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遲來的影評,天恩出了 Trip 再加上想看 2D 的英文版,所以遲遲未有機會寫。到了這個將近落畫的時間,相信各位 unwire 讀者都看過許多讚好的影評了,心靈雞湯的感性分享也可能看過了,因此天恩不在此多說了,讓我分享一下電影的其他感覺:
天恩看完這電影後心裡得到了極高評價,所以忙於上 IMDB 看一下影迷們會有甚麼原因給予劣評,原來真的有人會給一星評分!她是位媽媽,她指這影片作為卡通片來說,對小朋友實在太深,他們看不明白;對大人來說也是很 Touching 過份傷感,跟小朋友之間有很大的落差,原本以為能像其他卡通般一起笑到完場,誰不知換來全家痛苦。
天恩嘗試代入她的角度去感受,其實也不無道理。 Pixar / Disney 的電影一直具有合家歡、正能量、大愛這 3 元素,這可以由 Toy Story 直到 Wall-E 觀察得到,這些全都是喜中帶浪漫及感性的卡通。不過其後 UP、Toy Story 3 及今次的 inside out 對成年觀眾來說,是改變了以往這個平衡感。今次天恩看 inside out 真是有點辛苦,由開場到尾都泛有淚光,偶而雖然有攪 gag 場面但一直都心酸酸的。
再回顧一下近年的電影,實在有點年齡對象「錯配」問題,難道是各片商想爭取更廣年齡層所致?弄得英雄片變成小朋友電影,暴力、血腥、粗口、性感全走掉,相反卡通片越來越成年人向, 造型設計可愛但原來故事中警世訊息何其多,奇怪奇怪! 那位媽媽可能看完 minions 笑完了,再看 inside out 覺得有點接受不了吧
其實整套卡通片就用了擬人法去把人類情緒的運作去解說,情況有如各位 unwire 讀者當年看過 ETV 《病毒大王》 的手法,想讓小朋友更易入口,不過今次對象換了是成年人,只有成年人才看懂,亦只有失去童真的成年人才會感觸。
筆者很欣賞此片的表達手法,有條理地又能簡單地把複雜的心理學一一講解出來,更欣賞此片部份沒有「畫公仔畫出腸」,例如有一幕女童離家出走,情緒專員的控制版變灰運作不到,其實很觸動到「過來人」的觀眾,當人極度傷心時,腦袋可能真的一片空白,突然如世界靜止一樣,自己沒有了任何情緒。
又例如一幕只有 Sadness 可以拿掉離家出走的 idea 燈泡,片中沒有解釋為何只有她能拿走,但其實觀眾心裡已有答案,例如情侶吵架分手可能兩三日後感到很傷感才明白失去的痛苦,後悔分手的念頭,不一定正能量可讓人停止做傻事。最後出現混色珠也沒有解釋,不過各位觀眾已經讚不絕口!
故事總括來說分了兩個方向:第一是女童對其他人的亙動情緒,讓觀眾了解她的內心世界;第二是 Joy 及 Sadness 兩位情緒專員的冒險旅程。
其實由開場直到中段都是第一方向,相信很多 unwire 讀者們都看得入神,也令到整個故事很「Logic」化,而第二部份感覺有點「夾硬來」,破壞了先前建立的良好 Logic 性,硬要將 Joy 的失誤去影響女童的情緒,這部份又有點「兒童向」。如果你很沉醉在第一方向的話,你大可能會覺得第二方向實在有點長。如果我是導演的話,我可能會堅持第一方向,女童慢慢長大,由新朋友及日常生活的小事引起內心的變化,讓「情緒」專員彼此出現摩擦,以致出現「灰島」或 Bing Bong 事件。不過電影可能總要一些緊張情節,用第二方向比較容易處理吧 ?
在播放電影前,Pixar 總有一個「熱身」影片讓大家去連結往後的劇情。短短幾分鐘,只用了一個歌曲讓觀眾經歷開心、孤獨、失望、盼望、絕望、意外、再次絕望、驚喜、浪漫、大團圓實在感到非常震撼。我覺得短片比我的沖擊比 inside out 主片來很更簡潔有力,其中英文版的 Lava 食 Love 的雙意思更是一絕,send me someone to Lava / I Lava you 真是甜到入心的美。
看完整個《 inside out》 ,心情簡直可以用「辛苦」來形容,好過過山車一樣,傷感、Touching 又突然爆笑一下,是一套很有深度的電影,也帶來了很多很多的訊息值得世人討論,如 sadness 的用處、混色珠、童真的失去…相信各位亦看過了無數次相關的討論。
天恩當然也給予很高的評價,不過細心回想跟 《Wall – E》 比較,一套沒有台詞、喜中帶浪漫、簡單地貫注愛情、環保、不放棄的訊息,小朋友看得開心,大人也看很浪漫感觸,一家樂也。戲中很多片段到今天仍記得很清楚,無論是音樂、構圖、用色、分鏡等都配合得很完美。 inside out 我覺得是內容訊息量取勝,但畫面、人設、音樂、剪接都沒 Wall-E 做得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