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創業

唔做「劏房」 重新定義「Community」 走訪 wework 及 thedesk

Published by
Grace

本地創業風氣愈來愈盛行,隨之而來的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s)亦愈來愈多,方便小團隊有自己的地方工作。有人粗略統計過,香港大大小小的 co-working spaces 有超過 60 個,總佔地面積達 60 萬呎。最近小編走訪兩家新開張的 co-working spaces-wework 及 thedesk,前者是於全球多個城市入面開設大型 co-working spaces 的國際企業,後者則是由本地熱心人開辦的小型 co-working space。他們不約而同都拒絕只做「劏房」,建構各自獨有的創業社群(Community)。

銀行都進駐的 co-working space

wework 於九月的時候進軍香港,於銅鑼灣租用了 8 層甲級寫字樓,可容納超過 1,500 人,亦將於十二月於灣仔再開 7 層 co-working space。不要以為 co-working spaces 只受初創企業的青睞或只有中小企業才會使用,其銅鑼灣店甫開張,匯豐銀行的數碼轉型團隊就有超過 300 人率先進駐工作,對於共用工作空間這一行來說,可算是一大突破。

先招攬做高級產品的公司

無論是佔用的樓層,還是其於國際間的分佈,wework 相對大部分本地 co-working spaces 來說,規模十分之大。wework 的亞太區數碼產品經理梁鈞彥(Julian)指,他們進軍香港之前,已先與物業發展商簽署長達的十多年合計劃,準備在香港作長線發展。他們明白 wework 的租金相較市場上普遍的 co-working spaces 為高,Julian 表示,他們期望先吸引提供高級產品服務的公司開始,及後發展至其他區的時候,再吸引更多不同類型的公司進駐。

可連繫國際創業社群

wework 的收費最平一張專用辦公桌每月租金都要港幣 6,990,而辦公室租金就以人頭計算港幣 7,800 起。雖說只要有錢,誰都可以成為會員,使用全世界的服務,與各地的會員及公司互動,但對於一些初創企業來說,負擔也不算輕。因此他們最近推出了「Mission Possible」計劃,為少於 25 人的初創企業團隊提供 3-6 個月的免費工作空間,幫補初創企業之餘,亦可增加 wework 內的公司種類,有利會員之前間互相交流合作。Julian 認為成熟的本地初創企業大多有機會開拓海外市場,而 wework 的網絡遍及世界主要城市,有助配合初創企業的發展。

 

金融底創辦人搞 co-working space

開業時間相近,但相比起 wework,更著重本地社區連結的 thedesk 規模較小,專用辦公桌的收費只要港幣 4,500,而辦公室租金就以人頭計算港幣 6,000 起。thedesk 的兩名創辦人許飈(Thomas)及(Adrian)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畢業於本地的主流大學,Thomas 曾從事金融及管理顧問多年,而 Adrian 亦曾於 Big4 工作,沒有任何搞初創企業的經驗,卻因為看中市場需要而於西環開設 co-working space。

▲(左起)聯合創辦人葉蔚津(Adrian)、合伙人 Oscar Venhuis 及另一聯合創辦人許飈(Thomas)

彈性又講求多元合作的辦公室

曾於金融行業工作多年的 Thomas 預計經濟會持續波動,因此公司會傾向減少投放資源於固定資產上,即如辦公室,「傳統辦公室要簽兩三年合約,仲要用一舊錢裝修,走的時候又要還原,投資好多。但經濟持續波動,我地覺得需要在工作空間上提供更多的彈性。」Thomas 亦觀察到新世代的工作方式及價值觀與以前不同,會傾向與人合作及交流,所以 co-working space 將會是新型辦公室的大趨勢。

細規模有 human touch

與 wework 不同,thedesk 背後沒有廣闊的國際網絡,卻更著重鄰近社區的支援。Thomas 認為,規模細從來不是一個問題,有時候更可以是優勢,「有國際網絡固之然好,但地域上的限制令連繫始終唔夠緊密。我地搞的小型活動,大家好 close,細圍好好傾。而 co-working 的核心就係 re-emphasize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有 human touch,細規模亦有佢嘅價值。」

加入本土特色增啟發性

Thomas 稱,thedesk 與其他 co-working space 最不同的地方在於想建立一個可容性高的社群。除了 co-working space 內的人可以互相認識,他們亦會設法加入社區元素。由於位處西環,地區上早已是東西文化的匯合點,他期望可以將地區特色滲入 co-working space 內,令整個體驗更富啟發性,為進駐了 thedesk 的創意及科技的公司提供更多新想法。

後記:

兩家 co-working space 不停強調要多搞活動,促進會員之間或與社區的互動,令其中的創業社群有更多擦出火花的機會。小編想起 unwire space 都有為本地的科創企業搞過一連串的活動,目的也是一樣,想要凝聚有志之士,但不限於製造合作機會或投資機遇,增廣見聞,亦讓他們了解到在創業路途上並非孤身一人。創業是一條九死一生的道路,不成功便成仁,但初創企業難免資源有限,透過有質素的活動相交流學習,也許是其中一個「免死」的方法。

Published by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