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專訪】復康機械手初創經理:「低成本助中風患者鍛練肌肉」

Published by
Lawton
Share

香港每年約有超過 2.5 萬人中風,中風後的 3 至 6 個月為康復黃金期,但現有制度之下,僅能為中風病人提供 1-2 個月短時間療程。本地初創企業 Zunosaki 就開發以塑膠物料製造的新型復康機械手,協助中風病人康復。此機械手得到不少物理治療師的支持,而社創基金更向這個項目撥款 50 萬元,有幾間社福機構亦會作先導試驗其產品。今次 Unwire 就請了初創企業 Zunosaki 的項目經理張皓程 Alvin,了解這個能實際造福社會的機械臂科研。

中風或殘疾人士做復康訓練

全球每年有 1,600 萬人中風,是全球第 3 大令人失去行動能力的醫療原因之一。而香港每年約有 2.5 萬人中風,平均每日有 60 多宗個案,現時中風生存者大約有 20 萬至 30 萬,對復康機械的需求殷切。一般中風後 3 至 6 個月是康復黃金期,病人只要作適量訓練,便可達到顯著效果。然而香港物理治療師短缺,有中風者需要排期幾個月,而實際進行的療程可能只有 1-2 個月。

▲Zunosaki 項目經理張皓程 Alvin 期望機械臂可幫助中風病人康復

利用機械手臂進行復康訓練在外國已相當盛行,很多研究報告指成效顯著,但在香港、亞洲市場相關機械手臂並不普及,主要原因是大多數產品的售價高昂,Alvin 解釋:「現時大多機械手臂的價格在港幣 50 萬至 200 萬,而且體積龐大,只能在醫院中應用,不能落實到社區的復康機構。」Alvin 認為這個情況令病人未能得到呎的治療:「病人只能接受 1-2 個月的療程,未能在復康黃金期作出適量訓練,但如果機械手臂可以落實應到社區,甚至可借回家中使用,病人就可做更長時間、更合適的康復療程。」他們預計復康機械臂每對的售價為 8 至 10 萬元。

復康機械手套項目得到了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的 50 萬元資助。他們預料在明年下半年生產 20 對復康機械手套,供應 20 間社福機構使用。

機械手臂的復康原理

在中風的時候,腦部部份控制身體肌肉的細胞死亡,某程度上有移動困難,甚至不能完全郁動。但人類可通過訓練腦部其他細胞,去取代已死腦細胞的功用。

復康機械手整體分成了機械手套本身、一個感應器,另外還有一部平板電腦作控制。患者首先把感應器與機械手套戴上,感應器會檢測肌肉活動的情況。當病人想利用手部拿取一個水杯,手指只要輕輕郁動,機械手臂就會替病人做一個完整拿取水杯的動作。Alvin 介紹其實際功用:「這個過程在神經復康上,可幫助患者訓練腦部發射訊號到肌肉,令這個訊號愈來愈清晰。在重覆進行這個動作後,患者就可學習重新控制肌肉活動。」

Zunosaki 的復康機械手最大特點在於這個感應器,它主要透過感應人類肌肉活動發出的微電流,從而計算到患者的動作,令到機械手臂可順利為患者進行完整的動作。市面上一般產品就沒有這個感應器,而 Zunosaki 的產品也支援無感應器操作,在平板電腦的 App 上按下你想做的動作,例如攤大手板,握拳頭。但安裝感應器之後,由於整個動作由病人自主帶動,神經訓練所得的成效、病人的成功感會更大。

▲除感應器識別用戶動作,亦可配合平板電腦 App 進行不同自訂訓練

造福社會同時顧及商業因素

市面上其實早有其他產品,香港初創 Zunosaki 的新產品又有何優勢?Alvin 指目前市面的同類產品有部份屬於座檯式、體積較大,或只能以教學或遊戲方式引導患者學習。「我們的復康機械臂可讓病人實際拿起水杯,能幫助病人做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遠比起只能在電腦面前玩遊戲來得實際。而且配合感應器,病人可進行自主訓練,令到患者在療程中更有成功感,更積極使用。」

Zunosaki 希望在落實製作復康機械臂可控制好成本,可做更多個人化的設計,令機械手臂真正能落到社區,給治療師、病人使用,甚至可讓病人租借回家,幫助其復康療程。Alvin 還說他有一位 30 多歲的親戚不幸在 10 年前中風,現時 40 多歲便已入住老人院,他對此有深切體驗,希望這個復康機械臂可以幫到人。未來 Zunosaki 希望能開發手部以外的其他肢體康復機械。

對於一間初創企業,Zunosaki 當然也要想到賺錢的問題。Alvin 指他們當然也考慮過各種商業因素,例如價錢定位、產品設計、打入市場的策略、對投資者的回報等,都經過全盤考慮。現時公司希望在香港市場打穩基礎,再拓展其他市場,最初會從東南亞開始,然後發展至中國大陸。

▲Zunosaki 創辦人何思傑(左)曾在香港理工大學擔任研究助理,曾參與不同研究項目。修讀商業的項目經理張皓程為其規劃產品推出市場。

Published by
Law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