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在發表本季施政報告時,公布將在 12 月正式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2.0》,內有超過 130 項發展建議,而近日地政總署就配合智慧出行方向,宣布開放更多關於香港地理的數據,如 3D 城市地圖、室內地圖和行人道路網等,方便市民查閱地址和建築物資訊。
早在去年,政府已撥款 10 億元成立智慧交通基金、1 億元開發監督工務工程項目的綜合數碼平台,以及 6000 萬元用以設立地理空間實驗室,鼓勵開發與應用空間相關的手機 App,而地政總署亦在去年下半年開始製作三項 3D 數碼地圖產品,包括 3D 城市地圖、3D 行人及行車道路網及 3D 室內地圖,並在周四(3日)宣布將數據開放。
據署長陳松青指,3D 城市地圖覆蓋範圍包括香港島、九龍及早期發展的新市鎮(例如沙田、荃灣、葵青、屯門、大埔等),並會上載到「香港地理數據站」,透過傳感器搜集得來的數據,如溫度、風向、噪音等,都能有效地融合於地圖,並開放予公眾使用。覆蓋範圍隨後會推展至其他地方包括大嶼山等,目標是於 2023 年底前完成整個香港三維城市地圖。
市民可以透過 3D 城市地圖收集和分析數據,監察政府施政進度,例如道路維修工程有否逾時完成,商界則可利用數據完善樓宇座向、設計行人通道,決定哪兒開設店鋪會較少對手,而在疫情下,患者住處、進出地點和防疫物資派發地點等亦會公開顯示。相較於普及的第三方網上地圖,政府提供的 3D 地圖優勝之處在於圖案解像度較佳,而且建築物的輪廓亦較清晰準確。
另外,地政總署於去年底開始,已逐步把香港市區及新市鎮的 3D 行人及行車道路網絡模型數據放上網,提高 3D 地圖的可用性。用家只需在「香港出行易」 App 選定起點和終點,就為車輛以及行人導航,規劃前往目的地的最佳路線。
政府發言人接表示,隨着「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和全港 3D 數碼地圖的工作按計劃逐步展開,能促進開放和分享更多空間數據,讓市民及公私營機構更方便搜尋,可用於城市規劃、土地管理、工程研究、環境評估、交通運輸研究、景觀設計、航空規劃、物流、開發相關 App 等,為香港的創科及智慧城市發展提供重要的數碼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