以話係沒有 OIS 光學防手震功能,快門慢的時候會容易手震,幸好大 senor 雜訊低可以用高一點的 ISO 。

▲用 CM1 在上圖這個極暗的環境影相,如果要影到低雜訊相片,需要用到 1 秒或更長快門。由於手機沒有 OIS,小編就算將手機放在欄杆上影,影了十幾張先影到一張好似上圖這個清晰度的相片。建議除找東西穩定手機外,調較 2 秒時間制會比較好一點。


相關文章:
  • Panasonic 開發「AI 版創辦人」 向現在的員工傳承企業理念

  • 手機相機真係實用?

    好多人會覺得:手機點影相都唔夠相機好啦。在一、兩年前,呢個論點可能是成立的,但今日出了 CM1,呢個論點就未必再企得穩。皆因 CM1 除了相質冠絕眾智能手機外,甚至幾乎拍得住同樣使用 1 吋 sensor 的 Sony RX100 II。而且鏡頭方面,還用上 Leica 認證的 F/2.8 光圈鏡頭,質素有一定保證,亦是市場上少有。

    ▲以 Edward 認知,似乎香港買得到的智能手機,極少見用上 Leica 名廠鏡頭認證,可說是有相片質素保證。

    ▲機身印有 Panasonic 相機 LUMIX 系列的品牌,而且設計都偏向高貴款式。

    ▲呢個「L」字是否能令大家願意付出比一般旗艦智能手機貴近一倍的售價帶 CM1 回家,就見仁見智了。

    另外,手機作為相機的最大優勢,除了可以當做 pocket-sized 機仔之外,又可以相機手機二合一,唔洗帶多部機出街,已經可以影靚相、上網玩 Facebook、WhatsApp、甚至可以打電話。所以 CM1 雖然係手機入面唔係最薄最細部,但點都輕便過同時帶部手機 + 相機出街,去旅行影靚相或者平時玩 snapshot 都一流。

    ▲與 Prosumer 相機相比,CM1 點計都更輕更薄,更方便外攜玩 snapshot。

    ▲就算是男士,將 CM1 放係褲袋,無論坐係度定行緊路都唔會覺得辛苦。

    ▲相反放部 Prosumer 相機係袋就真係有點辛苦了。

    ▲另外,有部影相可以媲美 Prosumer 相機的手機的好處,是影完相可以即刻 share 上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交網站,而且仲可以拿埋來上網、打電話,一機多用。

    ▲相比如果用 Prosumer 相機影相,大家點都要帶多部手機出街,使攜性點都唔夠 CM1。

    ▲至於影相時的手感,其實 CM1 同 Prosumer 相機分別唔算太大。

    ▲不過用手機影相,所有操控都係用 touch screen,相比 Prosumer 相機以按鍵操控為主,對於「按鍵控」的用家來講可能需要時間適應。

    ▲另外有些 Prosumer 相機都有 hot shoe 位可供用家外接閃光燈影相,但係 CM1 呢類智能手機就沒有了。

    ▲此外,如果要穩定機身,CM1 亦唔似 Prosumer 相機的機底有螺絲頭,可以裝上腳架影相,而只能使用手機專用的腳架。

    ▲Panasonic LUMIX DMC-CM1(快門:1/6 秒;光圈:F/2.8;感光值:ISO 200;HDR:無)

    ▲Sony RX100 II(快門:1/6 秒;光圈:F/2.8;感光值:ISO 200;HDR:無)

    ▲Panasonic LUMIX DMC-CM1 100% crop

    ▲Sony RX100 II 100% crop

    ▲Panasonic LUMIX DMC-CM1 100% crop

    ▲Sony RX100 II 100% crop

    從上面的試相可見,CM1 擁有 1 吋 sensor,確實在影夜景時,可以發揮不錯的效果,尤其是在 1/6 秒快門的情況下,也可以手持機身不用輔助,都可以影到清晰相片,這是值得一讚的。不過如果一同同樣擁有 1 吋 sensor 的 Prosumer 相機 Sony RX100 II 比較,就可以見到 RX100 II 雖然在相同設定下,相片 under 一點點,但無論是雜訊抑制、影像清晰度、以及光位控制都比 CM1 好得多,由此可見如果要用 CM1 去取代 Prosumer 相機,看來還有一段距離。

    更多 CM1 試相區

    快門:1/125 秒;光圈:F/2.8;感光值:ISO 200;HDR:無

    快門:1/80 秒;光圈:F/2.8;感光值:ISO 200;HDR:無

    快門:1/10 秒;光圈:F/2.8;感光值:ISO 200;HDR:無

    快門:1/400 秒;光圈:F/2.8;感光值:ISO 200;HDR:無

    快門:1/125 秒;光圈:F/2.8;感光值:ISO 200;HDR:無

    介面媲美專業機仔

    一般的智能手機,相機介面不外乎是調較相片解像度、ISO、白平衡等等,最多都是俾大家有得揀用 RAW 格式影相,方便後製。至於今次的 CM1,相機介面在手機來說真的是專業得誇張!因為它的詳細程度,絕對可以與一部 Prosumer 專業「機仔」媲美,例如:Panasonic LUMIX LX100、Sony RX100 II 等。而且它不只有齊以上各種功能調較,甚至可以使用手動對焦,當開啟時只要扭動鏡頭旁的旋轉圈,就可以進行調較。所以在操控上,CM1 絕對可以滿足專業級的手機影相用家。

    ▲只要扭動這個旋轉圈,就可以調較不同設定,仲可以進行手動對焦,操控同一部 Prosumer 相機分別不大。

    ▲相機介面採用全觸控設計。

    ▲有快速選單讓用家快速調較設定。

    ▲就連模式選擇都同 Prosumer 相機好似,唔止有 Panasonic 一向的 iA 智能場景模式,仲有 PASM,甚至自定的 C1、C2 模式等,如果不是在熒幕操控,Edward 甚至覺得好似操控緊一部相機呢!

    ▲就連調較光圈、快門、感光度等都係用好似相機的介面,手機來講真係好 pro!

    ▲CM1 可以影到 RAW,而且仲可以好似相機咁影 RAW + jpeg!

    ▲就連對焦點都可以好似相機咁有 23 點或中央 1 點對焦,同相機一樣。

    ▲感光值可以去到 ISO 12800,Edward 印象中手機入面都係得 Sony Xperia Z3 可以做到。

    ▲CM1 仲要有延伸 ISO,即係感光值可以去到 12800 以上,係手機來講更加係絕無僅有(先不論可用性)。

    ▲至於像素方面,CM1 最高可達 2,000 萬。

    ▲拍片方面最高就可以拍到 4K 質素,不過同其他手機一樣,都係得 15p。

    除了相機介面外,CM1 還內建了不少軟件,包括:4K Pre-Burst、Photo Search、Pashadelic 等,這是令 CM1 進一步成為相機手機的元素,首先:4K Pre-Burst 有點像 Sony Xperia 的 Timeshift Burst,就是會將按下快門的一刻,以及按下快門前、後一秒的影像,然後從多張相片中選擇最合適的一張,而 CM1 的 4K Pre-Burst 的優點,是所拍下的相片均是 3,840 x 2,160 的 4K 解像度,就算拿來沖曬出來都無問題。第二項 Pashadelic,它是一項類似 Instagram 的以相會友的程式,不但可以分享自己拍攝的相片讓別人俾 like 或收藏,用家亦可以 like 或收藏他人的靚相。正是這些預載程式,令 CM1 成為一部完整的相機手機。

    ▲CM1 預載了多個與影相有關的程式。

    ▲本身睇相軟件已經可以進行簡單執相,亦可以睇到相片 EXIF。

    ▲預載的 Pashadelic 更加好似 Instagram 之類的「以相會友」程式,可以 like 其他人的靚相,仲可以收藏來做 wallpaper。

    機身唔算好大好重單手操控無問題

    至於機身方面,Panasonic LUMIX DMC-CM1 雖然睇 spec 好似好重(204g 連 SIM 卡及 microSD 記憶卡),機身亦幾厚(15.2mm;使用鏡頭時為 21.1mm),但真正拿上手,又唔覺得好重,可能因為 Edward 已經唔太當佢係一部手機,而係一部 Prosumer 相機看待,加上它的機身重量分佈都算幾平均,唔會特別側重去鏡頭個邊,所以如果真係同其他 Prosumer 機比(Sony RX100 II:281g、38mm;Panasonic LUMIX LX100:393g、55mm),CM1 就真係好輕好薄了。

    ▲CM1 機身不算太大,單手操控基本上無問題。

    ▲機身以一部真‧相機手機來講都唔算太厚,唯一係開啟相機後,鏡頭是會凸出少許。

    ▲右側設有(左至右)音量鍵、開關鍵、相機啟動拉鍵及快門鍵。

    ▲至於 microSDXC 記憶卡插槽及 SIM 卡插槽就位於機身左側的保護蓋內。

    ▲機頂設有 micro USB 端子。

    ▲機底就有日系手機常見的掛電話繩孔。

    至於使用方面,CM1 對於手細的用家都無難度,一手掌握及操控,由於它只用上 4.7 吋熒幕,所以問題都唔太大。至於影相的時候,CM1 的機身設計同埋佈局同一部 Prosumer 相機都幾似,只要好似一般拿單反的手勢拿住它,就可以最大程度做到避震效果,對於沒有 OIS 的 CM1 來講,都真係幾重要。

    ▲操控上直頭當 CM1 係一部相機都無問題(連揸法都可以一樣),呢種揸法可以最大程度上做到避震效果。

    熒幕質素不錯‧效能不俗

    雖然 CM1 主打相機功能,但它始終是一部手機,所以最後就讓 Edward 評論一下它的手機功能。首先說它的熒幕,CM1 採用了 4.7 吋的 1080p 熒幕,質素上算是不錯,不只是清晰度高,瀏覽網頁或影片時都很銳利,色彩亦算自然。整體而言,CM1 在手機而言,它的熒幕質素算是上乘的。

    ▲CM1 的熒幕質素算是不俗:色彩自然,睇片影像亦頗清晰銳利。

    ▲睇網頁時字體亦十分舒服,而且未見有明顯偏色情況。

    至於效能方面,它採用了 Qualcomm Snapdragon 801 2.3GHz 四核心處理器、2GB RAM 等,雖然並非現時最頂級的更件規格,但實際上表現應能滿足大部分用家的需要。至於網絡方面,它最高能支援 4G LTE,而且支援香港的 Band 3、7 及 8 頻譜(即是 1800MHz、2600MHz 及 900MHz),亦即是能支援所有香港網絡商的 FDD-LTE 網絡。

    ▲從安兔兔評測可見,CM1 拿到 41,665 分,與 Samsung 去年推出的 GALAXY S5 的效能差不多。

    ▲PC Mark for Android 中亦測得 3,732 分的不錯分數。

    最後相信大家都頗關心 CM1 的使用時間,Edward 使用了 PC Mark for Android 內的 Work Battery Life 進行測試,結果是由 100% 電源跌至 20%,結果是 4 小時 46 分鐘,亦即是說在 full load 情況下,CM1 可以運作 5 小時 57.5 分鐘。雖說在一般使用情況下,CM1 理論上可以使用更長時間,say 7 至 8 小時左右,但作為一部主打相機功能的手機,相信購買了的用家不會當作一般智能手機使用吧,而作為一部擁有 1 吋 sensor 的相機手機,這方面又會更為耗電,所以大家當作一般情況下 CM1 可以使用 5 小時左右吧。作為一部智能手機,如果只能用 5 小時,即是代表一日最少要充電 2 次、甚至更多。如此短的使用時間,作為一部主力機,相信不會有太多用家覺得可以接受吧。

    ▲CM1 估計只可以用 5 個鐘左右,電量似乎太短了吧……

    ▲幸好跟機的火牛,輸出達到 12V,應該支援快速充電功能,充電上應比一般手機快吧。


    相關文章:
  • Panasonic 開發「AI 版創辦人」 向現在的員工傳承企業理念

  • Edward:相機效果驚人!不過……太貴了吧!

    整體來說,Edward 向 Bowl 姐、同埋各位 unwire 讀者的建議是:Panasonic LUMIX DMC-CM1 作為首部「真正」的相機手機,它的表現確實令人驚異,尤其是相機介面、甚至相片質素,更是令 Edward 印象深刻,因為它的質素真的可以媲美 Prosumer 相機,亦是極少數市場上可以做到這效果的智能手機。不過問題是,它的售價高達 $10,800!!整整逾萬元買部手機,如果不是堅持「二合一」的話,這價錢其實已能買到一部很好質素的 Prosumer 相機加上一部相同規格的智能手機。(聽到這句,Bowl 姐即刻如下圖般嘟咀,然後大呼:「無奈!」)不過 Bowl 姐呀,你要的是「周身刀張張利」的智能手機,就算再貴的售價,也是值得!對不對?

    售價:$10,800
    查詢:三禾電氣(2374 0618)


    相關文章:
  • Panasonic 開發「AI 版創辦人」 向現在的員工傳承企業理念

  • Published by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