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做個成功 Youtuber / 微電影人 ! – 專訪星級創作總監 Sunny Lau

Published by
依莉詩
Share

Youtuber 近年成為熱門的網上生財職業,到底如何搵得更多呢?今日 unwire 就有幸在「Double A x JUOMA 微電影工作坊」後訪問了星級創作總監 Sunny Lau,他以其層出不窮的創意著名,更多次與明星合作,包括陳奕迅、古巨基、軟硬、森美等拍攝 MV 和設計唱片封面,最近伙拍葛民輝拍攝的微電影更獲一致好評。

 

 

靈感的秘訣

作為一個 Youtuber 最重要就是「攪野」,要拍得讓觀眾有新鮮感就必需要有大量的靈感。到底他的靈感來自那裡呢?原來他的答案比我們想像中還要簡單,就是來自生活。

他認為每一個靈感都是生活的修正。他大膽以訪問前去洗手間一事為例向大家說明。他在學校時想去大便,但發現沒有紙巾,幸好發現及時,但廁格出面只有抺手紙。如果他用了,令廁所塞了,他就會諗,責任到底在於學校洗手間不供應紙巾,還是因為他把抺手紙掉進去呢? 這小事就可以成為一個故事的立場,因為他不說,學生可能不會發覺洗手間沒有紙巾有問題,他們可能習慣學生去洗手間是沒有紙巾供應或是需要自己帶紙巾。但突然有人提起的時候,就會有人反思這個問題。雖然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事,但就可以藉著洗手間沒有紙巾一事,說到公平,連公廁也應該要有紙巾,但學校洗手間卻沒有,到底是不是學生一直被人剥削呢?

要拍一段短片或是一套微電影,無論是愛情故事、警匪片、劇情片,都需要一個立場、一個處景、一個訊息帶出來,令觀眾有反思、有共鳴。而觀眾是否有共鳴,就要看故事的環境、情節、人物是否與他們的生活相似,要針對性地基於目標觀眾的學歷、年紀、成長、生活,提取出他們容易睇到、聽到和感受到的事或物,成為故事,嵌入創作。

 

主題比器材重要

短片很久以前已經有,但「微電影」就是最近這幾年才出現的新名詞,是不是就需要更專業的器材才能拍呢? 原來又不是。 Sunny 覺得市面上大部份器材,就算只是一般相機、一部手機,一個剪片 software 都可以完成一套微電影,最主要的都是主題。

只要有好的意念和主題,用手機也可以拍出好效果。他以電影《香港仔》為例,故事圍繞一句香港人經常掛在口邊的說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作主題。其實人人都有一個「心結」,很多說話你不會跟最親密的人說,但可能又會對平時吃飲玩樂的朋友說,就是因為愈要好的朋友、愈親密的親人,心結可能就愈大。

有了主題就要看如何表達出來。電影中就以梁詠琪曾經整容來帶出只要把「心結」說出來就可以解決問題。她經常擔心老公不喜歡女兒不漂亮,不像她,其實她很想說女兒很像她小時候,只是她老公不知道她曾經整容。而她老公又覺得奇怪,他們兩個明明很漂亮,為何生出來的女兒很醜,但又不敢直接說出來。同樣,如果你與父親合不來,日日都大吵大鬧,直到有一天你看見他綁鞋帶很辛苦,因為大肚腩頂著,綁完了整塊臉也紅了。你才發現他老了,你可能從來不覺得他會老,你放下一直的怨恨,想把這些紀錄下來,其實不需要好的器材。兩個故事的重點都是說家庭關係,其實可以用幾千萬來拍,也可以用普通相機去拍,甚至只是放幾部 Go Pro 也可以,所以一個好的作品,最重要的不是器材,而是主題和故事。

 

將拍攝變成玩意

雖然說到主題和故事對創作這麼重要,但 Sunny 對現在社交網絡流行一些只有短短數十秒的短片,仍然覺得是一件好事。因為年代不同了,以前拍攝是很專業的事情,但現在變成了一種玩意,反而令所有人都要對拍攝有所提升。不同以前80、90年代,可能抄一本法國雜誌封面的設計,其他人也未必會知道,但現在的資訊流通了,不能呃得就呃,反而令一班「呃飯食」的人不能再呃。而且任何人都可能有玩美拍,玩完之後,還可能覺得你沒有他剪得好,既然連平民都可以做到,自己就要有更大的進步。因此整體來說,普及化會令業界的質素提升。

而說到故事成份,他認為拍小朋友的生活成長是不需要故事,因為當你每日拍一段,到小朋友十歲的時候,把它們串起就是一個很好的生活紀錄,令大家生活多了一點美術。

 

忠於原創迴響更大

談到網路 23條如果立法,會否擔心對二次創作有規限的時候,Sunny 並不擔心。因為他所做的是創作,不是二次創作。雖然二次創作用來玩玩是無傷大雅,但他總是覺得竄改別人的創作,去帶出自己想說的事不夠給力。他不知道二次創作的起源,但不喜歡讓別人竄改他的創作,例如有次他設計的《春嬌與志明》海報,被人把余文樂和陽千嬅改成唐唐和他老婆。他覺得一點也不好,不但醜化別人,更醜化了原創者,就好像別人未問過自己就用唇膏畫花自己的臉一樣,問誰也不會高興。

他認為真正的創作來諷刺時弊是沒有問題。如果說要拍一套微電影叫 「隊冧梁振英」是可以的,但如果借用別人的海報 7成加入自己的 3成去騙取掌聲,要說成妨礙創作自由的話,就有少少政治不正確。網絡 23條立法對他來說,不是要打壓創作,而是逼大家真正去做創作,令人不可以再拿別人的東西抽水、呃like。但如果網絡 23條令人不能再拍「隊冧梁振英」就有不同講法。始終沒有問過原創就竄改別人的創作,是道德和禮貌的問題。

Published by
依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