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存在著很多社會矛盾,人人都經常回憶起「當年」,覺得以前的香港比現在好。今日著名攝影師 黃貴權醫生藉著相片,帶大家坐時光機回到 60-70年代的香港,重溫當年社會瀰漫著一片和諧歡樂的光景。我們 unwire 訪問了這位香港土生土長的攝影師,與大家分享他的拍攝心得。
▲ 著名攝影師 黃貴權醫生
黃醫生自60年代起背著相機徜徉於那些屋邨、街頭、田野、海邊、工地之間,拍下不少精彩作品。被問及展覽中的 6個主題,那一個對他特別有感覺時,他笑著和小編說答不到,因為他張張都喜歡,對張張相都有感情。他認為每一張藝術相片都需要有攝影師的思想,要有情感的投入才能拍到好相片。他用了一棵路邊的草作例子,當他看到草隨風擺動配合光影,覺得它很淒涼,孤單的企在一旁,於是就拍下這個情景。他所拍下的就是能牽動自己感情的事物,因此每一張都作品都來自情感,來自思想,來自本真的心靈,飄浮著樸實的懷念。
黃醫生攝影多年,對於被問及有沒有想補拍的情境時,他卻表示沒有。因為他一直抱著「隨心,隨意,隨緣」的心態去拍攝,看到甚麼就拍甚麼,沒有特定的題材。他用了家中的工人姐姐作比喻,平時工人姐姐問他想吃甚麼,都會吩咐她在街市見到甚麼好的就買甚麼。總不能想吃龍肉就能買到龍肉,不能強求。他笑言,如果街市沒有龍肉,她甚麼都沒有買回來,那他就沒有飯吃了。
至於如何才能拍都好的相片,他就認為不是題材的問題,而是在乎對美的感應。初學攝影的人見到同一棵草未必懂得欣賞,可以這樣就錯過了拍到好相片的機會。幸好對美的感應是可以後天培養,除了日常練習,影多些外,還需要誇界別接觸藝術,例如中國書法、油畫、電影等,多些觀賞別人的作品才能提升對美的感應。所以他除了是世界知名的攝影師,更是博物館的顧問,懂得鑑賞畫作的真偽。
▲雖然黃醫生沒有特別喜歡那一個題材,不過他很喜歡屋邨的線條和照射出來的光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並不富庶,沒有高樓大廈,屋邨、街頭巷尾、簡陋的遊樂設施,就成為了他攝影題材的一部份。
黃醫生從黑白到彩色,直至現在的數碼相片,經歷了幾過不同的時代。問起他喜歡黑白相還是彩色相,他表示並沒有喜不喜歡,只是跟隨時代的變化。展覽中的相片全部都是黑白相是因為當時只有黑白並沒有其他選擇,而 70年代彩色菲林普及,沖曬又方便,黑白菲林價格上升,所以他就改用彩色菲林了。現在,他就會以題材來決定以黑色還是彩色去表達。
至於數碼數機甚至是手機的興起,他覺得對於攝影藝術未嘗不是好事,不過他仍然鍾情傳統的攝影,原因是他喜歡使用特殊的鏡頭和重拍效果。不過對於後期製作,他就有一點點保留。他認為相片的構圖和那一刻的情景比較重要,如果只是微微調校相片的光暗還可以,但如果是貼上一些不配合原相片光影的東西上去就會令相片變得怪怪的。
▲ 對於擅長用傳統相機的黃醫生來說,捕捉物件下一秒的動態是十分重要的。要預計物件那一些才是最佳的時刻,才按下快門,那一張就是最好的。而數碼相機的出現,令不少人會把同一段動作連拍很多張,再慢慢選擇。他就笑言,可能最佳的時刻就是在兩張相片的中間。
敝除科技,黃醫生認為人不是很難滿足。今次展出的相片中,可以清楚看到 60-70 的孩子們是那樣的天真無邪,活力煥發,儘管回到家中依舊是一室陋居,一口粗茶淡飯。其實人的快樂指數是靠整個社會的氣氛,人與人之間的互讓互解。藉著今次的展覽,他希望與大家分享當年社會瀰漫著一片和諧歡樂的光景及對社會向前邁進的期盼、對香港、對生活、 對生命的熱愛。
▲ 黃醫生覺得以前的小朋友比現在快樂得多,縱使要要和大人一起工作,亦面帶笑容。
黃醫生早於1966年隨攝影大師鄧雪峰學習攝影,70年代參加國際沙龍之黑白及彩色畫意組,其中 9次名列世界十傑。由60年代至今獲獎無數,積極推動攝影藝術,同時擔任多個社會職務,其中包括:中國文聯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06-2011)、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敏求精舍主席(2010-2011)及香港攝影學會、沙龍影友協會名譽會長等。為表揚其於攝影界的突出貢獻,2010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BBS)。退休後對攝影藝術熱情不減,每年均創作出不少精彩作品。
此次展覽共展出50幅黃醫生在60年代至70年代之間作品,分為6大主題:(1)漁村憶夢,(2)屋邨記影,(3)勞動讚曲,(4)落日抒懷,(5)街頭寫照,(6)宗教民俗,帶領觀眾漫遊於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美好時光。
開幕日期:2015年1月8日(星期四),下午六時
展覽日期:2015年1月9日至2月1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十時
展覽地點: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廳堂博物館 Living Room Museum (香港銅鑼灣勿地臣街 1號)
講者:黃貴權醫生
講座日期:2015年1月11日(星期日),下午三時至四時半
講座地點: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廳堂博物館 Living Room Museum (香港銅鑼灣勿地臣街 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