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新月異,急速發展,有人認為學生除了學習中英文外,亦應該及早學習「第三語言」-程式語言(Programming Language),以增加學生對於電腦程式的認知。坊間有愈來愈多教授編程的課程,但基層家庭未必能負擔。信和集團的「Go Code 程式小先鋒」計劃就與大學及社福機構合作,提供免費程式編寫課程,表現傑出的同學更有機會向公眾展示他們的手機應用程式(Apps)作品。
近年政府於中小學力推 STEM 教育(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以及早培養學生對於科技及工程的認知,推動學生的創意思維。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日趨普及,日常生活亦離不開手機 Apps,信和集團於 2014 年起連續三年推出「Go Code 程式小先鋒」計劃,與地區社會服務機構及城大應用程式實驗室(CityU Apps Lab)合作,旨在為基層兒童提供免費程式編寫課程。計劃分先修班、進階班及高階班,2016 年就吸引了逾 300 名小四至小六的基層學童參加。
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服務督導主任凌茂思表示,現時推行的 STEM 教育對於一般基層家庭比較困難,不但所需的硬件及設備較多,基層家庭中的家長亦未必有時間及相關知識指導小朋友。因此,這些免費而又專業的課程對他們來說十分難得,亦非常受歡迎。他們希望可以透過這些課程讓小朋友及早接觸科技,讓他們擴闊眼界。
▲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服務督導主任凌茂思(左)。
為配合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CityU Apps Lab 亦分別設計了先修班、進階班及高階班,由最基本的電腦操作學起,再指導學員使用簡易編程工具 App Inventor 教導學員「寫 Apps」。課程中的導師均為城大學生,導師之一的余榮彥為電子工程系二年級生。他表示,教學上最困難的地方是要向小朋友解釋軟件操作,要利用很多日常生活的例子具體化教學內容。他亦認為課程對於小朋友來說具挑戰性,尤其是高階班,「要好有熱誠,同埋真係要溫習先做到。」雖然困難,但完成課程後,學員就可以自由發揮創意,製作屬於自己的 Apps。不過,余榮彥坦言,小朋友於課程上使用的簡易編程工具始終不盡完善,如果他們有興趣深造,可以去學真「揼 Code」,讓 Apps 有更多變化。
▲計劃導師之一,城大電子工程系二年級生余榮彥(右)。
畢業禮當日展示出一些有個人特色及有卓越表現的 Apps,全都有板有眼,更吸引不少人試玩。記者跟幾名學員了解過他們的 Apps 製作過程,余健成同學的「健康搖搖鬧鐘」就充分表現出他的編程技巧。導師於課堂上只教了鬧鐘的製作,就讀小五的余健成同學就將計時及倒數功能加進去,另外更受同為高階班的同學莫志泳啟發,加入拍照功能,可以隨時為鬧鐘 App 換封面。導師指,因為他的鬧鐘 App 比其他同學多幾個功能,而且都是他自己做出來,所以較特別。而獲得卓越表現獎的莫志泳同學就更有熱誠,他為了加入更多特色,特地去圖書館借書找圖案及上網找額外資料。兩個同學更雀躍地表示,如果計劃再開「超階班」,他們一定會參加。
▲ 獲得卓越表現獎的莫志泳同學製作了充滿個人特色的「大富豪」App。
▲余健成同學為鬧鐘 App 加入多個功能,表現出他的編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