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70 / 80 / 90 三代創作人有何生存之道? 3 代人直接對話

Published by
依莉詩

香港一向被人視為文化沙漠,創作人總會讓人覺得是很與眾不同、難以觸摸,但其實有不少熱愛創作的人把自己的興趣作為職業。今日 unwire 就訪問了三位來自不同年代,不同界別的全職創作人,分別是從事攝影的 70後 Terence 、從事平面設計的 80後 Rayman  和 製作木工的 90後 Minnie,了解一下創作人到底如何在香港生存。

如何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業路徑

  • 70 後 Terrence 看法: 由工作開始,跟師傅學藝

  • 80 後 Rayman 看法 : 從習作中找到認同,由廢青變勤力學生

  • 90 後 Minnie 看法: 網上自學,忠於自己

三位雖然來自不同年代,不同界別,說到入行經歷都很不同。 70後的 Terence 二十出頭就跟著師傅拍攝貨辦,「好好彩識到行內人帶我入行,他告訴我可以睇咩書、睇咩戲、留意咩藝術家,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後來為了更理解攝影和學層欣賞攝影的美才正式找學校上堂。」

而 80後的 Rayman 就剛剛相反,先讀書學習設計技巧再跟師傅擴闊眼界, 「以前我是一個廢青,日日打機,直到有一日上網搵到一間叫 CO1 的設計學校,於是就開始讀,在交功課期間找到了人生第一份認同感,慢慢就把設計變成興趣。」

相比其他兩位, 90後的 Minnie 入行經歷就比較簡單,正當大家都在討論跟師傅的趣事,本身在浸大視覺藝術系畢業的 Minnie 只是淡淡然地說「我好鍾意木,覺得木的可索性好高,所以就上網自學木工。」

 

跟自己定聽父母勸 ?

  • 70 後 Terrence 看法: 為想做自己鍾意的,日做 4份兼職

  • 80 後 Rayman 看法: 由負數變做零,父母開心到極

  • 90 後 Minnie 看法: 如潑出去的水,屋企人都吹我唔脹

雖然他們都在不同的途徑尋找到自己的興趣,但能夠把自己的興趣作為職業,他們的父母有著不同的態度。Terence 的屋企人未至於反對,但「總希望自己的仔女著西裝、坐 office 嘆冷氣。」而由細到大屋企人都要求讀商科的 Minnie就選擇了在揀大學的時候先斬後奏,報讀了自己鍾意的浸大視覺藝術系,「我諗屋企人都吹我唔脹,覺得我已經是潑出去的水,唔止意我開飯。唯有更努力證明比屋企人睇,這是可以讓自己生存到的模式。」

對於 Minnie 脫離了父母心目中想自己行的路,Terence 覺得「可幸的是我們比起父母有接受過常規教育,除了學懂了書本上的知識,更學懂分析事物,從中搵一條自己想行的路。」正當大家都以為 Rayman 同樣會受父母反對的時候,他卻笑笑口,「父母見到我由夜晚通宵打機變左通宵做功課。」突然沉重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Minnie 更笑著 「由負數到零,更係開心啦!」

搞創作真係搵到食?

  • 70 後 Terrence 看法: 有幸經過 90年代,高手不多,但香港人更願意接受突破

  • 80 後 Rayman 看法: 就算香港的市場細,作品只要放上互聯網,全世界都有機會認識你

  • 90 後 Minnie 看法: 只要潮流興起,接觸的人就變成大多數

一般人都覺得搞創作好難搵到食,但偏偏三位都各自出來搞公司,成為全職創作人。Terence 在攝影界十幾年,他看見有人可以在香港好搵到食,亦有生活好徬徨,但「香港少人,高手不多,搞創作反而更容易突圍而出。如果在日本做攝影某些人的資格可能只是僅僅夠幫人攞相機、換卡,但在香港就有好多機會,只要幫人影下 pre-wedding ,作品不錯就稱得上攝影師。」

至於成立公司只有一年多的 Minnie 亦點頭同意,「香港距離唔係荒土的年代很短,轉得好快,每當有新事物,香港人都好快接受到。早幾年,好多香港人未接觸過的 DIY 的物料,例如: 皮革,只要潮流興起,接觸的人就變成大多數,所以我覺得以訂製木製品去搵食並不是太難。」

接著 Rayman 就補充「現在做出來的作品只要放上互聯網,全世界都有機會認識你,所以就算香港的市場細,但都可以搵到食。」不過,對於政府的配套、對藝術家、創作人士的尊重和實際上的支持,他們都紛紛表不滿,「只有一少眾識玩這個遊戲的人才可以得到資助,所以很難單靠政府去起步,比起其他地區,在香港發展就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堅持。」

 

藝術家脾氣=堅持+專業

  • 70 後 Terrence 看法: 某程度上客人想要你的技術,最先要滿足佢的要求

  • 80 後 Rayman 看法: 藝術家脾氣是一種堅持,你搵我做就要相信我們的專業

  • 90 後 Minnie 看法: 客人要甚麼,幾肉酸都要整俾佢

唔少人都覺得藝術家有藝術家的脾氣,不會想他人改動自己的設計。當小編提到這一點,他們都有極大反應,Rayman 立即澄清「別人說的藝術家脾氣某程度是一種堅持,你搵我做就要相信我們的專業。同樣,要有這份堅持,作品才有質量。」

Minnie 同 Terence 都紛紛點頭,更覺得當創作變成商品「自己有時是人格分裂」。畢竟商業的創作某程度是一場交易,他們都認為滿足客人的需要相對重要,只會在技術上做不到才會表達意見。Terence 表示無奈,「香港的客人極少因為鍾意你的風格,而搵你做。某程度上是想要你的技術,甚至是因你的報價比較低。」

商業創作=捨棄個人風格?

  • 70 後 Terrence 看法: 要影出品牌本身的風格先算成功

  • 80 後 Rayman 看法: 商業世界太殘酷,所以要繼續創作去 keep 住團火

  • 90 後 Minnie 看法: 只要係我做出來,就有我的影子

談到如果每次對客人的意見都逆來順受會否迷失的時候,Minnie 認為「風格和底線是每個人本身就擁有的,唔會因為客人的要求而影響風格。就算同一個條件講給十個人聽,做出來的作品都可以好唔同,有創作人的影子。」Terence 某程度表示同意,不過就覺得「如果是產品攝影的話,就最緊要影出品牌本身的風格。如果明明是蘋果產品,相片影到變成 Samsung 的風格就大問題了。」

亦因如此, Rayman 就選擇了用另一個方式去取得平衡,「以前希望把設計同藝術放在一起,希望客人是欣賞自己的風格而搵自己,但慢慢發覺是不可行,所以就把公司分開了兩個品牌,把設計同藝術分開。利用自己的創作去 keep 住自己的一團火,再接生意來維持公司運作。」

 

訪問後,小編覺得科技的進步,令入行更加容易,由 70後需要跟師傅到現在上網可以自學。當人人都識用相機,識修圖的時候,要做到專業水準,繼而維持生計,在小小的香港的確不容易。在這祝願三位能夠繼續為自己的理想,努力奮鬥。

 

創作人簡介

 

林國輝 (Terence Lam)

Terence 從事商業攝影;90年代初跟師傅拍攝貨辦,後來入讀官塘職訓;95年輟學,並曾加入多本雜誌、書刊做攝影記者;被某電子產品邀任代言;並於潮流刊物撰寫攝影專欄;2005年成立 411workshop 展開商業攝影的生涯。

▲ Terence 其中一張個人作品是用燒焊的光線製造硬光源而成的 《 shadow in the night》。

梁偉文 (Rayman  Leung)

Rayman 從事平面設計有9年;曾於 paul lam design associates, ERIC CHAN DESIGN CO.,LTD. 工作;2013年成立 Fundamental studio 從事品牌形象設計、平面廣告、插圖等等;作品收錄於IDN magazine、亞洲設計年鑑 2014、INFINITE ILLUSTRATION、 gallery magazine、 MONCHROME、 Hanzi • Kanji • Hanja、 who did it;2015成立 The Ark & Dove 從世界各地尋不同的古物,同時發掘不同的好設計。

 

 

▲ Rayman 其中一樣最自豪的作品是 The Ark & Dove 的 Shop Card,作品設計成指南針,象徵帶領方舟尋找陸地。

潘映彤 (Minnie Poon)

Minnie 是浸大視覺藝術系出身;網上自學木工;2013年起成立 DIT Workshop 石盾小木工,設計不同的木製品,如傢俬、小擺設,並榮獲首屆「創新創業獎」。近來還開班教授木製品。

 

▲Minnie 為客人度身訂造的木箱鼓。

Published by
依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