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

【評測】Sony Xperia 1 VI 外形 手感 屏幕 相機 介面快速評測 + 開賣詳情公佈

Published by
Edward
Share

整個上半年,各品牌都已紛紛推出自家的旗艦手機產品,唯獨有一個品牌比較安靜,它就是 Sony。去到今日,Sony 終於宣佈推出新一代的旗艦手機 Xperia 1 VI。外形大改,介面大執,究竟是福是禍?用起來感受如何?早前 Edward 就有幸率先體驗過,現在就與大家分享一下短暫試用的感受,以及分享它的開賣詳情吧。

棄 21:9 + 4K 熒幕機身變「少肥」

今代 Sony 推出的 Xperia 1 VI,去到第六代機身終於有「大變」:沿用了 5 代的 6.5 吋 21:9 長闊比 4K 熒幕終於被放棄,改為 6.5 吋 19.5:9 長闊比 FHD+ 解像度熒幕,而材質依然沿用 HDR OLED。這個設計,令機身比上代短了少許,又「肥」了少少,外形上確實有很大不同。但在手感上,機身闊了確實令握在手上單手使用時十分有感,但未至於十分影響使用體驗,基本上不是闊了很多,所以單手握機操控依然沒有太大問題。根據 Sony 官方表示,作出這個改動是為了迎合多數用家的使用習慣,而且放棄 4K 熒幕亦令手機更加省電,新機內建了 5,000mAh 容量電池下可以用足兩日,是否屬實就真的要日後借得真機測試後才知道,但究竟 1 仔沒有了 21:9 4K 熒幕這個「獨特性」,真正的 Sony 支持者是否「收貨」?筆者個人感覺其實就有少許失望,畢竟 21:9 4K 熒幕一直也是 1 仔旗艦機的 DNA,亦是它與其他品牌的旗艦機的最大分別。沒有了這個獨特性,究竟 Xperia 1 VI 是否能保持競爭力? 就真的有待賣街後的市場反應才知道了。

▲今代 Sony Xperia 1 VI,離遠看似乎與上代差不多設計風格,顏色上仍然保留傳統黑色、銀白色及綠色 3 款。

▲不過如果細心看,就會見到與上代 Xperia 1 V(右)比較,Xperia 1 VI(左)由於不再使用 21:9 長闊比熒幕,改用較主流的 19.5:9 長闊比熒幕,所以機身比上代短一點,但又闊一點。

▲不過幅度不算太大,除非大家同時拿著兩代機比較,否則手感上不算有太大影響。

▲今代機身依然採用較方正的設計,機背依然加入了點點紋理,而機邊仍然採用了直線紋理設計,手感十分不錯。

▲雖然機身闊了,但單手操控體驗依然不俗。

▲另外,今代的相機模組金屬框,一改以往只是採用黑色的設計,改為按機身顏色選用對應顏色金屬框,令機身設計風格更加統一化。

▲而三隻顏色中,筆者個人最為喜歡這隻霧灰銀色,在鏡頭改為與機身同一的銀白色後,十分有型,亦十分日系的簡約型格風。

▲機身設計方面,機身右側仍然設有內建指紋辨識器的開關鍵以及音量鍵。

▲USB-C 插槽及 SIM 卡槽依然位於機底。

▲另外熒幕方面,今代加入了 BRAVIA 電視的 AI 技術。

▲筆者現場看過 Xperia 1 VI(右)在播片時與上代 Xperia 1 V(左)的分別,大家可以見到在播放 21:9 比例影片時,除了今代左、右會出現少許黑框外,觀感基本上分別不大,影像依然細緻動人,未有因為不再採用 4K 熒幕而有很大程度的削弱。

▲另外,今代的熒幕亦加入了 Sun Light Vision 功能,在強光下整體亮度可提升 50%,而筆者拿來新機在陽光下瀏覽熒幕,確實見到亮度依然很高,熒幕上顯示的內容仍然清晰可見。

▲再拿來上代 Xperia 1 V(左)與 Xperia 1 VI(右),兩者均將熒幕亮度設定為自動後對比,大家就更可以見到新機熒幕確實有更高亮度表現。

▲沒有了 4K 熒幕確實是有點可惜,但它內建的 5,000mAh 容量電池就令新機可為用家帶來最長 36 小時的影片播放時間,而一般使用情況下更可用足兩日。

▲伴隨 Xperia 1 VI 新機推出,Sony 亦為它推出了專屬的防菌手機套,而且每隻顏色亦有對應顏色的手機套提供。

▲裝上機身後,可有效保護機身。

▲另外,鏡頭部分亦會拉至與手機殼同一水平,觀感更佳。

▲手機套兩側均被偷空,令拿在手上時機身不會增厚影響手感。

▲手機套背依然設有 kick stand,打開後就可以將手機放在平面,方便長時間瀏覽影片。

相機玩「3 合 1」介面大改

Xperia 1 VI 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相機介面來個大執位。相信有用過上代 Xperia 1 V 的用家都知道,它在拍攝上分開了 3 個不同程式:Photo Pro 用於拍照、Video Pro 用於拍片、而 Cinema Pro 就用於拍攝專業影片。而去到今代,Sony 終於來個徹底改變,將 3 個程式合而為 1,成為全新的相機 APP。改動後的相機 APP,在操作上感覺不再像之前般參考 Sony 無反相機的介面,而是改為大眾化,與其他品牌手機的相機介面差不多的風格,優點是如果你是從其他品牌手機「轉會」過來,適應上會比較容易;但如果你過往一直是用開 1 仔,甚至連相機也是使用 Sony 無反,這種簡易化的設計要上手就有點困難,尤其是它將所有詳細設定模式統統放在 Pro 模式中,拍照上還好,但如果要拍片,就沒有獨立鍵,而是按住熒幕的快門鍵再向上推,就會立即開始拍片,換言之事前不像以往在 Video Pro 般,可以在同一介面慢慢調好參數才開始拍片,感覺較為難用,亦不夠直覺化。至於其他功能,大致上都有很大程度的介面改變。這種極度「進取式」的介面改動,可能真的有助 Sony 吸納「新血」,但對於一路以來始終如一的 Sony 真支持者,就真的很考驗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了。

▲Xperia 1 VI 機身右側依然設有獨立的快門鍵。

▲不過今代 Sony 就將 Photo Pro、Video Pro 及 Cinema Pro 三個軟件的功能合而為一,用家只是使用一個相機 APP 就可使用所有功能。是否好用見仁見智,但對於 1 仔忠心用家來說,這個改動確實令拍攝介面上手需要少許時間。


相關文章:
  • 【評測】Sony Xperia 1 VI 外形 手感 屏幕 相機 功能 效能開箱評測
  • Sony Xperia 1 VI 正式發佈 改熒幕比例用上85~170mm長焦鏡

  • 長焦拍得更遠質素更佳

    說了介面上改動的缺點,再讓 Edward 來說說今代相機的優點吧。今代 Sony Xperia 1 VI 依然採用 3 主鏡設計:主攝鏡、超廣角鏡及潛望式長焦鏡,而且 3 個鏡頭依然用上了蔡司 T* 鍍膜,主攝鏡亦仍然支援 4,800 萬像素。不過今代鏡頭的最大改動,就在於它的長焦鏡:它由上代最多拍到 125mm 光學變焦,一口氣提升到今代的 170mm 光學變焦,令用家可以拍得更遠,同時保留高清晰度。另外,以往 1 仔的長焦鏡,成像效果總是感覺 fog fog 地,像是有層薄霧蓋在相片上般;而今代這問題終於被解決,即使去到以 170mm 焦段拍照,成像依然十分清晰,而色彩仍然偏自然,整體相質提升了很多,值得一讚。不過由於場地所限,今次未能為大家測試它的夜攝能力,待借得真機後再為大家詳細測試吧。

    ▲Xperia 1 VI 依然採用了 3 主鏡設計,分別是 4,800 萬像素主攝鏡、1,200 萬像素超廣角鏡及 1,200 萬像素潛望式長焦鏡,而 3 個鏡頭依然加入了蔡司 T* 鍍膜。而 3 個鏡頭中,長焦鏡改進最為顯著,光學變焦焦段由上代最多去到 125mm,提升至今代的 170mm。

    ▲大家打開相機 APP 時,就可以見到設有一按即可使用的 85mm 及 170mm 焦段。

    ▲相比上代 Xperia 1 V 的光學變焦焦段只能去到 125mm,今代確實可以拍得更遠。

    ▲與上代一樣,今代在 85mm 至 170mm 之間的焦段一律支援光學變焦,而要細微改變焦段,只要點按 85mm / 170mm 焦段按鍵兩次,之後兩個焦段之間就會出現一條拉動棒,之後以手指在上方拉動就可以細緻改變焦段距離。

    ▲至於效果方面,上面兩張相片,左方為以 Xperia 1 V 的 125mm 焦段拍攝,而右方就是以 Xperia 1 VI 的 170mm 焦段拍攝,大家可以見到遠攝時新機效果依然清晰,沒有了之前那種 fog fog 地的情況,而且亦可以拍得更遠,用它來拍遠物或風景確實很方便。

    ▲而另外兩個鏡頭:超廣角鏡(左)及主攝鏡(右)拍攝效果依然十分理想。

    長焦鏡影人像主體更突出

    長焦鏡焦段提升至 170mm,除了令大家可以更清晰拍攝更遠物件或風景外,用來作背景虛化的人像拍攝亦十分有用。在全新的相機介面中,它設有獨立的 Bokeh 淺景深人像拍攝模式,當中用家可以使用 24mm(即主攝鏡 1x)、48mm(即主攝鏡 2x)、85mm(即長焦鏡 3.5x)及 170mm(即長焦鏡 7.1x)進行人像拍攝,筆者現場就試玩過以 48mm、85mm 及 170mm 進行人像拍攝,48mm 用來影全身相效果十分不錯,而以 85mm 甚至 170mm 拍攝人像,就可以令主體在相片中更突出,較適合影半身人像相片。而各焦段拍出來的人像相片,效果都十分理想,這方面筆者覺得值得一讚。

    ▲三合一後的相機 APP,用於拍攝淺景深的人像模式設定為一個獨立模式。

    ▲用家可以使用 24mm(主攝鏡 1x)、48mm(主攝鏡 2x)、85mm(長焦鏡 3.5x)及 170mm(長焦鏡 7.1x)拍攝淺景深人像相片。

    ▲另外,今代相機更加入全新的肢體動作追焦功能,配合以往已有的人臉追焦、眼球追焦及主體辨識追焦功能,即使被攝人物或寵物有短時間被遮擋,或者並非正面面向拍攝者未能辨識人臉或眼睛,導致甩焦的情況,當被攝主角重回鏡頭前時,對焦點就會很快回復正常並繼續追焦,效果與 Sony 的 Alpha 相機一樣。

    ▲筆者就分別以 48mm(第一張)、85mm(第二張)及 170mm(第三張)三個焦段拍攝淺景深人像相片,大家可以看到三者拍出來的效果各有特色:24mm / 48mm 可以拍到更多背景,亦方便拍攝全身相片,而 85mm 就兩者取其中,拍到半身之餘亦可拍到較多背後風景,至於 170mm 就十分集中在被攝主體上,令主題更加鮮明。

    新增長焦鏡微距拍攝功能

    另外,今代 Xperia 1 VI 亦新增了以長焦鏡進行微距拍攝的功能。以往的 1 仔或是其他品牌的旗艦手機,普遍也會採用超廣角鏡進行微距拍攝,質素好是好,但很多時不能拍得很近,而且拍得近時亦有可能會在背景出現手影,影響拍攝效果;今代 Xperia 1 VI 就作出了改動,除了可以用主攝鏡拍攝微距相片外,用家亦可以使用 Telephoto Macro 模式,以長焦鏡的 120mm 焦段拍攝微距相片,筆者現場試過,以它拍攝微距相片,確實可以影得很近,而且出來的效果亦十分理想,拍攝花卉可以清晰看到花蕊及花瓣紋理;拍攝微縮模型亦可以清晰拍出公仔身上的細位,表現十分理想。不過在操控上,有別於主攝鏡拍攝微距相片支援自動對焦,Xperia 1 VI 的長焦鏡拍攝微距,是需要手動對焦的。當然,用家可以開啟對焦輔助功能,當看到較多黃色邊就代表對焦準確,但沒有了自動對焦,對拍攝體驗是有很大影響,筆者現場就試過要來回拉動對焦棒多次才能準確對好焦拍照,對於要拍攝一瞬即逝的微距畫面會有點困難(例如:停在花上的昆蟲),只能拍攝十分靜態的物件,實在有點可惜。

    ▲微距拍攝方面,今代 Xperia 1 VI 亦有新搞作。用家可以使用主攝鏡進行微距拍攝,在此模式下支援自動對焦功能,而微距模式被啟動時,介面會出現花花圖案作標示。

    ▲今代新加入的就是 Telephoto Macro 模式,即是以長焦鏡進行微距拍攝,這樣就可以避免拍出來的相片會有手影。

    ▲進入此模式後,系統就會固定要求用家以長焦鏡的 120mm 進行微距拍攝。

    ▲不過此模式是不支援自動對焦的,用家需要用手指,拉動這個控制棒進行手動對焦。

    ▲如果擔心對焦不清,可以點選 Peak 開啟,之後如果對焦準確,被攝物件邊位會出現黃色邊框。此時再按下快門鍵就可以了。

    ▲以長焦鏡拍攝微距相片,確實十分有感。

    ▲以上的試相,就是分別使用了主攝鏡(第一張及第三張)及長焦鏡(第二張及第四張)進行微距拍攝的效果,大家可以見到以長焦鏡拍攝微距相片,不但主體更加突出,而且清晰度十分高,即使花卉的花蕊、花瓣紋理都清晰可見,表現有驚喜。

    旗艦級效能散熱應有保證

    最後硬件配置方面,Sony Xperia 1 VI 內建了 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3 處理器、Adreno 750 圖像處理晶片、12GB RAM 及 256GB / 512GB 內存,與早前流出的規格傳聞相同,亦是旗艦級的硬件配置,筆者現場試玩了半小時,基本上開關 APP 及翻頁、使用都十分流暢,表現十分不錯。另外,Xperia 1 VI 亦是首部 Xperia 1 系列機款安裝了 Vapor Chamber 散熱系統,可為用家帶來更佳的散熱控制,而筆者現場以 Xperia 1 VI 試拍照拍片了半小時,亦確實未感到機身有發熱情況,亦不會出現因系統過熱而需暫停拍攝,可見散熱效果應是不錯。此外,Xperia 1 VI 依然保留了 3.5mm 耳機插孔,亦仍然支援 Hi-Res Audio、Hi-Res Audio Wireless 及 LDAC 音效格式,也依然支援 DSEE Ultimate 功能,音質應該能保持上代水準。

    ▲今代 Xperia 1 VI 採用的仍然是最新的旗艦級硬件配置,包括: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3 處理器、Adreno 750 圖像處理晶片、12GB RAM 及 256GB / 512GB 內存,而且為了令手機在高效運作時仍能擁有冷靜表現,Sony 更首次將 Vapor Chamber 散熱系統安裝在 Xperia 1 VI 上,成為首部擁有此系統的 Xperia 手機,這可確保散熱表現良好之餘,機身也不會太重,從官方指重量只有 192g 可見一斑。

    ▲另外打機方面,Xperia 1 VI 亦加入了 FPS Optimizer 功能,可以在打機時由系統辨識遊戲所需幀率而自動作出調校,保證玩不同遊戲時也有高流暢度的畫面,同時又不會造成不必要的電力浪費。此外,觸控感應控制上亦有加強,有助提升打機時的體驗。

    ▲音效方面,Xperia 1 VI 依然支援 Hi-Res Audio、Hi-Res Audio Wireless 及 LDAC 等格式或標準,它亦仍然支援 DSEE Ultimate 技術,有助提升音效欣賞時的體驗。

    ▲當然,新機依然在機頂內建了 3.5mm 耳機插孔,方便用家接駁高質有線耳機欣賞音樂。


    相關文章:
  • 【評測】Sony Xperia 1 VI 外形 手感 屏幕 相機 功能 效能開箱評測
  • Sony Xperia 1 VI 正式發佈 改熒幕比例用上85~170mm長焦鏡

  • 同場加映:中階清新之選 Sony Xperia 10 VI

    除了全新的 1 仔外,今次 Sony 亦推出了全新的 10 仔機款:Xperia 10 VI。它依然保留了 6.1 吋 21:9 長闊比 FHD+ 解像度 OLED 熒幕配置,機身仍然沿用上代較修長的設計。顏色方面,它依然採用較清新的設計風格,當中的冰雪藍色確實十分漂亮,年青人用家應該喜歡。至於相機方面,今代就改回使用雙鏡設計,當中 16mm 超廣角鏡依然存在,但上代的遠攝鏡就與主攝鏡二合為一,一個鏡頭提供 26mm 及 52mm 焦段,令機身設計更簡約的同時,未有影響用家拍照時的使用體驗。

    ▲今日推出 Xperia 1 VI 的同時,Sony 亦同時推出全新中階手機 Xperia 10 VI,設有冰雪藍(左)、黑色(中)及白色(右)3 種機身顏色。

    ▲機身採用霧面玻璃設計,而且配色十分清新,明顯針對年青人用家而設計。

    ▲顯示方面,Xperia 10 VI 依然沿用上代的 6.1 吋 21:9 長闊比 FHD+ OLED 熒幕。

    ▲所以拿上手單手握機操控手感完全無變,依然十分舒服。

    ▲重量亦只有 164g,十分輕身。

    ▲相機方面,今代有別上代的 3 鏡系統設計,今代濃縮回只設雙鏡系統,不過焦段方面,除了 16mm 的超廣角鏡外,26mm 及 52mm 兩個焦段均由主攝鏡代勞,所以即使沒有了遠攝鏡,用家仍然可以拍攝遠物。

    ▲不過相機介面方面,就採用與 Xperia 1 VI 差不多的設計風格。

    硬件方面,Xperia 10 VI 內建了 Qualcomm Snapdragon 6 Gen 1 處理器,亦內建了 5,000mAh 容量電池,官方表示足夠用家使用 2 天。音效方面,雖然只是中階機款,但依然設有 3.5mm 耳機插孔,也依然支援 Hi-Res Audio、Hi-Res Audio Wireless 及 LDAC 音效格式,算是齊全。另外,它的機身依然十分輕,只有 164g,外攜使用十分方便。

    ▲Xperia 10 VI 內建了 Qualcomm Snapdragon 6 Gen 1 處理器,並配備了 5,000mAh 容量電池,由於系統十分省電,官方表示同樣可為用家帶來 2 天使用時間。

    ▲官方亦同樣設有與機身顏色相同的專屬手機套供用家選購。

    開賣詳情公佈定價維持上代水平

    最後開賣詳情方面,Sony 宣佈 Xperia 1 VI 將會在今日 16:00 開始接受預訂,並會在 5 月 22 日正式開賣;而 Xperia 10 VI 則會在 6 月 7 日正式推出發售。定價方面,Xperia 1 VI 大致維持上代水平,設有 256GB 及 512GB 容量選擇,定價分別為 $9,699 及 $10,499;而 Xperia 10 VI 就比上代更抵玩,只售 $2,999。另外,開售初期,兩部新機都有不同的禮品優惠,有興趣的 unwire.hk 讀者可以留意一下。至於 Xperia 1 VI 的詳細表現評測,Edward 借得真機後就會為大家詳細測試,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等等。

    ▲Sony Xperia 1 VI 會在即日開始至 5 月 21 日預售,並會在 5 月 22 日正式賣街。定價方面三色同價,256GB 為 $9,699,而 512GB 則為 $10,499,與上代定價相同。此外,Sony 依然有提供預售訂購優惠,用家可自選禮品同時入手。

    ▲至於 Sony Xperia 10 VI 方面,就不設預售期,並會在 6 月 7 日正式賣街,定價方面為 $2,999,比上代初推出時的 $3,499 定價足足平了 $500,破了 3K 這個心理關口,感覺更加抵玩。


    相關文章:
  • 【評測】Sony Xperia 1 VI 外形 手感 屏幕 相機 功能 效能開箱評測
  • Sony Xperia 1 VI 正式發佈 改熒幕比例用上85~170mm長焦鏡

  • Published by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