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流動電腦評測

【評測】Lenovo ThinkPad X1 Carbon Gen 8  開箱 效能測試 手感屏幕

Published by
Edward

如果提起既輕薄又耐用的商務手提電腦,Lenovo 的 ThinkPad X1 Carbon 系列肯定是不少人三甲內會考慮的機款,近日 Lenovo 就正式在香港推出第 8 代的 ThinkPad X1 Carbon,究竟用起來感受如何?就讓 Edward 為大家詳細測試一下。

保留輕薄 + 耐用優良傳統

去到第 8 代,ThinkPad X1 Carbon 基本上設計已沒有太大變動,仍然是四四方方黑色「便當盒」式設計,機身仍然採用碳纖物料製造,加上機身內籠採用了鎂鋁合金物料,令機身仍然保留輕薄之餘(厚度:14.9mm;重量:1.09kg),亦十分硬淨(通過 12 項美國軍用等級測試),即使外攜使用亦十分安心及輕鬆,對於經常要外出從事文書工作,或者要帶電腦見客的用家,確實十分適用。

▲機身依然採用碳纖物料,內籠亦是採用鎂鋁合金,十分硬淨。

▲機身設計依然十分薄。

▲機身重量亦只有 1.1kg 左右,單手拿都不覺重,拿出街用一流。

鍵盤更好打更省力

ThinkPad X1 Carbon 系列機款除了輕薄硬淨外,另一個傳統優良特色就是鍵盤十分好打,這項優良傳統在第 8 代上仍然被保留,機身配置了一般 14 吋筆電都有配置的鍵盤佈局,而按鍵方面就仍然採用 ThinkPad 一貫的設計,鍵程仍然夠深,回彈力亦十分足夠,唯一分別是今次第 8 代的鍵盤,按下去的阻力大大減少,令大家長時間打字亦更省力,更加舒服。當然,操控系統方面,用家除了可使用操控板之外,不少用家喜愛的「小紅點」TrackPoint 操控仍然存在,方便用家在不同場合下也可以精確操控。

▲配置的鍵盤佈局與過往的 X1 Carbon 十分相似。

▲按鍵鍵程及回彈力依然十足,但按下去的阻力細了,長時間打字會更省力。

▲另外針對商務人士,加入了獨立的 Skype 按鍵,用家一鍵即可接聽或結束 Skype 通話。

▲在 Lenovo Vantage 中,為了遷就部分習慣最左下角按鍵為 Ctrl 鍵的用家,加入了 Ctrl 與 Fn 鍵可掉轉的設定。

▲操控系統上,用家可按情況,選擇以 TrackPoint 小紅點,或者觸控板操控。


相關文章:
  • 聯想推出旗艦筆電開天 X1 G1d 碳纖機身採用國產兆芯 KX-6000G CPU
  • 大專手提電腦優惠計劃 2024 各電腦品牌學界獨家優惠

  • 熒幕質素不俗可視角度高

    至於熒幕方面,X1 Carbon Gen 8 仍然有十分不俗的表現,筆者手上測試的機款,就配置了 14 吋 4K IPS Dolby Vision 熒幕,無論是瀏覽文件、網頁上的文字,或者閒暇時欣賞影片,表現亦十分不錯,文字清晰銳利,顏色亦自然舒服,而且由於支援 Dolby Vision 及 HDR 格式,所以欣賞影片時光暗位表現亦十分理想。不過要留意的是,由於熒幕採用鏡面設計,雖然可視角度高,但亦比較反光,如果大家入手 X1 Carbon Gen 8 主要是進行文書處理工作,筆者會建議大家入手具備霧面防反光表面的機款,但這些機款就不支援 HDR 格式,而且解像度只有 1920 x 1080,魚與熊掌就看大家如何取捨了。

    ▲熒幕方面尺寸為 14 吋。

    ▲解像度最少都有 1920 x 1080,而筆者測試的是 4K 解像度機款。

    ▲為了遷就輕薄機身,熒幕亦設計得十分薄。

    ▲雖然筆者測試的型號熒幕不支援觸控功能,但仍可以 180 度完全攤平打開。

    ▲今次亦首次內建了 Display Optimizer,用家可按需要選擇熒幕顯示模式,不過筆者建議除非大家想選擇濾藍光的兩個模式(最底兩項),否則選擇原色域(Native)始終是最好的。

    ▲從事文書處理的話,ThinkPad X1 Carbon Gen 8 的熒幕表現算不錯,文字顯示頗為清晰,只是色溫似乎偏冷色一點。

    ▲另外,熒幕亦支援 Dolby Vision 格式。

    ▲筆者用來瀏覽 Netflix 影片,效果算是不錯。

    ▲另外可視角度亦高,從側面看熒幕顯示效果未見變差。

    ▲不過筆者測試的機款,熒幕雖然有 4K 高解像度,但就採用鏡面設計,會比較反光;如果不想反光就只能選擇較低解像度(1080p)的霧面熒幕。

    ▲至於喇叭其中一對就位於鍵盤上方,輸出每邊為 0.2W,再加一對每邊輸出為 2W 的喇叭在機底,另外它亦支援 Dolby Atmos 音效。

    ▲用家可使用內置軟件調校音效模式,筆者試過用來欣賞 Netflix 影片,人聲十分清晰,整體表現及音量亦不錯。

    保安表現依舊出色

    至於保安功能方面,X1 Carbon Gen 8 作為主力為用家帶來外攜輕薄體驗的機款,亦十分不錯。除了仍內建指紋辨識器外,鏡頭也仍然設有實體防護蓋,方便用家在不使用 webcam 時將它完全遮蓋,以免私隱洩漏。此外,用家亦可選購熒幕支援 PrivacyGuard 技術的機款,雖然會令可視角度減低,但如果陌生人從側面瀏覽熒幕,就很難清晰看到熒幕上顯示的內容,令大家在街上工作時,也可防止陌生人從旁偷窺導致公司機密文件內容洩露。

    ▲在觸控板右方仍設有實體指紋辨識器,一按下已登記的手指就可進入系統。

    ▲鏡頭亦設有遮蓋,不用時可將它關上,鏡頭就會變成紅點,代表已被完全遮蓋,以防私隱洩漏。

    端子足夠外攜使用

    至於端子方面,X1 Carbon Gen 8 配置的插槽與上代基本上一模一樣,仍然配置多個傳統 USB-A 及新派 USB-C 插槽,亦設有 HDMI 插槽,無論是要接駁周邊產品、甚或在進行報告時要接駁投影機或電視,都不用另攜接線或轉接器。此外,今代 X1 Carbon 仍然未內建 SD 讀卡器,只是在機背卡槽容許用家以 microSD 記憶卡擴充儲存空間,不過用得 X1 Carbon 機款通常也是以進行文書工作為主,所以筆者覺得還算可接受。

    ▲端子方面,左邊設有 2 個支援 Thunderbolt 3 的 USB-C 插槽、1 個傳統 USB-A 插槽、HDMI 插槽及耳機 / 咪高峰插孔,而右側就只有 1 個傳統 USB-A 插槽1

    ▲至於機背就設有 microSD 讀卡器插槽,如果大家選擇加購 WWAN 4G 模組,亦是在此處放入 Nano SIM 卡。

    效能足夠日常工作所需

    最後效能方面,ThinkPad X1 Carbon Gen 8 就內建了最新第 10 代 Intel Core i7 – 10510U 省電級處理器、16GB LPDDR3 RAM、512GB PCIe SSD 及 Intel UHD Graphics 620 圖像處理晶片,屬於一貫輕薄型手提電腦的標準配置。至於表現方面,筆者認為是中規中矩,未至於十分突出但如果要處理日常面對的大部分文書工作,X1 Carbon Gen 8 都肯定綽綽有餘,尤其是它的使用時間可以長達 19.5 小時,即使打個折扣,筆者試用時基本上一日只需一充,十分長氣,對於外攜使用為主的用家,確實十分夠用。

    ▲硬件方面,Lenovo ThinkPad X1 Carbon Gen 8 內建了第 10 代 Intel Core i7 – 10510U 處理器、16GB LPDDR3 RAM、512GB PCIe SSD 及 Intel UHD Graphics 620 圖像處理晶片,屬於標準高階輕薄筆電配置。

    ▲首先用 Geekbench 5 測試處理器表現,最終見到單核及多核運算分別有 1,100 分及 3,792 分,十分不錯。

    ▲至於圖像處理效能方面,使用 3DMark 的 Time Spy 測試,只獲得 453 分,證明使用 Intel 內建圖像處理晶片的 X1 Carbon Gen 8,只適合用來簡單執相,如果用來剪片或者做圖,甚至打機就絕對不夠力了。

    ▲至於內置 SSD 的表現,以 CrystalDiskMark 測試,結果見到讀取及寫入速度分別為 3,565.79MB/s 及 2,988.53MB/s,算是中上表現。

    ▲最後以 PCMark 10、Geekbench 5 – OpenCL 及 Geekbench 5 – Vulkan 測試 X1 Carbon Gen 8 的整體系統效能,結果分別獲得 3,918 分、5,893 分及 5,723 分,由此可見它已夠力應付絕大部分文書及日常工作。


    相關文章:
  • 聯想推出旗艦筆電開天 X1 G1d 碳纖機身採用國產兆芯 KX-6000G CPU
  • 大專手提電腦優惠計劃 2024 各電腦品牌學界獨家優惠

  • 總結:付出多些買個安心

    有接觸開 ThinkPad 機款的用家應該都知道,X1 Carbon 系列一向都不是賣「平價」或者「高性價比」,而是以「輕便」、「硬淨耐用」、「鍵盤好打」、「保安功能佳」這些優點吸引高級行政人員採用,所以大家可能會覺得 X1 Carbon Gen 8 相比同級其他品牌的機款,會是比較昂貴。但「一分錢一分貨」,這個硬淨輕薄長氣設計,加上 3 年保養服務,對於追求低 down-time 的商務用家來說,也是物有所值的。


    相關文章:
  • 聯想推出旗艦筆電開天 X1 G1d 碳纖機身採用國產兆芯 KX-6000G CPU
  • 大專手提電腦優惠計劃 2024 各電腦品牌學界獨家優惠

  • Published by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