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創新科技署主辦的《城市創科大挑戰》已踏入第二屆,以「香港有計」爲主題,設有「山人有計(山系)」與「幫人有計(社區關愛)」兩個副題,融合科技與社會需求,鼓勵參賽者發展智慧方案應對社會上的挑戰,推動香港發展。本屆比賽收到1172項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方案,當中有220項方案入圍準決賽,而日前亦已完成比賽。其中兩位準決賽評審—— VTC 企業共創中心總監李德偉先生和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姚新教授,分享他們對參賽者的觀察和建議。
參賽者表現出色 方案展現創意與熱情
《城市創科大挑戰》共有 3 個評審階段,包括「提交參賽方案」、「準決賽」及「總決賽」。評審將根據多項準則來評估參賽者的提案,涵蓋對用戶和社區的裨益、科技的創新性和獨特性、原型製作及試用的可行性以及團隊的能力和創業精神。準決賽已經順利舉行,突圍的參賽者亦已著手準備總決賽。
獲邀出任「山系」組別評審的 VTC 企業共創中心總監李德偉先生(Geddy)認為,本屆比賽的參賽者表現出色,大學/大專的想法展示出高度的創意和實用性,每個參賽方案都非常「落地」,貼合社會需要且實際可行。Geddy 舉例如何解決郊外地方遇到的網絡問題是在構思方案時的一大挑戰,但今次公開組及大學/大專院校組參賽者在相關技術上都表現出一定的認知,「參賽者對於郊區應用網絡、電力等皆有研究,比賽方案有硬件基礎提升可行性,也有利盡快推出市場使用。」
▲VTC 企業共創中心總監李德偉先生認為本屆參賽者表現出色,每個參賽方案都展示出高度創意和實用性,貼合社會需要且實際可行。
今屆比賽另一位評審,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姚新教授,同樣對參賽者的熱情與創意表示讚賞。姚教授獲邀出任「社區關愛」的評審工作,他分享今年的參賽者在方案撰寫及提案方面的表現令人驚喜。每個方案除了在技術層面上表現出色,還充分考慮到使用者的感受,例如避免使用視像鏡頭,而選用感應器來保護老人私隱的周全想法讓他留下深刻印象。
▲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姚新教授讚賞參賽者的熱情與創意,方案不但在技術層面上表現出色,還充分考慮到用家感受。
評審建議方案應平衡創新性和可行性
在評審標準方面,創新性和可行性是兩位評審最為看重的因素。姚教授建議參賽團隊經歷準決賽後,可通過豐富方案資料和製作產品原型來備戰總決賽。他補充,方案的創新性和可行性需平衡,技術需求較少的方案通常能更快實現,則可行性更高。Geddy 亦提到,評審主要選出貼地且具技術創意的構思,針對社會面臨的痛點轉化為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參賽者還需考慮方案的商業計劃和成本效益,例如與政府或公營機構合作的可行性。
比賽過程中的挑戰
在提案的過程中,參賽者常常面臨概念或技術展示的挑戰,Geddy 建議參賽者可以利用實物或者或加入更多系統操作的示範短片來呈現方案,以便評審更容易理解其構思,「參賽者需要在短時間內有效地表達出整個方案內容,這是一個巨大挑戰,但也鍛鍊了他們的闡述能力。」
姚教授續指,很多技術出身的人偏向會將方案集中在技術研究上,對社會問題痛點的了解相對較少。參賽者應更詳細考慮方案能否實際迎合社會或用家的需求,強調方案的實際應用以展示其落地的可行性,如有些方案安裝感應器偵測老人跌倒,能幫助用家但是成本偏高,亦需考慮成本與保養問題。
創科比賽成為學術與業界、社會的橋樑
兩位評審一致認為,學術界和業界之間的合作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姚教授指通過比賽,學生可以接觸到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難題,而不是僅僅在專業圈內轉圈。《城市創科大挑戰》是一個連接學術界與業界的有效平台,讓學生的創意與業界的專業網絡結合,共同解決問題。
對於是次比賽對同學的裨益,Geddy 認為創新創業過程不會一步到位,每次參賽都是一個讓參賽者提升自我能力的機會,「很多隊伍第一次參加比賽時未必能表現突出,但隨著參賽經驗增多,透過各類比賽主題,接受不同業界不同評判的意見,可累積經驗,最終獲得美好成果。」他呼籲對創科有興趣的同學盡快踏出第一步,參加得愈多比賽,對他們自身的科技應用能力會有更多得益。
總結:《城市創科大挑戰》激發創新思維
《城市創科大挑戰》除了是一個創科比賽,更是一個培養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平台。通過此次訪問,我們了解到評審對參賽者的高度評價及寶貴建議,希望參賽者能夠在總決賽中充分發揮所長,為社會帶來更多創新且實用的解決方案。比賽的成功不單在於技術的創新,更在於能否真正解決社會痛點,並具備實際應用的可行性。這次比賽為學術界與業界搭建了一座橋梁,讓我們一同期待參賽者在決賽中的精彩表現。
了解更多第二屆《城市創科大挑戰》
第二屆《城市創科大挑戰》總決賽將於 8月10日 舉行,參賽者將會競逐優勝者殊榮,爭奪豐富現金獎 / 現金券、獎座及獎狀。大學/大專組和公開組的優勝者更有機會獲得研發資源和培訓,以優化其創科方案,並在特定試點,包括政府部門或公營機構試用。立即瀏覽活動網站了解更多:https://www.citytechgc.hk/zh-hk/
關注《城市創科大挑戰》的Facebook及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