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研實力高,轉化至市場產品更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另一火車頭。而在疫情後,市場了解到醫療及檢測技術需要投入資源發展以保障公眾健康和安全,令生命健康科技行業有更多工作機會。全球因應「工業4.0」要增聘人手,「轉 Field」至醫療研發及生產,也許是更佳發展途徑。在大埔創新園「醫療用品製造中心」(MARS)設立生產線的「新發病毒診斷有限公司」( Emerging Viral Diagnostics ,EVDL) 是吸引不少年輕人投身本港創新製造的例子。
▲EVDL 落戶 MARS 回港設立生產線。
目前 EVDL 的分子診斷系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在疫情前的協作成果,系統屬於「分子診斷」作為平台技術,可以檢測包括新冠病毒等 40 多種病原體。該系統所用的「微流體試劑盒」可以定制以配合不同醫療及非醫療領域的需求。目前則將科研成果市場化,成為本港抗疫前線之一,比傳統檢驗方式更快更準,並驗出更多病源體。EVDL 聯合創辦人兼總裁劉樂庭教授希望該檢測系統可在社區普及化,大眾到診所都可以在最短時間做檢測,協助醫生更精準檢測出所感染的疾病,從而對症下藥,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研發已非最難事 量產先進製造需不同人才
早於 2015 年劉樂庭教授與袁國勇教授、劉耀南醫生及霍文遜醫生等討論,研發醫療檢測分子診斷技術,期望藉研發系統縮短檢測診斷時間。最後港大和理工大學共同研發該檢測系統,並於 2017 年成立公司。其後港府加大對創新製造的支援度,得香港科技園公司協助於大埔創新園的 MARS 建立生產廠房。由於 MARS 已提供基礎硬件等設施,公司只需 4 個月即快速建立合符 ISO13485 醫療認證的淨化廠房,在本港製作檢測系統的多重微流檢測元件。劉樂庭教授認為,本地有科研人才,研發新科技其實不算太難,要將其量產卻不容易,因當中涉及開發流程,以及將其生產步驟及人才培訓標準化,他期望將研究成果及先進製造技術留在香港。
▲劉教授指目前 EVDL 系統一條檢測元件的生產線需要約 12 人左右。
半途轉戰醫療創科 工作更有滿足感
目前創新科技行業渴求人才,醫療及生物科技行業極具發展前景,吸引不少人半途轉戰。以往在大機構從事銷售和行政工作超過 8年的黃詩慧 (Usagi) ,現為 EVDL 質量控制員,負責監督生產工序。她表示,由於以往的工作內容單一,因此決定尋找其他事業發展機會,求職時偶爾發現 EVDL;加上因疫情關係了解到社會對醫療及生物科技行業的需求大增,因此於去年加入 EVDL。她認為行業極具發展前景,同時亦認為創新製造行業不斷進步,工作比以往的行政工作更有滿足感和富趣味性。
▲Usagi 認為本地創新科技行業不斷進步,極具發展前景,因此轉行。
Usagi 表示,公司會安排剛入職的員工在大學接受在職培訓 ,令他們更容易理解產品的品質控制標準。Usagi 又指出公司提供持續進修機會,她亦希望透過進修,增進品質控制的專業知識。
自創小工具 加快工序理順生產
另一位同樣於 2022 年加入 EVDL 的伍浩楠 (Max) ,以往從事活動製作行業,因受疫情影響而尋找其他工作機會。Max 表示最初轉職時,曾擔心因沒有醫療相關背景而無法勝任新工作。由於以往從事活動製作時經常接觸一些機器及控製器,熟悉機器運作反而幫助他在短時間內對生產醫療級產品機器的操作上手。
▲Max 對工作充滿熱誠,更在工餘時間發明了兩項小工具改善生產工序。
Max 表示,轉到新行業時最重要保持開放心態。他發現轉行後自己仍有很多東西可以學習,未來更希望繼續在這個行業發展。Max 對工作充滿熱誠,有次與其他同事交流時了解生產流程當中的小困難,他在工餘時間發明了兩項小工具,協助提升工序的準確度,改善部門的運作流程。劉教授笑指 Max 為公司節省不少耗材,令生產流程更為順暢。
非本科生轉職 出路更多更廣闊
劉教授揚言創科人才永遠不足夠,要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涉及不同領域及工作技能,例如申請產品認證工作便需要對文書及數據管理有經驗的人員,不一定需要生物科技專科背景。因此劉教授強調,不論是否有相關專業背景,皆歡迎投入生命健康科技行業;他聘用人員時最著重求職者是否肯面對挑戰、有解決困難的決心。
被問及日後發展時,劉教授指目前 EVDL的一條「微流體試劑盒」生產線約需要 12 人,希望可增加人手優化生產程序及產能。此外公司正持續研發將系統的檢測量增加及加入其他檢測新技術,如多模式光感探測樣本等。目前的檢測種類已擴至環境樣本,期望日後可擴展至其他醫療用途,以及申請各地醫療認證,因此公司需聘請更多本地人手投入各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