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回應 Recall 私隱疑慮   將可讓用戶選擇是否啟用

Microsoft 將於本月推出一項名為 Recall 的新功能,幫助用戶找出曾在 Copilot+ PC 上執行過的操作或查看過的內容。不過 Recall 涉及追蹤用戶電腦使用情況,產生巨大私隱疑慮。應對網路上不斷有大量用戶關注的私隱問題,Microsoft 將在功能推出前進行一些改變。

 

全新 Recall 功能將採用 opt-in 模式,即是說該功能不會在未經用戶明確允許的情況下,自動截圖或記錄用戶活動。當用戶設置 Copilot+ PC 時,Microsoft 將詢問是否要啟用 Recall。

 

另外使用 Recall 的用戶需要通過 Windows Hello 認證方法,例如臉部識別或指紋掃描進行身份驗證。在允許用戶瀏覽或搜索活動 Time Line 之前,需要進行身份驗證。

 

為進一步保護 Recall 截圖,Microsoft 將採用實時加密技術,並受到 Windows Hello 安全保護。用戶身份驗證後,截圖才會被解密和使用。搜索索引數據庫也同樣經過加密保存。

 

Microsoft 表示這些截圖將只保留在用戶的裝置上,並鎖定到用戶帳戶,不會用於訓練 AI 模型。用戶可以阻止 Recall 對特定應用進行截圖,並可以暫停或刪除截圖。驅動 Recall 的 AI 處理也在裝置上進行。

 

Recall 設計的初衷是幫助用戶根據記憶找到在 Copilot+ PC 上曾經執行的操作。例如,用戶記得幾周前看過一件襯衫,但現在想購買,則可以描述這件襯衫,Recall 可能比用戶自己翻找瀏覽器歷史更有效地找到該商品。Recall 還能從聊天記錄、生產力應用、電子郵件等中發掘細節。Recall 預覽版將在 6 月 18 日開始出貨的 Copilot+ PC 上可用。

 

資料來源:Engadget

 


相關文章:
  • 【評測】ASUS Vivobook S 15 開箱評測 屏幕質素佳 + 接駁端子齊全 + 電量夠長可用兩日
  •  
  • Microsoft 宣佈延期推出 Recall 功能公佈後引起極大私隱和安全爭議
  •  
  • 【COMPUTEX 2024】ASUS ProArt AI 手提電腦列陣 全型號 Copilot+PC、獨家 StoryCube 及 MuseTree
  •  

    東京都政府明夏推 AI 婚姻匹配   需要嚴格認證、交稅單、面試宣誓

    日本東京都政府宣布將於今年夏天正式推出一款由政府運營的 AI 婚姻匹配應用程式,希望藉此解決國內人口問題。這款應用程式目前正在內測,東京都政府期望通過此措施改善該國低出生率的嚴峻情況。而使用這套婚姻匹配程式,需要經過嚴格審查,包括提供稅單與單身證明,並通過宣誓後才可進入資料庫。

     

    根據 NHK 報導,這款官方婚介應用程式將與傳統約會應用有顯著不同。用戶需提供身份證明、稅單及單身證明,並填寫包括身高、教育背景及職業在內的 15 項資訊。使用者還需通過一場面試,表達對結婚的意願並簽署誓約書,保證其目的是尋找結婚對象,而非其他目的。

     

    完成上述程序後,用戶將進行價值觀診斷測試,並輸入對未來伴侶的期望特質。AI 系統將基於這些測試結果和對伴侶價值觀的期望,向用戶推薦匹配對象。

     

    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回應關於「強制要求收入證明」的疑問時解釋,收入是評估潛在匹配程度的指標之一,能幫助使用者設想未來生活在一起的方式。她指出,這項要求是為了確保用戶能夠合理規劃未來的家庭生活。

     

     

    資料來源:NHK

     

    iOS 版 Uber 程式碼 發現正開發 Kill Time 小遊戲

    在全球為不少人提供接載服務的 Uber,其手機程式的功能越來越豐富,近日有外國傳媒報導指,Uber 可能計劃在其 iOS 應用程式內加入小遊戲,讓用戶在等候電召車輛前來期間,甚至是乘搭的時候能夠消磨時間。

    (繼續閱讀…)


    相關文章:
  • Uber 指政府未有諮詢規管網約車感沮喪 總經理:的士不是敵人望能共存
  •  
  • Uber 斥 74 億港元 收購 foodpanda 台灣
  •  
  • 「高德打車」登陸香港挑戰 Uber 領取的士優惠券方法
  •  

    標籤:

    訂閱新聞

    Zeekr X 右軚版本投產 香港澳門或成全球首發市場

    電動車品牌 Zeekr(極氪)在中國本土市場取得成功後,早前已經進軍同樣屬左軚的歐洲市場,當中小型 SUV 車款 Zeekr X 於一年多前推出,首批車輛已經於去年秋季在中國內地和歐洲上市,日前 Zeekr 宣佈開始生產右軚車型。

    (繼續閱讀…)


    相關文章:
  • ZEEKR 全港首間陳列室灣仔開幕  限時展出純電超跑 Zeekr 001 FR
  •  

    YouTube 修改影片政策 槍械相關主題加入更多限制

    相信有睇 YouTube 影片的網民都有聽過讓創作者聞風喪膽的「黃標」,一旦影片被「黃標」,就無法投稿去廣告獲取盈利,對頻道收入有很大影響。事實上,為了減少敏感或非法內容在其平台出現,Google 制定了一些指引,當中包括了槍械相關的內容,日前有消息指 YouTube 將會進一步收緊對槍械相關影片的規定。

    (繼續閱讀…)


    相關文章:
  • 【教學】繼續用外國 YouTube Premium 帳戶 路由器內置 VPN、Apple TV、Android TV 連線 VPN
  •  
  • 【教學】ChatGPT 3 個必用免費 GPT 生成圖表 + 光速睇 YouTube
  •  
  • 【教學】AI 中文總結外語網頁、YouTube 影片 免 VPN 免費 ChatGPT 網頁工具  
  •  

    Microsoft 開發天氣預報 AI Aurora 預測空氣污染水平只需 1 分鐘

    許多公司都正在研發 AI 天氣預報工具,包括 Google DeepMind 的 GraphCast 和 Nvidia 的 FourCastNet。Microsoft 亦因發現當前天氣預報模型的限制而組成團隊開發 Aurora,並表示 Aurora 能提供一種嶄新的天氣預測方法,減輕極端天氣可能帶來的影響。

     

    Aurora

    ▲圖片來源:Microsoft

     

    Aurora 經過 100 萬小時的多樣化天氣和氣候模擬的訓練,使其能夠全面了解大氣動力學,即使在數據稀缺的地區或極端天氣情況下也能在各種預測任務中表現出色,估計它的計算速度比集成預報系統(IFS)快 5000 倍。Aurora 能夠預測各種大氣變量,如溫度、風速、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濃度,其中只需要 1 分鐘便能得出 5 天或 10 天的全球空氣污染預測。Aurora 的架構採用了靈活的 3D Swin Transformer,還有建基於 Perceiver 的編碼器和解碼器,使其能夠處理混雜的資訊並生成不同解析度的高保真度預測。

     

    這其實不是 Microsoft 第一次進行不同方面的研究了,早在今年 1 月就和美國能源部的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合作,利用機器學習來識別和開發替代鋰金屬用於電動車電池生產的材料。

     

     

    資料來源:MicrosoftEnterprise

    圖片來源:Microsoft


    相關文章:
  • 【教學】ChatGPT 連結 Google 試算表 可生成各式圖表 + 計算數據
  •  
  • 【教學】小畫家也可 AI 生成圖片 無須 VPN 免費用 Microsoft Cocreator
  •  
  • 中國 AI 擊敗 GPT-4 成榜首 多項能力評測表現最好
  •  

    【評測】POCO F6 Pro 外形 手感 效能 打機表現 散熱 屏幕 相機開箱評測

    如果說起小米旗下較高性價比又具備一定效能的機款,相信大家都會即時想起 POCO,當中 F 系一向是十分抵玩的旗艦系列。今日小米就宣佈正式在香港推出 POCO F6 Pro,究竟事隔一年後,這部 F 系 Pro 新機表現如何?有沒有甚麼進步的地方?是否仍然抵玩?就讓 Edward 為 unwire.hk 讀者們來個開箱詳測文吧。

    POCO F6 Pro 開箱直擊

    在為大家分享 POCO F6 Pro 的各方面表現前,先讓筆者為大家來個開箱直擊吧。

    ▲這就是 POCO 最新推出的 F6 Pro 旗艦手機。

    ▲筆者手上的版本為 16GB RAM + 1TB 內存,為白色機身。

    ▲一打開包裝盒,就見到一個黃色紙盒,內藏官方塑膠保護套、SIM 卡槽針及說明書。

    ▲而中層包裝就會見到 F6 Pro 的真身。

    ▲至於底層包裝就會見到附送的快充火牛及 USB 數據電源線。

    ▲快充火牛支援 120W 電壓輸出,而數據電源線就採用 USB-A to USB-C 設計。

    ▲好了,開機,測試正式開始!

    機邊少許界手兼有點跣手

    今次 POCO 推出的 F6 Pro,設計上與去年的 F5 Pro 相比確實具風格很多,機背不再使用拋光純色設計,像筆者借得的白色機款,白色強化玻璃物料機背就加入了類似雲石的紋理,外觀上感覺更像旗艦機,而且具備獨特風格。另外,機背表面亦不再使用拋光設計,而是採用近年流行的霧面物料,指紋及灰塵不會再輕易黏在其上,十分不錯。不過機背邊位的弧度就沒有去年那麼彎,加上採用較粗身的金屬邊框,筆者將手機握在手上使用時,會感受到 F6 Pro 的機邊有點界手。另外,F6 Pro 亦比去年舊機更加跣手,所以大家使用時就要小心一點,最好同時使用保護套就萬無一失了。

    ▲這就是 POCO F6 Pro,單看外表其實與上代 F5 Pro 分別不大。

    ▲不過轉過機背看就會見到今代不再使用純色拋光設計,而是採用了霧面設計,可以有效防止灰塵或指紋容易黏上。此外亦加入了類似雲石的紋理,感覺更加吸引。

    ▲除了白色外,F6 Pro 亦設有黑色機身,亦採用相同機背設計,不過筆者覺得相比起來白色會更吸引一點。

    ▲而機邊就依然採用了鋁金屬作邊框,不過今代的邊框就明顯比上代粗。

    ▲另外,F6 Pro 的機背邊位弧度亦比上代少了,令邊框看起來更加粗。

    ▲因此單手握機使用時機邊會比上代更界手一點,尤其是對於手掌較細的用家,手感始終會有一定影響。

    ▲另外,手機重量為 208.9g 左右,不算輕但亦不算太重。

    ▲而且由於機身重量重心設於較近中央的位置,不會頭重尾輕,所以拿上手手感不算太重,熒幕闊度亦不會太闊剛剛好,單手握機操控甚至打字亦沒有太大問題。

    ▲機身配置方面,機頂仍設有紅外線傳輸埠。

    ▲右側就設有開關鍵及音量鍵,而機底就設有內置喇叭、USB-C 插槽及 SIM 卡槽。

    ▲手機亦採用熒幕下指紋解鎖技術,筆者試過靈敏度算頗高,不過就設於較接近熒幕底部的位置,單手握機時使用手感不算太好。

    ▲介面上就與其他小米手機分別不大。

    ▲此外它亦支援小米的互聯互通功能,可以輕鬆接駁其他小米、紅米或 POCO 裝置,或與其他裝置分享內容等。另外,F6 Pro 的 NFC 亦支援 Google Pay 付款功能,用家可以使用 Android 版八達通,無論是乘車還是購物,日後要付款就更加方便了。

    去年旗艦配置效能具保證

    至於效能方面,今代 POCO F6 Pro 仍然是採用去年的設計:用上前一年的旗艦硬件配置。今年的 F6 Pro 就內建了 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2 處理器、Adreno 740 圖像處理晶片、16GB LPDDR5X RAM 及 512GB / 1TB UFS 4.0 內存,雖然並非最新但其實這個配置是十分穩定的,而且即使用作主力機使用亦沒有任何問題,運作日常常用 APPS 固然十分流暢,即使用來打機效果亦十分爽。

    ▲POCO F6 Pro 與上代一樣,也是採用上一年的旗艦手機配置,而今年就採用了 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2 處理器、Adreno 740 圖像處理晶片、16GB LPDDR5X RAM 及 1TB UFS 4.0 內存。它亦支援記憶體擴展功能,最多可將 8GB 內存撥至 RAM 使用,令 RAM 可提升至最高 24GB,十分方便在背景運作更多程式。

    測試硬件 測試軟件 細項 得分 (均衡模式) 得分 (效能模式)
    CPU Geekbench 5 單核運算 1014 1018
    多核運算 4394 4455
    Geekbench 6 單核運算 1425 1379
    多核運算 4920 4975
    GPU 3DMark Wild Life Maxed Out! Maxed Out!
    Wild Life Extreme 3414 3416
    Solar Bay 4829 4691
    Steel Nomad Light 997 741
    儲存空間 A1 SD Bench 讀取 1964.53MB/s 1708.66MB/s
    寫入 1088.44MB/s 1044.68MB/s
    整體系統效能 PCMark for Android 工作 3.0 15804 15928
    安兔兔評測 Nil 1345662 1360714
    Geekbench 5 OpenCL 9101 8949
    Geekbench 5 Vulkan 8357 8572
    Geekbench 6 OpenCL 7756 7671
    Geekbench 6 OpenCL 8436 8389

    ▲筆者就使用了不同效能測試軟件測試 POCO F6 Pro 的表現,結果大家從上表的結果可見,基本上不同項目 POCO F6 Pro 單是均衡模式已有不錯的得分,雖然與現時的最新旗艦手機相比也有一段距離,但已可說得上是準旗艦,這個表現即使用來打機亦十分夠力。值得一提的是,筆者使用理論上效能更強的效能模式跑分,但得到的結果也不是高分很多,甚至有些項目獲得分數更低。估計應該是在效能模式中手機熱力令系統相對表現有所下降,所以筆者覺得對於一般用家,平常以均衡模式使用已經很夠用了,畢竟效能模式效能並非提升很多,而且還比較耗電,不值得。

    ▲至於網絡上,POCO F6 Pro 依然支援香港的 5G 網絡,亦支援實體雙卡雙待功能。

    ▲筆者就在海洋公園將中國移動香港的 5G SIM 卡放入 POCO F6 Pro 並以 Speedtest APP 進行測速,結果下載及上載速度分別錄得 316Mbps 及 87.5Mbps,表現十分理想。

    ▲另外,POCO F6 Pro 更加強了天線設計,接收比上代更加穩定。

    ▲另外,Wi-Fi 方面亦支援最新的 Wi-Fi 7 制式。

    ▲至於電量方面,F6 Pro 內建了 5,000mAh 容量電池,官方表示足夠全日使用。

    ▲而筆者亦在生活上實際使用過,發現確實以均衡模式使用,無論是電池介面上顯示的時間還是實際使用的體驗,要用足一天以上確實是問題不大,可見 POCO F6 Pro 的電量確實十分「長氣」。

    ▲而且使用隨機附送的充電火牛更可提供 120W 的快充功能,即使要為手機回電亦十分快。比較可惜的是今代卻又再抽起無線充電功能,要充電始終比較麻煩一點。

    ▲POCO F6 Pro 的功能及硬件配置一覽。

    加入狂暴引擎 3.0 效能更理想

    提起打機,一向是 POCO 旗艦手機的「核心價值」,去到今代 F6 Pro 亦不例外。官方表示它加入了 WildBoost Optimization 3.0 狂暴引擎 3.0,不但打機時可以有效令畫質提升,也可以保持遊戲性能。筆者就開啟了狂暴引擎 3.0 並在開啟了遊戲最高畫質情況下試玩了原神半小時,發現在未開啟前(使用一般加速引擎),幀率大致維持在 60fps 以下,而開啟了狂暴引擎 3.0 後,幀率基本上都穩定維持在 60fps,有時甚至超越這個水平(不過 Android 手機玩原神遊戲幀率最高也只能去到 60fps 就是了),而在打機過程中效果十分流暢,近看角色亦似乎未見邊位有鋸齒狀情況,可見這個狂暴引擎 3.0 確實是「有料到」。

    ▲POCO F6 Pro 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加入了狂暴引擎 3.0 功能,利用 AI 學習用家打機時的操控及系統設定,從而提升打機時的反應速度及手度,效能亦有明顯提升。

    ▲在打機時,在左方向右滑就可以拉出遊戲加速器,上方就可以見到 WildBoost 已被啟動,即是一般的加速引擎。大家可以見到在一般加速引擎運作下玩《原神》,玩了一陣子遊戲幀數都是維持在 55fps 到 60fps 左右。

    ▲而點按「WildBoost」字樣就可以進入次目錄,此時就可以見到「均衡模式」及「狂暴模式」兩個選擇,此時點按「狂暴模式」就可以啟動這個加速引擎。

    ▲從設定已可見到,開啟了狂暴引擎 3.0 後,可以在各方面加強觸控效果。

    ▲而啟動狂暴引擎 3.0 後再玩《原神》大約 30 分鐘,筆者見到幀數一直維持在 60fps 或以上水平,可見這個全新版本的加速引擎,確實有助提升遊戲的體驗感。

    ▲另外在遊戲加速器內,亦有不同項目加強遊戲體驗,例如:可以設定強制以高品質畫面運作,令玩家可以獲得最佳的視覺效果,不過更改設定後就需要重新啟動遊戲才可以。此外,這個設定檔是按遊戲區分的,換言之用家可以將不同遊戲設定為不同效果,保證體驗佳之餘亦可以有效省電。

    ▲另外,用家亦可以自設觸控滑鼠及點擊操作的操控性及穩定性,亦可自設操控介面的邊緣抑制範圍以減少誤觸或提升操控手感。

    ▲此外,用家亦可以設定遊戲畫面會否加入顯示增強效果,分別有「原圖」、「鮮艷」、「明亮」及「明豔」4 個選項,筆者就會偏向選擇「明豔」模式,因為它是顏色最鮮艷之餘亦最光亮。

    ▲而在「均衡」、「狂暴」兩個遊戲模式中,用家亦可以快速在 4 個顯示增強選項中切換使用。

    散熱表現不俗未見機身辣手

    至於散熱表現方面,POCO F6 Pro 就內建了最新版本的冰封液冷散熱系統,除了擁有兩片每片超過 6200 mm2 的高效石墨,還加入了一塊面積達 4800mm2 的冰封循環冷泵,冷卻液體會循環圍繞機邊運轉並將熱力從不同零件帶走,官方表示相比傳統 VC 熱源與非熱源溫度相差達 2.4 度,F6 Pro 採用這套散熱系統,令熱源與非熱源相差只有 0.8 度。另外,它在機內各零件位置亦設有 8 顆溫度感應器感應零件有否過熱情況,從而實時調節散熱系統的運轉模式。筆者試過在高效運作後,機身溫度確實很快升溫(但未去到很誇張的情況),但不用太長時間(大約 5 分鐘一般運作情況下),當 F6 Pro 的冰封液冷散熱系統將熱力散走後,手機表面溫度及機內零件就回復正常。加上 Snapdragon 8 Gen 2 本身在微調上亦做得不錯,不像上代 8+ Gen 1 般容易發熱,兩者配合起來自然就令 F6 Pro 完全不會因為過熱而影響使用體驗,尤其是打機時,亦可以長保高幀率效果,十分不錯。

    ▲POCO F6 Pro 採用了全新的冰封液冷散熱 4.0 系統,不但設有近熒幕的 6200mm2 及近機背的 6400mm2 的兩塊高效石墨,更設有面積達 4800mm2 的冰封循環冷泵。

    ▲這個冰封循環冷泵是這個升級版的冰封液冷散熱 4.0 系統的重點,相比傳統 VC 熱源與非熱源溫度相差達 2.4 度,採用這個循環冷泵後,由於散熱液會流通整部手機的邊位,令熱力可以有效透過這些散熱液散走,導致熱源與非熱源的溫差縮減至只有 0.8 度,令散熱效率大大加強。

    ▲而且機身有 8 顆溫度感應器感應各重要零件,包括:處理器、電池、相機等的實時溫度監測,並透過 AI 進行溫度控制,進一步提升散熱表現。

    ▲筆者就嘗試玩了半小時最高畫質《原神》,並透過 CPU-Z 查看機內零件溫度,從而查看 F6 Pro 的冰封液冷散熱 4.0 系統究竟效果如何。從上面的 3 張 CPU-Z 擷圖大家就可以看到,在未打機前的一般運作狀態(第一張),F6 Pro 機內零件溫度大致維持在 33.2 度至 40.8 度左右,而玩了《原神》大半小時後(第二張),機內零件可以見到上升至 39.3 度至 48.7 度左右,大致提升了 18% 至 19% 不等,可見溫度不算誇張,但此時機背摸上手是有少許微溫情況。而當結束打機,並讓手機靜止一段時間後(第三張),機內零件就降回打機前溫度,大約介乎於 38.5 度至 43.3 度左右。由此可見,F6 Pro 的冰封液冷散熱 4.0 系統確實「有啲料到」,可以做到有效控溫並快速降溫,對喜歡長時間打機的用家確實有幫助。

    熒幕表現不俗效果理想

    至於顯示方面,POCO F6 Pro 內建了 6.67 吋 3200 x 1440 解像度 LTPO OLED 熒幕,並具備 120Hz 更新率,配置與不少旗艦手機差不多,筆者試過無論是用來上網睇文件睇字,或者睇相煲劇睇戲瀏覽影像,F6 Pro 的熒幕效果也十分不錯,清晰度高色彩亦自然,可視角度亦廣,即使用來打機亦不覺有殘影,流暢度亦十分高,整體來說表現十分出色,值得一讚。

    ▲POCO F6 Pro 內建了 6.67 吋 LTPO OLED 熒幕,而且同樣採用極幼邊框設計。

    ▲熒幕解像度為 3200 x 1440,並支援最高 120Hz 更新率。

    ▲熒幕表現十分流暢,即使快速翻頁亦可以清晰看到細字,表現理想。

    ▲另外,熒幕顯示效果十分理想,瀏覽文字清晰銳利,欣賞影片色彩亦算自然,表現不錯。

    ▲可視角度亦十分高,從側面看未見顯示質素有所下降。

    ▲此外,F6 Pro 的熒幕一般情況下已可使用 1200 尼特的高光亮模式令熒幕更光,而最高峰值亮度更可達 4000 尼特,即使在陽光或強光直射環境下都可以清晰看到顯示內容。

    ▲另外,熒幕亦採用了康寧 Victus 玻璃保護,擁有防刮效果,防跌能力亦有所提升,亦獲得 SGS 防跌測試的 5 星認證。

    相機表現只屬一般

    最後相機方面,POCO F6 Pro 的主相機採用了 3 鏡頭設計,不過只是主攝鏡像素達 5,000 萬,超廣角鏡就只有 800 萬,而另一個鏡頭就只是 200萬像素的微距鏡,而前相機就依然採用開孔式設計並設於熒幕頂部中央位置,像素為 1,300 萬,配置只屬一般。而成像方面,日間表現算是不錯,但去到夜間,即使它配備了 Light Fusion 800 感光元件,理論上尺寸比上代提升了 62%,但夜攝表現雖然確實比上代進步,但依然只是一般,雜訊較明顯之餘放大亦見到油畫化情況,但作為一部 3 千中 4 千頭價位但效能十分高的手機,又確實很難要求做到「十項全能」,尤其是 F6 Pro 明顯主攻喜歡打機的用家,相機方面用家一般偏向要求不太高,所以即使 F6 Pro 的相機表現一般,但問題其實也不算太大。

    ▲POCO F6 Pro 內建了 3 鏡頭設計,分別是 5,000 萬像素主攝鏡、800 萬像素超廣角鏡及 200 萬像素微距鏡。

    ▲此外,它的主攝鏡亦內建了 Light Fusion 800 感光元件,擁有 1/1.55 吋感光元件尺寸,比上代增大了 62%,而且擁有 f/1.6 超大光圈。

    ▲筆者先在日間室外測試 F6 Pro 各相機的表現,以上分別使用了超廣角鏡(第一張)、主攝鏡 1x(第二張)、主攝鏡 2x(第三張)及主攝鏡 10x 數碼變焦(第四張),大家可以見到相片成像清晰度算不錯,即使去到 10x 數碼變焦清晰度仍算高,不過色溫控制方面,似乎各鏡頭未能取得一致,明顯超廣角鏡及以主攝鏡縮放拍攝後,顏色會變得偏紅,而主攝鏡 1x 焦段拍攝又似乎偏藍。另外,不同焦段下的測光亦似乎不算太準確,所以整體表現只屬一般。

    ▲至於夜攝方面,除了感光元件及光圈更大外,F6 Pro 亦加入了極暗光夜景算法,理論上可以提升夜攝時的表現。但結果又如何呢?

    ▲大家可以見到夜攝表現上,使用相同焦段相比上代 F5 Pro 確實有一定進步,不過始終仍可見到較明顯的雜訊,而且放大後亦見到油畫化情況,整體表現同樣只屬一般。

    ▲至於相機功能方面,F6 Pro 亦設有不同傳統濾鏡供用家選用,用來玩相十分適合。

    ▲另外它亦支援連拍模式 2.0,可連拍高達 50 張相片。

    ▲當連拍後用家就可以從相片中選擇效果最佳的相片儲存。

    ▲時下手機流行的 AI 功能,即使 POCO F6 Pro 用上上一代的硬件,仍然支援得到,包括:智能 AI 擴圖及 AI 魔法消除功能。

    ▲至於前相機就採用開孔式設計並設於熒幕頂部中央位置,支援拍攝最高 1,300 萬像素自拍照片,不算特別。

    同場加映:POCO F6

    其實除了推出 F6 Pro 外,POCO 同場亦發佈了相對較低階一點的 F6,相比 F6 Pro,它採用了中階處理器 Qualcomm Snapdragon 8s Gen 3,記憶體及內存亦只有 12GB + 512GB 一個選擇,熒幕尺寸相同但解像度只有 1.5K。此外,鏡頭沒有了微距鏡,但前鏡像素就提升至 2,000 萬。此外,充電方面它亦只支援 90W 有線快充。不過它的定價就更加抵玩只售 $2,999,而且仍然內建狂暴引擎 3.0 及採用冰封液冷散熱系統,所以遊戲性來說應該不會差很多。

    ▲除了 F6 Pro,POCO 同時亦推出相對較低階的 F6。

    ▲大家見到與 F6 Pro 相比(左,白),F6 採用淨色金屬風機背設計。

    ▲F6 設有上圖的青色及黑色,以及另一隻近年流行的鈦色。

    ▲F6 與 F6 Pro 的分別有幾點:首先是處理器用上較新但較低階一點的 Qualcomm Snapdragon 8s Gen 3。

    ▲另外鏡頭改為雙鏡設計,分別是 5,000 萬像素主攝鏡及 800 萬像素超廣角鏡,而且鏡頭內圈加入了 Twin Turbo ID 設計,官方表示是將跑車的速度感融入機身設計(雖然筆者不太理解……)。

    ▲熒幕解像度亦降至只有 1.5K,不過依然採用 AMOLED 材質。

    ▲不過熒幕依然支援最高 120Hz 更新率,而峰值亮度亦可高達 2400 尼特。另外它亦支援播放 Dolby Vision 格式影片。

    ▲充電方面,雖然仍然是內建 5,000mAh 容量電池,但只支援 90W 有線快充,不過仍可以在最快 35 分鐘將手機充電至 100%。

    ▲不過,F6 雖然較低階一點,但仍有內建狂暴引擎 3.0 及冰封液冷散熱 4.0 系統。

    ▲而且 F6 支援 IP64 防水防塵功能,這亦是 F6 Pro 沒有的功能。

    ▲至於握感方面,由於 F6 擁有與 F6 Pro 相同尺寸的熒幕,而且機身闊度亦差不多,加上比 F6 Pro 更薄身,所以單手握機操控體驗算是十分不錯。

    ▲機身配置方面大致與 F6 Pro 差不多,同樣是機頂設有紅外線傳輸埠及其中一邊喇叭。

    ▲機底就設有另一邊喇叭,以及設有 USB-C 插槽及 SIM 卡槽。

    ▲機身右側依然設有開關鍵及音量鍵。

    ▲POCO F6 功能及規格重點一覽。

    總結:驚喜不多依然抵玩

    總括來說,今年 POCO 推出的 F6 Pro,依然採用「大件夾抵食」的路線,效能依然用上上一代的旗艦配置,同時整體表現皆屬中上水平,定價就依然十分抵玩,16GB RAM + 1TB 內存機款 4,200 有找,確實十分抵玩。不過去年的缺點,今年在 F6 Pro 上似乎依然存在,包括上年加回的無線充電功能今年又沒有了,加上手感上新機機邊有點界手之餘亦有點跣手。所以總括來說,今年 F6 Pro 雖然仍主打抵玩路線,但整體體驗感只屬中等水平,對於預算有效但又追求有一定表現的用家,應該會覺得問題不大;但對於追求表現有更上一層樓的用家,POCO F6 Pro 就未必是你的最佳選擇了。

    SpaceX Starship 第 4 次試射成功 重返大氣層於印度洋濺落

    SpaceX 的 Starship 於美國時間上午 7 點 50 分發射升空,目的為測試其重返大氣層的能力。Starship 分為 Starship 太空船和 Super Heavy 火箭推進器兩個部分,發射後成功分離。Super Heavy 火箭推進器於墨西哥灣著陸,而 Starship 太空船飛行大約一小時後亦成功重返大氣層,於印度洋濺落。

     

     

    有史以來建造過最大的火箭 Starship 這一次的任務非常成功,要知道 Starship 之前三次的試射都未能完成重返大氣層的任務。Starship 於發射時的 13 個引擎之中有一個引擎未能成功點火,但似乎依然無阻他們順利完成任務。這次的成功令一眾的 SpaceX 員工集體歡呼。SpaceX 創始人 Elon Musk 亦在 X 上和大家分享喜悅,他表示恭喜這次 SpaceX 的試射成功取得史詩般的成就。

     

    Starship

    Starship

    ▲圖片來源:SpaceX

     

    Starship 的發展進度雖然比其他快,但依然低於 Elon Musk 的預期。他表示 Starship 將會於 2024 進行 6 次的試射,預計在未來的 6 個月內會再發射 4 次。

     

    資料來源:Space.com

    圖片來源:SpaceX


    相關文章:
  • Elon Musk 成 Deepfake 受害者 被用作推廣加密貨幣騙局
  •  
  • Elon Musk 再與旗下公司高層生子 已知子女總數已達 12 人
  •  
  • Elon Musk 睇好 Optimus 機械人 預測 Tesla 市值提升至 25.5 萬億美元
  •  

    BMW THE iX2 全新版本抵港 時尚運動轎跑設計 + 最高 478 km 續航

    BMW 近日於荃灣陳列室展出 BMW i 純電車家族全新成員 iX2 eDrive20 M Sport Edition 並舉行了正式發佈會,以下小編會和大家分享更多 BMW iX2 eDrive20 M Sport Edition 的相片和資料。

    先從外觀說起,BMW iX2 採用 SUV-Coupe 運動型轎跑設計,車身外觀運用了多棱角設計,沙板向外拋,營造出肌肉感,配搭專屬菱紋飾板 M 亮黑色 LED 發光鬼面罩,並採用多種 M Sport 標準配備,包括可變式 M 系列懸掛系統、金屬深藍色 M Sport 制動系統,突顯運動感。前座運動座椅和亮黑色尾翼進一步強化了運動型轎跑 SUV 的強勢形象。

     

    ▲專屬菱紋飾板 M 亮黑色鬼面罩

    ▲亮黑色尾翼

    ▲亮黑色尾翼

    座駕標配 19 吋 M 輕合金輪圈,可選配 20 吋的輕合金輪圈。

    ▲金屬深藍色 M Sport 制動系統

     

     

    BMW iX2 eDrive20 M Sport Edition 強調行車安全,配備第五代 BMW eDrive 技術,前輪驅動,最大輸出功率達 204 hp,瞬時最大扭力為 250 Nm。64.7 kWh 的高壓電池提供高效驅動系統,讓這款車的 WLTP 續航里程達 439 至 478 公里。主動式動能回收與 MAX RANGE 功能進一步提升續航力。

    這款車的充電技術最大充電功率為 130kW,10 分鐘內即可補充足夠行駛 120 公里的電量,從 0% 充電至 80% 僅需 29 分鐘,讓車主能夠輕鬆應對長途旅行。

    ▲車尾行李箱容量可達  1,400 公升

     

    BMW iX2 eDrive20 的內籠設計注重數碼化,配備一體式曲面顯示螢幕 BMW Live Cockpit Plus 和最新世代的 BMW iDrive 9 系統,大幅減少車內實體操作按鈕,讓車主可以通過「QuickSelect」功能快速操作車輛設定、導航及娛樂系統。此外,BMW Digital Key Plus 讓車主無需拿出智能手機,只要靠近座駕即可自動解鎖。

    ▲一體式曲面顯示螢幕 BMW Live Cockpit Plus 

     

    內部採用了 Harman Kardon HiFi 音響系統,搭配降噪玻璃,有效阻隔車外噪音,提供優質的影音享受。座椅選用質地如真皮般柔軟的 Veganza 透氣純素皮革,並有細緻縫線和暗紋壓花設計,延伸至儀錶板及車側門板包覆,提升了整體質感。

    ▲ Veganza 透氣純素皮革

     

    BMW iX2 eDrive20 的中控台設計簡約且實用,搭載最新的 iDrive 9 系統,大幅減少了實體按鈕的數量,通過一體式曲面顯示螢幕提供一流的操作體驗。「QuickSelect」功能讓車主能夠快速設置車輛、導航及娛樂系統,提升使用便利性。

    ▲ BMW iX2 eDrive20 中控台設計簡約

     

    iX2 新車提供多達 10 種車身顏色選擇,包括最新的 Fire Red 金屬色與 BMW Individual 的兩種 Frozen 啞色漆面,以及各種 BMW Individual 訂製顏色。車尾行李箱容量達到 525 – 1,400 公升,非常適合家庭出行或郊外遊。全景玻璃天窗則為車廂內部提供充足的自然採光,營造敞篷舒暢的氛圍。

     


    相關文章:
  • BMW 全新 Neue Klasse 電動車平台 快充 10 分鐘可行駛 300 公里
  •  

    規格

    電動車型  BMW iX2 eDrive20 M Sport Edition  BMW iX2 xDrive30 M Sport Edition
    電池容量 (kWh)  64.7 kWh  64.7 kWh
    最高續航力 (km) (WLTP)  439 – 478 km  417 – 449 km
    最大馬力 (hp)  204 hp  313 hp
    最大扭力 (Nm)  250 Nm  494 Nm
    0-100km/h 加速 (s)  8.6 s 5.6 s
    淨重 (kg)  1,960 kg  2,095 kg
    車身 長 x 闊 x 高 (mm)  4,554 x 1,845 x 1,560  4,554 x 1,845 x 1,560
    早鳥登場價
    (一換一後售價)
    HK$479,900 起 HK$579,900 起

    查詢: BMW (3193 6888)


    相關文章:
  • BMW 全新 Neue Klasse 電動車平台 快充 10 分鐘可行駛 300 公里
  •  

    TikTok 無視美國晶片禁令 利用漏洞租用 Nvidia 晶片訓練 AI

    由 2022 年起美國就發出了晶片禁令,嚴格禁止向中國出口晶片,但根據 The Informantion 發表的報導指 Oracle 正在允許 TikTok 母公司 ByteDance(字節跳動)租用他們持有最先進的 Nvidia 晶片,用「以租代購」的方式來避開美國的禁令。

     

    Oracle

    ▲圖片來源:Financial Times

     

    美國政府擔心中國會將 AI 用於軍事和監控目的,以兩國緊張關係為由,對中國出口晶片進行了打壓。The Information 的報導指出 ByteDance 正在美國向 Oracle 租用 Nvidia 的晶片,其中包括 H100 晶片,用於訓練 AI 模型。雖然這樣有違當初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晶片的意願,但做法並沒有違反到禁令,因為 Oracle 只是在美國境內租用給 ByteDance,而非直接出售予中國公司。即使 ByteDance 只是在美國訓練 AI 模型,但要防止他們將訓練完成的 AI 模型送回中國總部將會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據悉目前 ByteDance 並非唯一一間試圖透過這個漏洞獲取 Nvidia 晶片的中國公司,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正在研究類似的做法。

     

    Chip war

    ▲圖片來源:Asia Times

     

    但也並非所有美國公司都像 Oracle 那樣願意為了這筆非常可觀的收入而違背美國禁止向中國出口晶片的意願,報導稱已有兩間小型雲端服務供應商拒絕了 ByteDance 和中國電信的租用請求。美國商務部其實一早意識到了這個漏洞,提出了規定美國公司必須驗證外國客戶的身分,並在發現客戶訓練可能用於惡意網絡活動的 AI 模型時通知美國政府,然而大部分美國公司拒絕了這項提議。

     

     

    資料來源:Engadget

    圖片來源:Forbes
    相關文章:

  • TikTok 推虛擬人物廣告功能 透過 AI 生成「替身」推銷產品
  •  

  • 特朗普發布首條 TikTok 影片 火速獲逾 300 萬人追蹤
  •  

  • TikTok 重申新法下無法在美國營運 「商業上技術上法律上不可行」
  •  

    【評測】Sonos Ace 外形 手感 佩戴感 音質 功能開箱評測

    早前 Sonos 就終於推出旗下首款無線頭戴式耳機 Ace,令筆者真的等到望眼欲穿。近日 Edward 終於取得真機到手,現在就為大家帶來佩戴了一星期的使用感受吧。

    Sonos Ace 開箱直擊

    在為大家帶來 Sonos Ace 的使用體驗分享前,先讓 Edward 為大家帶來這隻無線耳機的開箱直擊吧。

    ▲這就是 Sonos Ace 的包裝盒,大家可以見到它依然採用環保物料設計,而筆者借測的是白色版本。

    ▲同樣需要撕開才可打開包裝盒,很有開箱感。

    ▲一打開包裝盒就見到 Sonos Ace 的外攜盒。

    ▲拿走外攜盒就可以見到底部有一個淺啡色紙盒,內藏產品資料、設定說明書、以及兩條接駁線(USB-C to USB-C 電源音源線及 USB-C to 3.5mm 插頭音源線)。

    ▲要來開箱耳機部分了,撕開表面包裝層就可以看到白色的外攜盒。

    ▲外攜盒採用絨面設計,並印有 SONOS 品牌字樣。

    ▲不過並非整個外攜盒都是白色設計,大家可以見到拉鏈是採用青綠色設計的。

    ▲打開外攜盒,會見到內籠及用於收藏線材的小盒子也是採用青綠色設計,與 Ace 的白色機身十分襯。

    ▲收藏線材的小盒子採用磁吸式設計,放在上圖這個位置就可以吸附在外攜盒內籠內,而且裝上後大家亦完全知道應該怎樣放入耳機。

    ▲這個小盒子絕對夠大將兩條線材統統放進去。

    ▲之後確保流動裝置的藍牙連線已經開啟,再打開 Sonos APP 就可以與 Ace 進行連線。雖然 Sonos Ace 本身亦支援快速配對功能,理論上無需進入 Sonos APP 也可以成功配對,不過為了可以順利使用其他後續功能,還是建議大家使用 Sonos APP 配對會好一點。

    ▲因為使用 Sonos APP 配對,APP 會直接將 Ace 連給到你的 Sonos 帳戶中,之後就可以配合 Sonos 家庭影院使用其他 Ace 的功能了,而相關功能後文會詳述。

    ▲之後系統會檢查是否有軟件更新,如有就會更新後才可讓用家使用,過程大約 10 分鐘左右。

    ▲至此開箱及設定完成,可以開始評測了!

    耳機輕身佩戴舒適但耳墊較焗促

    先說外形吧,Sonos Ace 採用一貫 Sonos 的黑、白色風格,而且採用防黏指紋的啞面塑膠物料作外殼,並配以仿皮物料作頭頂軟墊及耳墊,再以金屬支架製作伸縮架,實淨耐用之餘亦令耳機十分輕身,筆者以電子榜量度過,它不過是 320.1g 重量,拿在手上十分輕身,使用時佩戴在頭上亦十分舒服,而且它的伸縮架長度足夠,即使像筆者頭部較大的用家,耳機戴在頭上使用也不會有太緊迫頭顱的感覺,加上仿皮頭頂軟墊及耳墊十分柔軟,整體佩戴感也十分舒服。不過它的耳墊佩戴時感覺有點焗促感,在室內或冷氣房內使用問題就不大,但如果出街使用,尤其是像最近比較潮濕悶熱的天氣,使用時間一長雙耳就很易感到那種焗促感,希望下一代可以採用更透氣一點的耳墊物料,令這種焗促感有所改善吧。另外,官方在介紹中亦沒有提及 Ace 支援任何防水防塵功能,雖然筆者估計如果下「毛毛雨」情況下即使耳機輕微沾水應該也不會太大影響,不過沒有確實答案使用上始終有點不太安心。

    ▲耳機設計方面,一對耳機單元外殼採用了支援防黏指紋的啞面塑膠物料製造。

    ▲頭帶同樣採用啞面塑膠物料製造。

    ▲頭帶十分堅韌,筆者試過用力拉開亦不會輕易造成損傷。

    ▲而頭帶向頭部位置就加入了仿皮軟墊,令耳機戴在頭上時仍然十分舒服。

    ▲Ace 亦設有採用金屬物料製造的伸縮柄,而且拉出推回時會有一定阻力,感覺十分實淨。

    ▲至於重量方面,淨耳機筆者以電子磅量度過,大約是 320.1g 左右。

    ▲拿在手上完全不覺墜手,十分輕身。

    ▲即使將 Ace 放入外攜盒,筆者以電子磅量度,也只是 617.1g。

    ▲筆者試過帶上飛機用亦十分輕身,便攜性十分高。

    ▲至於耳墊方面,Ace 就同樣採用了仿皮物料,十分柔軟,戴在耳上十分舒服,不過如果在較潮濕及悶熱的天氣在街上戴著行,仿皮物料畢竟不夠透氣,導致會有點焗熱。

    ▲另外,如果用家擔心仿皮耳墊日後殘舊了會影響佩戴感,其實它是採用磁吸式設計,只要將它取出就可替換,而安裝亦十分簡單:對準位置放入就會吸實,十分人性化。

    相關文章:

  • 【評測】Sonos Ace 外形 佩戴感 功能 音質初步評測 + 開賣詳情公佈
  •  

    設計人性化體貼使用感受

    另外,Ace 在設計上亦十分人性化,它的頭頂支架與金屬支架接駁的位置採用一邊平面一邊斜面的設計,這不只是為了美觀,斜面亦代表是耳機後方一邊,用家只需要雙手拇指放在上方並拿著耳機戴上頭,即使不用看也不會左右掉轉佩戴,這個設計確實十分人性化。即使要看,Sonos 品牌一定放在右方耳機(官方更笑稱這設計代表 Sonos is always RIGHT),而耳機隔膜亦採用左白右綠的設計,亦令用家一看就可分辨左右。此外,它亦支援戴上播放音樂,除下暫停音樂播放的功能,以及支援雙裝置同時連接。這些設計,絕對有助提升使用體驗,值得一讚。

    ▲另外 Ace 在設計上亦十分人性化,大家會見到頭帶近伸縮柄位置是採用一邊平面一邊斜面設計,只要一對手的拇指放在斜面位置,就可以左右邊正確情況下戴上耳機使用,即使完全無燈,盲戴亦不會左右掉轉戴。

    ▲另外,外觀上亦可以分辨到左右,因為印有 Sonos 商標的一邊就是右邊,官方更笑稱:Sonos is always RIGHT.(Sonos 永遠是對的。)

    ▲另外,從耳墊內膜的顏色,亦可以分辨左右(白左綠右)。

    ▲此外,Ace 亦支援穿戴感應功能,只要脫下耳機音效就會停止播放,重新戴上就會繼續。它亦支援同時與兩個裝置連線,切換使用十分方便。

    操控方便直觀易上手

    至於操控方面,有別於一般耳機會使用耳機面板及實體按鍵的雙重操控介面讓用家操控耳機各功能,Sonos Ace 就只是採用兩個按鍵及一個可推拉可按的 Sonos Key 作操控:當中左耳機的按鍵用於開關耳機電源或長按進入配對模式,右耳機的按鍵就用於在降噪及通透模式之間切換,而上方的 Sonos Key,向上或下推拉就可增加或減少音量,而按下 Sonos Key 一下就可開始播放音樂 / 暫停音樂播放,按兩下就可跳至下一首音樂,而按三下就可返回上一首音樂,長按更可與 Sonos 家庭影院進行音效切換播放。由此可見,Sonos Ace 的操控介面不但十分簡單易上手,而且十分直觀式,令用家不用煩惱要學習如何操控,可以 worry free 狀態進入音樂世界,設計十分貼心。

    ▲Ace 在操控上亦十分直觀,左邊設有開關 / 配對鍵,長按即可開關電源,當開啟電源後不放手繼續按著,就可以進入配對模式。

    ▲而右邊就設有兩個操控介面:上方可按可推的為主要操控鍵,向上或下推就可調校音量,而按一下就可開始 / 暫停音效播放,按兩下就可以跳至下一首播放,按三下就可以跳回上一首播放,而長按 3 秒左右就可以與電視 soundbar 切換播放音效(後文會再詳述),操控同樣十分直觀,上手十分容易。

    支援 aptX HD 音效 + Dolby Atmos + 空間音效 + ….

    至於音效格式方面,Sonos Ace 採用藍牙 5.4 制式,亦內建了 Qualcomm 的音效晶片,支援 Qualcomm Snapdragon Sound 音效技術,同時亦支援 aptX HD、aptX Lossless,以及 Apple 的 ALAC 音效格式,由此可見它同時可支援接駁 iOS 或 Android 裝置使用,官方更表示無論使用有線或是無線接駁都可播放無損音樂檔,這確實是十分體貼對音質有要求的用家。不過它並未能支援新一代的音效編碼,例如:Auracast、BT LE 音效等,確實比較可惜,但 Sonos 官方亦有透露過現階段他們只是希望為用家帶來廣泛的裝置支援及提供無縫式的切換體驗,而不是提供支援 Hi-Fi 級數音質的耳機享受,亦因此即使它支援 Wi-Fi 接駁,但功能也不及其他 Sonos 生態圈內的喇叭,這些功能唯有寄望下一代可以加入吧。

    ▲Sonos Ace 內建 Qualcomm 音效晶片,並支援 Qualcomm Snapdragon Sound 音效技術。筆者用它接駁 Honor Magic6 Pro,接駁後大家在手機可以見到藍牙正在使用 Qualcomm aptX HD 音效。

    ▲而在藍牙接駁介面,亦可以見到 Sonos Ace 旁寫有 aptX HD,證明它可支援播放高音質格式音效。

    ▲當然,用家需要在裝置中開啟「高音質」功能,才可以欣賞到這個級數的音樂。

    音質極佳低音量足夠彈性人聲清晰

    至於音質方面,筆者嘗試接駁支援 aptX HD 音效的 Honor Magic6 Pro 並播放 Spotify 平台上的音樂,發現出來的效果十分理想,音樂聲清晰不刺耳,人聲清晰動聽,即使播放女聲效果亦十分順耳舒服,而低音這個對耳機可說最大考驗的項目,Sonos Ace 的表現確實十分理想,不但低音量十分足夠,而且具備一定彈性,聽起來十分順耳,配合高中音表現,整體音質均值得一讚。

    ▲Ace 每邊耳機內建了定制的 40mm 動圈單元。

    ▲筆者以無線形式接駁手機並以 Spotify 欣賞音樂,效果十分理想,人聲清晰之餘,女聲表現亦十分理想,而且亦有一定低音,用於欣賞流行樂效果十分有驚喜。

    之後,筆者再嘗試接駁 TIDAL 並播放無損音樂,效果依然十分理想,音樂分析力強之餘,層次亦十分分明,尤其是女聲效果特別理想,整體表現在無線耳機中算是上級水平。

    ▲筆者再以無線形式接駁 TIDAL 欣賞無損音樂,效果仍然十分理想,不過在欣賞高品質音樂時,以無線接駁始終會隱約感到有點矇矓感。

    ▲這主要是因為使用藍牙連線時,音效會有一定程度的壓縮以確保接駁流暢度處於理想水平,所以就會隱約出現那種矇矓聽感。

    另外,隨耳機亦有附送 USB-C to USB-C 及 3.5mm to USB-C 兩條音源線,筆者亦以有線接駁過耳機欣賞 TIDAL 平台內的無損音樂,發現接駁音源線後,TIDAL 顯示它正以 16-bit 44.1kHz FLAC 格式播放,而相比無線接駁,以有線接駁 Ace 欣賞感覺音質更加實淨,低音亦更具彈性,尤其是欣賞 Heavy Metal 之類的搖滾音樂效果更加明顯。

    ▲之後筆者再以附送的 USB-C to USB-C 插頭接駁手機並欣賞同一首音樂,發現使用有線接駁後,推力不但強了一點,而且之前無線欣賞時那種隱約的矇矓聽感完全消失,音場亦更廣闊表現亦更穩定,效果十分理想。

    至於使用耳機接駁手機播放 Netflix 及 Disney+ 上的影片,Sonos Ace 的優良低音及清晰人聲表現,亦令筆者睇片時有十分理想的效果,所以基本上 Sonos Ace 無論在音樂還是影片播放上均能給予用家十分理想的聽覺享受,絕對值得一讚。

    相關文章:

  • 【評測】Sonos Ace 外形 佩戴感 功能 音質初步評測 + 開賣詳情公佈
  •  

    與 Arc 切換音效易用方便

    前文筆者亦有提及 Sonos Ace 確實有內建 Wi-Fi 連線,但它的 Wi-Fi 連線不像 Sonos 生態圈內的其他喇叭般可以用於音頻連結,用途相對較有限,因為它的 Wi-Fi 連線只是用於與 Sonos 的家庭影院系統接駁進行音頻切換播放功能。暫時此功能只支援配合 Sonos Arc Soundbar 使用,而且設定上暫時亦只支援 iOS 裝置。官方表示稍後(未有確切時間表)會下放到讓 Beam、Beam 2 及 Ray 的 Soundbar 用家也可使用,另外 Android 用家屆時亦可以在手機設定這項功能,所以即使大家家中沒有 Arc 或 iPhone / iPad 亦不用擔心得物無所用。

    至於用法方面,就是大家如果在家使用 Sonos 家庭影院睇戲,當要切換到以 Sonos Ace 播放音效「自私聽」時,只需要按住耳機上的 Sonos Key 三秒左右,在 Sonos APP 中就會見到音效正在切換,完成後大家就可以在 Ace 上繼續聽到電視上播放的音效了,使用十分直觀方便。另外,由於切換播放音效到 Ace 播放時,耳機與 Sonos 家庭影院會改為使用 Wi-Fi 連線,所以不但可以聽到更佳的重低音效果(如果大家有安裝 Sonos Sub),而且耳機亦可新增支援 Dolby Atmos 音效及空間音效,更支援頭部追蹤功能,不但無論用家頭部向哪個方向轉動也會聽到聲音來自電視方向,而且睇片時音效方向感亦有更佳體驗。而且這個幾乎無縫式的切換體驗,也令 Sonos Ace 不但可以帶出街使用,在家亦有用武之地(尤其是想深夜靜靜地欣賞電影但同時不想影響家人休息),這種全天候使用體驗,可令用家的 Ace 做到耳機不離身隨戴即用,設計十分體貼。

    ▲設定方面亦十分簡單,在 Ace 介面中大家可以見到「家庭影院」一欄,點按「新增電視音頻調換」後,系統就會搜尋家中的 Sonos 家庭影院系統,當搜尋到後就會詢問是否設定 Ace 從指定房間播放電視音頻,之後點按「繼續」後就會自動進行設定,當見到「完成」按鍵後,按下就可退出。

    ▲此時大家在 Sonos Ace 介面,就會看到電視一欄旁會見到「調換」選項,用家點選它就可以將 Sonos Arc 家庭影院播放中的音效轉換到 Ace 上欣賞。另外,用家亦可按著 Ace 的控制鍵 3 秒,亦可進行切換。

    ▲大家可以見到電視一頁,切換前是顯示以電視播放音樂的,但切換後圖示會多了個耳機圖案,代表音效正透過 Ace 播放。

    ▲另外,當使用 Ace 播放電視音效時,用家亦可選擇是否開關空間音訊或頭部追蹤功能。

    Sonos 更表示稍後時間會推出耳機版的 Trueplay:TrueCinema 功能,官方表示當推出後,無論用家身處家中任何位置,只要是之前 Sonos 家庭影院使用 Trueplay 設定好的收音範圍之內,耳機均可精確偵測用家的聆聽空間,並在耳機內模擬還原 7.1.2 的完整環迴立體聲音效,令大家使用耳機也可以獲得家庭影院級數的視聽享受。不過此功能暫時仍未推出,唯有待推出後筆者再為大家補充使用體驗了。

    抗噪效果出色港鐵車箱如進入隔音房

    至於藍牙耳機不能缺少的 ANC 主動式抗噪功能,Sonos Ace 亦有配備,雖然官方未有表示使用後會降低多少 dB 的環境噪音,但筆者實際在港鐵及巴士車箱的使用體驗所得,開啟了抗噪功能後幾乎像進入了隔音房一樣「與世隔絕」,做到完全聽不到外間任何噪音的效果,表現十分理想,即使筆者在飛機上戴著睇戲,筆者發現同樣是有「與世隔絕」的感覺,基本上戴上耳機並開啟了降噪功能後,連引擎的隆隆聲都聽不到。同時它的抗噪效果不會令用家猶如進入超寧靜空間所帶來的耳鳴感,體驗十分舒服。此外,右耳機的按鍵亦可讓用家一鍵在抗噪模式及通透模式之間切換使用,而進入通透模式時,音樂聲會大幅降低,並令用家可以清晰聽到外間聲音,令用家在街上使用時既可欣賞音樂,亦可同時聽到四周環境的聲音確保安全,或者點餐時不用脫下耳機也可清晰聽到店員說話,效果十分理想。

    ▲Sonos Ace 支援 ANC 主動式降噪功能,筆者試過無論在行走中的港鐵或巴士車箱內,或者在飛行中的飛機艙內,佩戴 Sonos Ace 並開啟 ANC 功能後,真的有那種「與世隔絕」的感覺,隔音效果十分理想。不過它的隔音效果不會太焗促,聽感十分舒服。

    ▲另外,右邊耳機的按鍵用家可以在降噪或環境模式之間切換使用,而切換至環境模式後,即使戴著耳機也可以聽到身旁朋友說話的內容,效果同樣理想。

    電量夠「長氣」回電亦夠快

    至於電量方面,Sonos Ace 內建了 1,060mAh 電池,官方表示即使開啟了 ANC 主動式降噪或通透模式,也可以提供長達 30 小時的音樂播放時間。而筆者就測試過,以 Sonos Ace 接駁手機播放 TIDAL 平台的無損音樂,播放了足足一小時,電量也只是由 100% 跌至 98%,以此推算它的電量確實十分長氣,基本上手機沒電 Ace 也還有電剩,十分誇張。而且即使沒電,它亦支援快充功能,使用附送的音源電源線,只需要充電 3 分鐘已可為 Ace 帶來 3 小時的音樂播放時間,而完全充滿電也只需 3 小時(由 0% 至 100%),即使沒電也不用擔心了。

    ▲筆者試過接駁 Ace 後,通過 TIDAL 平台播放了一小時無損格式音樂,同時開啟了 ANC 功能,電量也只是微跌了 2%,可見它的電量確實極為「長氣」。

    總結:期待已久表現亦有驚喜

    總括而言,今次 Sonos 推出的旗下首款無線耳機產品 Ace,雖然外觀並非十分高貴(畢竟 Sonos 是走簡約設計路線這亦屬合理),支援格式亦並非最新最齊全(但支援的裝置十分廣泛),但整體的配套體驗依然十分理想,尤其是音質方面確實有驚喜,對於對音質有一定要求的用家應該也會覺得滿意。當然定價方面達到 $3,999 不算便宜,但觀乎主要對手的 Sony WH-1000XM5 及 Apple AirPods Max,定價也分別為 $3,190 及 $4,599,Sonos Ace 的定價水平已算合理,所以無論大家本身是否 Sonos 支持者,入手這款 Sonos Ace 無線耳機,表現應該不會令大家失望,當然如果要用盡它的功能,建議將家庭影院也改為採用 Sonos 產品,就更可以在睇片上享受它的無線優質音效體驗了。


    相關文章:

  • 【評測】Sonos Ace 外形 佩戴感 功能 音質初步評測 + 開賣詳情公佈
  •  

    中國山姆超市今日起可直送香港 現接受 Alipay HK、支付寶、微信支付

    中國大型倉儲式超市山姆會員商店(Sam’s CLUB)今天(6 月 7 日)在官方應用程式宣布正式開始提供直送香港服務。

     

    山姆官方表示,這項服務主要有 5 大重點,分別是「官方直郵」、「翌日送達」、「提供送貨上門或自提」、「本地支付方式」,以及「專屬粵語客服」,配送範圍涵蓋全港,即使是離島地區也能享受送貨服務。

     

    山姆會員商店表示,只要在每日下午 1 時前下單,訂單便能在次日送達。而離島部分地區則需隔日送達。這項跨境直郵服務涵蓋所有非禁止進出口的商品,惟生鮮食品如凍肉及水果不包括在內。顧客可選擇送貨上門或自提服務。

     

     

    運費方面,首公斤為 30 元人民幣(約港幣 32.4 元),其後每公斤加收 4.5 元人民幣(約港幣 4.86 元),10 公斤運費約 70 元人民幣(約港幣 75.6 元)。顧客可通過官方手機應用程式進行訂購。

     

     

    現時山姆接受 Alipay HK、支付寶、微信支付及雲閃付等。此外,山姆超市還提供專屬粵語客服。

     

     

    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接受《星島頭條》訪問時表示,政府需要加強監管跨境購物,以確保食品安全及公平競爭。邵家輝認為本港需面臨零售業租金及人力成本方面的挑戰,山姆開通直送香港服務或會對本地零售業帶來另一個挑戰。邵家輝建議政府應檢討目前服務業輸入外勞的薪金水平,商戶、發展商及業主亦應適時調整租金,以減輕零售商營運壓力。

     

    圖片來源:中國龍華政府在線

    資料來源:星島頭條明報
    相關文章:

  • 山姆 App 將開拓香港網購業務 達指定金額可免費直送香港
  •  

    Reolink P324 炮台式 PoE 網絡攝影機

    對於家居安全來說,一款功能齊全的網絡攝影機可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優質的網絡攝影機是否一定十分貴?又未必。最近 Reolink 就推出了採用炮台式設計的 P324 網絡攝影機,功能齊全亦支援 PoE 功能,更支援防水防塵功能室內外都可用,定價亦十分實惠,有心入手網絡攝影機的讀者不妨考慮一下。

    採炮台式設計支援防水防塵

    Reolink P324 是一款採用炮台式設計的網絡攝影機,它內建 500 萬 2K+ 像素的高清鏡頭,而且備有 2.8mm 鏡頭焦距、f/1.6 大光圈及 30fps  全格數的拍攝能力,可為用家提供細緻影像。另外,它亦支援 IP67 全天候防水防塵功能,可有效防護灰塵滲透、雨淋等,無論安裝在室內、室外任何地方都沒有問題。P324 亦備有 PoE 功能,安裝時只需一條 Cat 5 / 6 cable 連接支援 PoE 供電的 NVR / Network Switch 即可,安裝十分容易。即使環境 / 應用上需要使用 Power Adapter,它亦支援使用 DC Power 供電,安裝及使用十分具彈性。

    具夜視功能支援日夜監控

    P324 功能上亦十分齊全,它除了具備動態偵測可精準偵測人體動態外,更備有 AI 智能人形、車輛及寵物偵測功能,比一般 IP Cam 可更準確探測人形、辨別出車輛形狀或寵物,如貓、狗的形狀,從而避免誤觸。而偵測到異常後,P324 即可啟動移動偵測錄影、APP 即時推送通知及電郵通知功能。它亦配備 2 顆專業級紅外線 LED 夜視燈及 IR-Cut Removable,無論日間還是晚上、甚至全黑環境下,都可提供鮮艷亮度的全彩畫面或清晰銳利的黑白畫面,它更內建咪高峰及喇叭,方便用家透過監控端與現場進行雙向通話。它更內建 microSD 卡插槽,最高支援 256GB 容量,可將監控影片儲存下來,它更支援使用 Reolink NVR 連接進行 24 小時連續錄影、偵測錄影或自訂日子時間錄影,日後只要透過 Reolink APP 就可隨時重溫。這些功能,也令 Reolink P324 可以達到日夜監測效果,令防護功能更全面。

    支援 2 重流碼頻道 + 專屬 APP 功能齊全

    P324 亦可提供 2 重流碼頻道供用家選擇,支援同時供多達 12 位使用者同步觀看畫面,而且用家可自行設定不同解像度及壓縮格式作同步串流輸出,同時智能流動裝置亦可以最高 2880 x 1616 解像度作即時串流監控之用,在不同場地及設備下,也可為用家提供優質而穩定的影片。此外,它的專屬 Reolink APP 功能亦十分齊全,不但可提供像 QR Code 設定、雙向通話、警報設定等功能,更可提供 16 分割畫面、錄影 / 拍照於手機、畫面反轉及鏡射、解像度設定、電郵設定等一系列方便又具人性化的功能,令用家可隨時隨地掌控家中 / 辦公室的 Reolink IP Cam。

    Reolink P324 炮台式 PoE 網絡攝影機功能簡介

    • 2K+ 5MP (2880 x 1616) 高清解像度
    • 動態偵測 / AI 人形 / 車輛 / 寵物偵測
    • 30 米紅外夜視
    • IP67 Level Weatherproof
    • 支援雙向語音通話
    • PoE 及 DC 雙供電 (不包火牛)
    • 支援 256GB MicroSD 卡
    • Reolink App 即時監看、警報、錄影 / 拍照、重溫
    • Reolink Client 設定及監看 (Win / MacOS)

    售價:$449
    查詢:Everbest(2541 2982)

    Apple Design Awards 設計大獎 2024 獲獎 Apps 名單 +下載連結

    Apple 今日揭曉本年度 Apple Design Awards 設計獎得主,表揚 14 款頂尖 app 與遊戲。今年設計獎得主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開發團隊,他們因其出色設計、技術成就和創新而獲選。Apple Design Awards 設計獎的七大獎項類別包括趣味體驗、多元包容、創新思維、互動交流、社會影響、視覺藝術,以及全新的空間運算類別。每一類別各有一款 app 與遊戲得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 2024 年 Apple Design Awards 得主。

     

    趣味體驗

    此類別得主運用 Apple 技術,帶來令人難忘、引人入勝、舒適的升級體驗。
    App:《Bears Gratitude》
    開發者:Isuru Wanasinghe (澳洲)
    《Bears Gratitude》是一種鼓勵用户擁抱誠實自省的簡易方法。這款日記 app 推動用戶培養日常感恩的習慣。此 app 精心設計的角色有助營造一種溫暖、日常的氛圍,陪伴用户順其自然地每日積累快樂。
    遊戲:《New York Times Games》
    開發者: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美國)
    提供多款引人入勝遊戲的《New York Times Games》重新設計操作介面,同時擴展其遊戲目錄。新遊戲如《Connections》經精心校正,重玩價值推向極致。其優雅設計和操作簡易度,帶來鼓勵眾人參與其中、享受樂趣的體驗。

    多元包容

    此類別得主所開發的 app ,支持不同背景、能力及語言的人士,為各人帶來絕佳體驗。
    App《oko》
    開發者:AYES (比利時)
    《oko》以觸感反應及聲音提示向行人提供交通燈的狀態,對視障人士而言是一款立即發揮影響力的 app。它充分運用「旁白」和「動態字體」等 Apple 技術,為關鍵的人身安全情景提供強而有力的解決方案。
    遊戲《Crayola Adventures》
    開發者:Red Games Co. (美國)
    《Crayola Adventures》是一款多姿多彩的冒險遊戲,為所有玩家帶來多種創作選擇。《Crayola Adventures》的角色選擇亦栩栩如生,提供不同膚色、能力、身形、代名詞以及遊戲的完整旁白。這款出色遊戲提供裝飾製作、解謎、閱讀故事書等多種活動,不同年齡層的用户均可盡情享受。

    相關文章:

  • 【教學】繼續用外國 YouTube Premium 帳戶 路由器內置 VPN、Apple TV、Android TV 連線 VPN
  •  

  • 【教學】Apple Vision Pro 香港預訂教學 戴眼鏡也能輕鬆買 + 臉部掃描過程
  •  

  • 【評測】iPad Pro M4 版本    實測效能、剪片速度、Apple Pencil Pro 新功能
  •  

    創新思維

    此類別得主以嶄新手法運用 Apple 各項技術,帶來最出色的使用體驗,使其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
    App《Procreate Dreams》
    開發者:Procreate (澳洲)
    《Procreate Dreams》是一款令人驚嘆的設計工具,原版《Procreate》中種類繁多且為人熟悉的筆刷、手勢和支援 PencilKit 的操作,供各界創作人創作 2D 動畫。相關操作簡單易明,同時支援多點觸控互動及 Apple Pencil。這款 app 提供強勁動畫效果、音訊和影片,令用户的作品和藝術品栩栩如生。
    遊戲《Lost in Play》
    開發者:Happy Juice Games (以色列)
    《Lost in Play》滿是可愛角色與有趣迷你遊戲,以童年的想像力與精心設計的謎題,為玩家帶來一場迷人冒險。 這款點擊式遊戲的特點,在於其手繪圖像、簡單易學的互動方式,以及引人入勝的遊戲玩法,全程激發玩家孩子般的探索欲。

    互動交流

    此類別得主為其平台度身訂造直覺化的用户介面,以及簡單易用的操作。
    App《Crouton》
    開發者:Devin Davies (紐西蘭)
    《Crouton》為用户提供簡潔介面,用作儲存食譜、建立購物清單,以及在廚房展示工作步驟。《Crouton》以一系列輕鬆互動,讓用户得以專注於煮食,而非螢幕。
    遊戲《Rytmos》
    開發者:Floppy Club (丹麥)
    《Rytmos》挑戰玩家用簡單的拖曳手勢建立路徑以解開謎題;每過一關,即為不斷進化的歌曲增添新元素。 構思巧妙的入門教學,令遊戲玩法一目了然,而且手勢簡單有趣,即使遊戲越趨複雜亦無妨。

    社會影響

    此類別得主運用別具意義的方式改善生活,同時帶出重要社會議題。
    App《Gentler Streak Fitness Tracker》
    開發者:Gentler Stories (斯洛文尼亞)
    《Gentler Streak》旨在改善每人的生活習慣,不論其身份、不論其所在位置。這款 app 慮及用戶身心健康下,提供樂觀向上、鼓舞人心的提醒與啓示。 其健康數據經智能整理、順暢整合,協助用户周全地追蹤運動、休息及健康資訊。《Gentler Streak》的「每月摘要」介面中,用戶可得知其表現的歷來紀錄,強調聚焦個人進度,而非與他人比較。
    遊戲《The Wreck》
    開發者:The Pixel Hunt (法國)
    在視覺小說《The Wreck》中,玩家跟隨作家 Junon 的故事,Junon 突然被送往醫院,下了一個決定,從此不止逆轉其命運,更永遠影響其家人。 遊戲以深刻且牽動人心的故事,具說服力地反映了面對巨大壓力的情景;同時以細膩而有力的遊戲體驗,邀請玩家思考自身選擇。

    視覺藝術

    此類別得主設計出令人嘆為觀止的圖像、巧妙繪製的介面及高質素的動畫,賦予 app 別樹一幟、風格連貫的主題。
    App《Rooms》
    開發者:Things, Inc. (美國)
    《Rooms》為用戶提供空白空間,用以建立富想像力的場景、享受治癒系遊戲 (Cozy Game) 的平台,以及與其他玩家數以千計作品互動的社交空間。此 app 內的房間滿是令人愉悅的細節;而 app 的互動方式、聲音與視覺效果,於古靈精怪與引人入勝之間巧妙平衡。
    遊戲《Lies of P》
    開發者:NEOWIZ (韓國)
    《Lies of P》是一款富有想像力的冒險遊戲,重新演繹一段經典故事。玩家扮演由 Geppetto 創造的機械木偶,必須在一座摧受焚毁的城市中穿梭、在戰爭中求生,同時尋覓其創造者。 遊戲畫面呈現了滿是美麗質感、細緻燈光與驚豔視覺效果的世界,而 Mac 的 MetalFX upscaling 與體積霧效果等度身訂造的視覺效果選項,讓用戶可根據自己喜好設計遊戲風格。

    相關文章:

  • 【教學】繼續用外國 YouTube Premium 帳戶 路由器內置 VPN、Apple TV、Android TV 連線 VPN
  •  

  • 【教學】Apple Vision Pro 香港預訂教學 戴眼鏡也能輕鬆買 + 臉部掃描過程
  •  

  • 【評測】iPad Pro M4 版本    實測效能、剪片速度、Apple Pencil Pro 新功能
  •  

    空間運算

    此類別得主以其卓越工藝,帶來非凡空間體驗。
    App《djay》
    開發者:algoriddim GmbH (德國)
    《djay》是一種在空間環境中與音樂互動的全新方式。《djay》以卓越的獨創技術與頂尖的沉浸度,為用户帶來高質音效與音樂混音的無窮創意。此 app 提供高質素唱盤、奪目的互動效果面版,以及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混音環境,包括夜色沙漠及滿是跳舞機械人的太空休息室。

    遊戲《Blackbox》
    開發者:Shapes and Stories(美國)
    Apple Vision Pro 上的《Blackbox》挑戰用户思考空間畫布上的每一角落。玩家在這款遊戲中,處處遇上引人入勝的謎題與巧妙彩蛋。遊戲滿是精彩細節,隨著謎題的謎底在玩家四周慢慢揭開,滿足玩家好奇心的同時,每次解謎有如學習新魔術。

     

    相關文章:

  • 【教學】繼續用外國 YouTube Premium 帳戶 路由器內置 VPN、Apple TV、Android TV 連線 VPN
  •  

  • 【教學】Apple Vision Pro 香港預訂教學 戴眼鏡也能輕鬆買 + 臉部掃描過程
  •  

  • 【評測】iPad Pro M4 版本    實測效能、剪片速度、Apple Pencil Pro 新功能
  •  

    外媒指 Apple 將推 Passwords App 密碼管理 + 保護隱私

    Apple 一向透過 iCloud 鑰鎖圈來生成和儲存密碼,但儲存的密碼是歸於「設定」下,往往很難找到和修改。消息指 Apple 計劃推出一款名為 Passwords 的密碼管理應用程式,讓用戶登錄網站和軟件時都更方便,計劃在 6 月 10 日的 WWDC 2024 發表。

     

    Passwords

    ▲圖片來源:Boy Genius Report

     

    現時市面上已經有 1Password 和 LastPass 等密碼管理應用程式的競爭對手,而 LastPass 更會收取月費。Passwords 將會與其競爭對手一樣將密碼分成不同的類別,如帳戶、WIFI 和 Passkeys(是 Apple 的密碼替代功能,依賴 Face ID 和 Touch ID),在檢測到你正在登入網站或應用程式時自動填寫密碼。Passwords 支援導入功能,允許用戶從其他密碼管理應用程式導入密碼。Passwords 還支援 Vision Pro 和兩步驟驗證功能,類似 Google 的身分認證器。

     

    暫時未知 Passwords 會否像 1Password 和 LastPass 那樣提供儲存檔案和圖片的功能。Apple 推出 Passwords 強調私隱,相信有助配合 WWDC 2024 中的最大亮點,同樣注重高私隱的 AI 功能發布。

     

     

    資料來源:Engadget

    圖片來源:ChannelNews
    相關文章:

  • 次世代 Apple CarPlay 公佈兩年 WWDC 2024 公開介面更新
  •  

  • 【WWDC 2024】iOS 18 支援廣東話語音轉文字功能 備忘錄和通話內容都可以即時翻譯
  •  

  • 【WWDC 2024】iOS 18 beta 1 實試 九大新介面 + 功能快速試用
  •  

    香港理工大學研發太空儀器 助嫦娥六號月球取樣

    香港理工大學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成功隨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完成全自動的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是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採集表土樣本。嫦娥六號已經載著月壤樣本由月球背面起飛,預計本月 25 日將樣品帶回地球。

     

    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解釋,由於「地、月自轉」速度影響,人類無法直接觀測月背及直接通訊,因此是次任務無論登陸抑或探測均比在月球正面取樣面對更大挑戰。理大科研團隊基於過往航天項目經驗,對「嫦娥六號」的裝置進行多項改進,確保取樣任務能迅速完成。

     

    理工大學表示,這次所使用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配備了封裝系統,能全自動多點採樣,與其他國家透過鑽取及人手挖掘方式不同。採樣過程首先由安裝在採樣器旁的高溫近攝相機進行導航,然後將樣本倒進初級封裝系統的樣本罐內,最後由封裝系統保存月球樣本。採樣器在近攝相機導航下,將樣本罐準確放入上升器內,準備帶回地球。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趙汝恒指出,理大擁有超過 30 年航天科研經驗,是香港唯一多次參與中國航天任務的大學。他感謝國家的信任與支持,期望能夠為國家航天事業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圖片、資料來源:RTHK


    相關文章:
  • 白宮指示 NASA 制定「月球時間」  確保太空中時間保持一致性
  •  

    HTC 宣布 6 月 12 日發布新手機 外媒推測是推出 U24 PRO

    HTC 在 Facebook 上傳了一張相片,宣布將會於 6 月 12 日發布新手機。相片中未有透露是什麼型號的手機,僅有該手機的側面和發布日期,但不少外媒都預測是最新的 U24 Pro。

     

    HTC U24 Pro

    ▲圖片來源:HTC Taiwan

     

    早在 4 月時就有人在 Google Play 管理中心發現到了 U24 Pro 這個尚未推出的新裝置,不難令人將這個發現和即將公布的新手機聯想在一起。HTC 在台灣的 Facebook 專頁於 5 月 12 日 曾經舉辦過一個「猜新機,送新機」的活動,並張貼了一張手機的黑色剪影相片,中間有「AL24U」的字樣。雖然 HTC 並未確認過任何的消息,但不難猜想 U24 Pro 就是即將推出的新手機。

     

    消息指 HTC U24 Pro 配備 1080×2436 解像度螢幕,將第一天就能使用 Android 14,搭載 Snapdragon 7 Gen 3 和 12GB RAM 而且支援 Bluetooth 5.3。至於上一代 U23 的 IP67 防塵防水、Qi 無線充電等應該也會繼續採用。

     

     

    資料來源:GSMArena.com

    圖片來源:HTC
    相關文章:

  • HTC 發佈新手機 U24 Pro 支援 VIVE XR Elite VR 裝置+ AI 拍照功能
  •  

  • HTC A101 Plus Edition 全新 Android 平板俄羅斯率先上市
  •  

    Apple 擁抱 AI 源於高層試用 GitHub Copilot 本來一直避免強調 AI 功能

    Apple 近年一直有意避免強調「AI」一詞,甚至在 ChatGPT 推出後的 AI 熱潮下,產品發佈會等活動上都對 AI 絕口不提,直到最近才改口。有消息指這個變化原來是因為高層試用 GitHub Copilot 後深受衝擊所致。
    (繼續閱讀…)
    相關文章:

  • 傳 Apple 為保險兩邊下注 iOS 18 或同時採用 OpenAI、Google 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