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I Dock 2 到港 自動化機庫更細更輕 + 即時感應天氣變化

OTG 昨日(21 日)舉行了產品及應用方案巡禮,小編有幸獲邀出席,現場有很多智慧城市機械人及不同智慧機械城市應用方案,實是目不暇接。小編挑選了數個矚目的新產品和大家分享。

 

DJI Dock 2  

相較前代,DJI Dock 2 的體積和重量分別下降約 75% 和 68%,不連飛行器的話,淨重量僅約 34 公斤,只需兩人即可隨時搬運移動,大幅提升安裝靈活性,降低安裝成本。

DJI Dock 2 配備專用 Matrice 3D/3TD 無人機,不僅輕量化、易部署,且具備更強大的作業能力和雲端智能功能,大幅降低無人值守作業門檻,以提升工作效率。

▲Matrice 3TD 無人機

機場整合雨量計、風速計、溫度計等感測器,可即時感應天氣變化,結合線上天氣預報,可透過 FlightHub 2 及時警告或中止原定飛行任務,有效降低飛行風險。

▲感測器


DJI Dock 2 加入新一代影像辨識技術,飛行器能更精準地辨識停機坪上方的降落標誌,不僅如此,停機坪採用全新滑動式斜坡歸中設計,進一步提升降落成功率。

▲停機坪降落標誌

▲全新滑動式斜坡歸中設計

▲提升降落成功率

 

DJI Dock 2 規格

整機重量
34 kg(不連飛行器)
重量可能因原材料批次不同而有所差異,請以實際產品為準。
外形尺寸
艙蓋開啟(長 × 寬 × 高): 1228 mm × 583 mm × 412 mm
艙蓋閉合(長 × 寬 × 高): 570 mm ×  583 mm × 465 mm

以上數據均不連風速計高度(145 mm),脚架高度計算在內(55 mm)。

輸入電壓 100-240 V (AC), 50/60 Hz
輸入功率 最大 1000 W
運行環境溫度
25°C 至 45°C
環境溫度低於 -20℃ 時,‌機場處於待機狀態,飛行器無法執行飛行任務。
防護等級 IP55
可收納無人機數量 1 台
最大允許降落風速 8 m/s
最大運行海拔高度 4000 m
RTK 基地台衛星接收頻率
同時接收:
GPS: L1 C/A、L2
BeiDou2: B1l、B2l、B3l
BeiDou3: B1l、B3l
GLONASS: L1、L2
Galileo: E1、E5B
RTK 基地台定位精準度
水平: 1 cm + 1 ppm (RMS)
垂直: 2 cm + 1 ppm (RMS)
充電
輸出電壓 28 V DC
充電時間 32 分鐘
(在 25℃ 環境中,將飛行器(關機狀態下)的電量從 20% 充至 90% 時測得此數據。)
影像傳輸
影像傳輸方案 O3 影像傳輸行業版
運行頻率 2.4000-2.4835 GHz
5.725-5.850 GHz
天線 內建四天線,二發射四接收,支援智慧切換
發射功率(EIRP)
2.4 GHz: < 33 dBm(FCC);< 20 dBm(CE/SRRC/MIC)
5.8 GHz: < 33 dBm(FCC);< 14 dBm(CE);< 23 dBm(SRRC)
空調
運作電壓 28 V DC
空調類型 TEC 空調
備用電池
電池容量 12 Ah
輸出電壓 12 V
電池類型 鉛酸蓄電池
續航時間

大於 5 小時

(在 25℃ 環境中且蓄電池滿電狀態下測得。斷電後,機場不支援飛行器充電、空調、艙蓋加熱、風速計加熱等功能,請及時排查故障。)

網路接入
乙太網路接入 10/100/1000Mbps 自適應乙太網路連接埠
感測器 風速感測器、雨量感測器、環境溫度感測器、浸水感測器、艙內溫度感測器、艙內濕度感測器
艙蓋監控相機
解析度 1920 × 1080
視角範圍(FOV) 151°
補光燈 白光補光
艙內監控相機
解析度 1920 × 1080
視角範圍(FOV) 151°
補光燈 白光補光
防雷
交流電連接埠 20 kA 防護(額定值),符合 EN 61643-11 的 Type 2 和 IEC 61643-1 的 Class Ⅱ 保護等級
乙太網路連接埠 10 kA 防護(總通流值),符合 EN/IEC 61643-21 的 Category C 保護等級
軟件支援
應用程式 DJI Pilot 2(搭配 DJI RC Pro 行業版進行 DJI Dock 2 的部署和偵錯)
雲平台 DJI FlightHub 2 雲平台(預設支援)
第三方雲平台(透過 DJI 上雲 API 開發接入)
擴充能力
開放協議 DJI 上雲 API
邊緣計算 支援外接交換機進行數據通訊

 


相關文章:
  • DJI 無人機幫珠穆朗瑪峰清垃圾 運送物資節省人力更安全高效
  •  

    極客橋 G6LVS 繫留便攜照明無人機

    極客橋推出的 G6LVS 繫留便攜照明無人機可以提供應急照明和高清影片監控,以及實時遠程傳輸、廣播等功能,無須專業飛手也可輕鬆操作。

    ▲搭載照明功率達 600W 的 3 組別 LED 燈

    ▲支持單手遙控

    ▲屏顯操縱桿及觸摸式遙控操作

    ▲散熱位

    ▲散熱位

    規格

    飛行高度 50 m
    緊急降落模式 自動
    LED 照明功率 600W(3 組LED 燈)
    光通量 70000lm
    燈組旋轉角度 -90°~+90°(可調)
    飛行高度 50m
    單機照明面積 約 8000m²
    攝錄 配備高清攝像頭(連雲台),支援 1080P影片實時傳輸和儲存(內置 256GB 記憶卡)
    防護等級 IP54、抗6 級風10 級雨
    工作環境溫度 -20℃~+60℃
    定位 GPS/BDS/GLONASS
    高海拔作業 最高 4500m
    廣播聲 距離控制箱 100m 處仍能聽見
    連續飛行照明時長(保證電力情況下) ≥100 小時

     

    Unitree B2

    早前我們已經介紹過 Unitree B2(相關報道),Unitree B2 仿生機械人奔跑速度最高速度 6m/s。B2 擁有超強越障能力,輕鬆跨越亂木堆、40cm 高台等各種障礙物。今次 Unitree B2 就替換了全新四輪設計,方便不同需要的用家。

    尺寸(站立) 約 1098 mm × 450 mm × 645 mm
    尺寸(摺疊) 約 880 mm × 460 mm × 330 mm
    重量
    約 60kg (含電池)
    電池 容量45Ah(2250Wh),電壓58V
    續航
    綜合營運續航4-6小時

     

    空載持續行走> 5h,且續航里程> 20km;

    20kg 負載持續行走> 4h,且續航里程> 15km

    替換輪足
    選配
    負載(站立) 最大 120 kg
    負載(持續行走) > 40 kg
    樓梯行走能力 最大台階高度 20 ~ 25 cm
    攀爬能力
    正向爬上和爬下高度 40cm 台階
    工作溫度
    -20℃ ~ 55℃
    斜坡行走能力 > 6m/s
    (在特殊配置下實現,實際為了安全會有所限速)
    防護等級 IP67級
    控制和感知算力 intel Core i5×1,intel Core i7×3,Nvdia Jetson Orin NX×1 (不同配置差異)
    感知感測器配置 3D 雷射雷達×1

     

    深度相機×2

    光學相機×2( 不同配置有所差異)

    外置介面 1000M-Base-乙太網路×4

     

    USB3.0×4

    12V×4 5V×1 24V×4 BAT×1

     


    相關文章:
  • DJI 無人機幫珠穆朗瑪峰清垃圾 運送物資節省人力更安全高效
  •  

    Unitree GO2 (EPD Version)

    同場展出了環保局正在使用的 Unitree GO2配備空氣感應器,可感應周邊環境空氣質素。

     

     

    ▲空氣感應器

     

    風箏線無人機管理系統

    風箏線無人機管理系統由中國大翼航空開發,能夠實時監控飛行數據,支援多螢幕畫面同時可以將地圖上拍攝影區域的影片直接變形貼合顯示,多部無人機同時使用可拼接成區域實時動態地圖。除此之外,風箏線可以預先導入航線,生成後即可一鍵飛行。

     


    相關文章:
  • DJI 無人機幫珠穆朗瑪峰清垃圾 運送物資節省人力更安全高效
  •  

    港產太空人首名航天載荷專家 消息:警隊總督察黎家盈獲選

    國家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程序接近尾聲,消息指,香港首名女航天載荷專家由警隊總督察擁有博士學位的黎家盈獲選,專長資訊科技及電腦範圍。

     

    ▲李家超在禮賓府與即將前赴北京參與國家載人航天工程載荷專家選拔複選的香港候選人會面

     

    2022 年 9 月,國家啟動了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計劃選拔 12 至 14 名預備航天員,首次涵蓋港澳地區的載荷專家選拔。這次選拔包括初選、復選和定選三個階段,約有 120 名香港人報名參加。最終,黎家盈脫穎而出,成為香港首名載荷專家。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預計很快會有好消息公布,並有信心香港至少有一人入選。

     

    黎家盈是一名警隊總督察,專長於資訊科技及電腦領域。據悉,她自去年起在北京接受相關訓練,具備航天員資格。載荷專家主要負責在太空進行各項科學實驗和探測工作,是非職業航天員,通常由在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工作的科研人員擔任。香港載荷專家選拔過程中,參與者的身份及背景保密程度相當高。去年 6 月,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禮賓府會見即將往北京參加載荷專家選拔復選的香港候選人時,發布的圖片中只見候選人背影,其中不乏女性身影。

     

    資料及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評測】Sony Xperia 1 VI 外形 手感 屏幕 相機 功能 效能開箱評測

    早前 Sony 就正式發佈了新一代的旗艦手機 Xperia 1 VI,外形大變、介面大改、同時保留部分自家最強功能,究竟這部新一代的 1 仔旗艦表現如何?用慣上幾代 1 仔的用家又會否難以適應?就讓 Edward 為 unwire.hk 讀者們來個詳細的開箱評測吧。

    Sony Xperia 1 VI 開箱直擊

    一如以往,在為大家分享 Sony 最新旗艦手機 Xperia 1 VI 的各方面使用體驗前,先為大家帶來它的開箱直擊吧。

    ▲這就是 Sony Xperia 1 VI 的包裝盒,可見它與上代一樣採用簡約包裝設計,而且同樣也是採用環保物料。

    ▲一打開盒就見到 Xperia 1 VI 的真身了。

    ▲手機下方同樣未有配置任何 USB 線或充電器,只有一張極簡約的說明書。

    ▲好,事不宜遲,開機實試!

    機身變闊單手操控上代較佳

    Sony Xperia 1 系旗艦手機去到今代第六代,終於迎來此系列在外觀上的第一次大改革:雖然熒幕依然維持在 6.5 吋,但長闊比就由以往獨特的 21:9,替換至今代走向主流的 19.5:9。這種設計,無疑是令手機熒幕在顯示不同程式時有更佳的視覺體驗,亦可盡可能用盡整個熒幕,不過就令今代手機機身加闊。雖然與上代放在一起比較,似乎並非闊了很多,但實際使用時,比上代闊了 3mm 的機身(上代為 71mm,今代為 74mm),已足夠令單手操控時的手感變差一點。當然,這只是「一點」,對於好像筆者這種手掌較大的用家似乎影響不大,但對於手掌較細、手指較短的用家,單手操控的體驗確實是沒有上代好。所以這次改變,雖然筆者覺得是意料中事(畢竟 21:9 長闊比熒幕玩了五代都未能走向主流,也確實令 Sony 只能為了使用體驗無奈走回主流的長闊比),但 1 仔沒有了 21:9 熒幕,在競爭激烈的旗艦手機市場缺少了較大的獨特性,只能說是有點可惜。

    ▲Xperia 1 VI 正式實試!大家可以見到它在外表上似乎與上幾代分別不大,但其實因為它改為採用 19.5:9 長闊比熒幕,所以機身會闊一點點及短一點點。

    ▲筆者就拿來上代 Xperia 1 V(左,綠)與 Xperia 1 VI(右,白)比較一下,大家就可以見到 Xperia 1 VI 機身明顯是比上代短一點及闊一點。

    ▲筆者將 Xperia 1 V(第一、三、五張)與 Xperia 1 VI(第二、四、六張)比較手感及單手操控感覺,會感到新機確實因為較闊,單手操控感受沒有上代般好。但又因為機身較短,所以亦較易按到熒幕頂部位置,所以這個設計改變可說是「有辣有唔辣」。

    ▲另外,其實 Xperia 1 V(第一張)與 Xperia 1 VI(第二張)同樣機邊也是因為採用較 sharp cut 的金屬邊位而有點界手,不過 1 V 因為機身較窄所以不太感受得到,而 1 VI 因為機身較闊,如果手掌較細、手指較短的用家,要較緊握機身才可以單手操控,那種界手感就比較明顯了。

    ▲不過 Xperia 1 V(第一張)與 Xperia 1 VI(第二張)單手握機時打字都仍然算輕鬆。

    相關文章:

  • 【評測】Sony ZV-E10 II 拍片機影相一樣得  毋須調色直出別具風格相片
  •  

  • 傳 PSP 第二代 GPU 性能等同 PS4 可遊玩 PS5 及部份 PS4 遊戲
  •  

  • 調查指 90% 玩家認為 PS5 Pro 售價過高 外媒:只有 15% 人想買
  •  

    機身設計簡約漂亮手感仍不俗

    至於機身設計方面,除了上文提及轉了長闊比外,基本上仍然維持上代風格:加入紋理具觸感的玻璃背板、四方簡約的機身設計等,令機身依然具備簡約美,而且亦不跣手,手感算是不錯。至於配色方面,今代設有黑色、銀白色及綠色機身,綠色與上代差不多,依然十分漂亮,而銀白色就採用較像杏色的設計,而且今代與上代外觀設計最大不同,就是鏡頭的金屬片不再採用單一黑色設計,而是改為與機身顏色匹配,像筆者手上的銀白色機身,就採用銀色的相機金屬片,令機身設計風格更統一,更加漂亮。

    ▲機身設計方面,Xperia 1 VI 依然沿用上代的簡約風格,機背的玻璃加入了觸感紋理,手感十分不錯,而且不跣手。

    ▲不過今代與上代在外觀設計上最大不同,就是鏡頭金屬片終於改為與機身相同顏色,看起來設計更統一之餘亦更美觀。

    ▲機邊依然加入了直線紋理。

    ▲機身右側依然配備了內建指紋辨識器的開關鍵以及音量鍵。

    ▲機底依然設有 USB-C 插槽及 SIM 卡槽。

    ▲介面方面,大致風格也與過往的 Xperia 手機差不多。

    ▲主介面仍設有列表視圖,從熒幕右側拉出就可快速開關或使用指定功能。

    熒幕 4K 不再 + 更光 + 仍有黑邊

    至於熒幕方面,前文都有提及,今代 Xperia 1 VI 的熒幕依然維持在 6.5 吋大細,不過其他配置就有大變:不但長闊比由 21:9 變為 19.5:9,1 仔一直引以為傲的「手機唯一」4K 熒幕,今代也降級至只有 FHD+ 的 2340 x 1080,可見又一個 1 仔「核心 DNA」被取走。當然,與 21:9 長闊比一樣,Sony 同樣是努力了數年也未能令 4K 熒幕提升至主流趨勢,而且眾所周知手機如此細的熒幕上,FHD 與 4K 的分別其實也很難肉眼看得到,所以既然優勢不明顯,被取代也是遲早的事,筆者亦覺得可以理解,不過「標誌」功能被移除,心裡總是有點不太好受……

    ▲Xperia 1 VI 依然內建了 6.5 吋 OLED 熒幕,而且仍然採用幼邊框設計。

    ▲不過今代不再內建 4K 熒幕,解像度只支援至 FHD+ 2340 x 1080,比較可惜。不過更新率依然支援 1 – 120Hz。

    ▲所以熒幕仍然十分流暢,快速翻頁仍可看到細字。

    雖然如此,但 Xperia 1 VI 的 OLED 熒幕顯示質素依然十分理想,無論是瀏覽文字還是影片效果都十分好,可視角度亦高,而且它亦支援最高 120Hz 更新率,所以顯示內容亦十分流暢。此外,今代 Xperia 1 VI 的熒幕加入了 Sunlight Vision 功能,比上代更光亮,官方表示它比過往型號亮度提升了 1.5 倍,令用家在強光環境下都可以清晰看到熒幕上顯示的內容,並會透過 AI 作智能影像處理,實時分析畫格及環境亮度以免過度曝光。而筆者亦試過在日光直射熒幕下欣賞影片,確實見到效果十分理想,這一點是值得一讚的。當然,值得一提的是,改為 19.5:9 長闊比的 Xperia 1 VI,在欣賞影片時,確實相比過往採用 21:9 長闊比熒幕的 1 仔,左右的黑邊更幼,但其實只是幼了一點點,尤其是欣賞主流 16:9 影片時,黑邊就會更明顯,所以某程度上,更改長闊比令黑邊更幼的情況是沒有太大改善的。

    ▲雖然熒幕長闊比不同了,但 Xperia 1 VI 依然設有原創模式,另外亦支援實時 HDR 功能,會因應觀賞環境而改善畫質。另外,如果使用標準模式,更可使用影片影像增強功能,令影片更清晰、銳利及色水更自然。

    ▲至於畫質方面,瀏覽文字依然清晰銳利,欣賞影片色水亦確實仍是自然向,表現理想。

    ▲可視角度亦依然很高。

    ▲可能有讀者會問:21:9 長闊比改為 19.5:9,加上 4K 降格為 FHD+,究竟 Xperia 1 VI 的瀏覽範圍及顯示質素與上代相比有沒有差了很多?筆者就拿來 Xperia 1 V(左)與 1 VI(右)比較,大家可以見到畢竟手機熒幕只有 6.5 吋,相比電視細得多,所以即使降至 FHD+ 解像度,其實顯示影像依然十分清晰。不過長闊比更改了,從上圖就可以見到 Xperia 1 VI 確實會睇少了一兩行。

    ▲另外,瀏覽 16:9 影片時,採用 19.5:9 長闊比的 Xperia 1 VI(下),左右黑邊相比 Xperia 1 V(上)確實較幼,不過也只是幼一點,黑邊的粗度仍然是十分明顯。

    ▲至於瀏覽 21:9 長闊比影片時,Xperia 1 VI 的黑邊又會否很礙眼呢?從上圖大家就可以見到,無疑 Xperia 1 VI(下)左右確實是出現黑邊,不過也是算幼,而且大致上與機頂、底的黑色部分混為一體,所以即使有黑邊也不會太覺眼。

    相機介面大改適應需時

    相機方面,一向也是 1 仔其中一個重點功能,去到今代 Xperia 1 VI 亦不例外。今代 Sony 依然採用 3 主鏡設計,與上代一樣,仍然配備了 4,800 萬有效像素 24mm 焦段主攝鏡及 1,200 萬像素超廣角鏡,而潛望式遠攝鏡方面,今代焦段就增遠至 170mm,令光學變焦焦段達到 85mm 至 170mm,比上代 85mm 至 125mm 長得多,亦更方便用家拍攝遠物。此外,三個主鏡頭依然配備了蔡司 T* 鍍膜。至於前鏡方面,就依然支援最高 1,200 萬像素。

    ▲Sony Xperia 1 VI 依然維持 3 主鏡設計,除了上代已配備的 4,800 萬有效像素 24mm 焦段主攝鏡及 1,200 萬像素超廣角鏡外,今代的潛望式遠攝鏡,焦段由上代 85mm – 125mm 增至今代 85mm 至 170mm,更方便用家拍攝遠物。另外,三個鏡頭依然配備了蔡司 T* 鍍膜。

    ▲大家可以見到,在相機介面中,遠攝鏡焦段改為 3.5x 至 7.1x,亦即是 85mm 至 170mm,比上代最多只去到 125mm,光學變焦可以 zoom 得更遠。

    ▲不過新機仍可以在 3.5x 至 7.1x 之間進行縮放,只需要點按兩下 3.5x / 85mm 或 7.1x / 170mm,再在兩者中間拉動就可以了。

    ▲而遠攝鏡最遠可縮放至 21.3x / 510mm,不過去到這個位已屬於數碼變焦了。

    ▲前鏡方面就採用開孔式設計,與上代一樣設於熒幕頂部中間較近左方的位置,像素為 1,200 萬。

    不過這些也不是今代 1 仔的重要改變,最大改變其實是介面:上代 1 仔 Sony 將拍照功能交給 Photo Pro、拍片功能交給 Video Pro、而拍攝專業影片就交給 Cinema Pro。今代 1 仔,就將三者合為一,合稱為統一的「相機」APP,而三者的功能,就分別交給相機 APP 內的各種模式進行。老實說,這種改法可說是迎合大眾,尤其是以往未用過 Sony 1 仔用家的使用習慣,畢竟這種設計與其他旗艦手機的相機介面分別不大,亦可見 Sony 沿用了數代的「類 Alpha」相機式介面,去到今代某程度上已經「壽終正寢」。所以,如果以往未用過 1 仔的用家,這種介面確實較為容易上手;但對於 1 仔以往的「忠誠」用家,這種大變的使用介面令相機使用上需要較長時間適應,確實是「有辣有唔辣」。而且,不再沿用「類 Alpha」相機式介面亦令手機進一步「去 Sony 化」,同樣是有點可惜。

    ▲今代相機最主要是介面大改:上代 Xperia 1 V 仍像上面 3 張擷圖般:拍照交給 Photo Pro 負責、拍片交給 Video Pro 負責、而拍攝專業影片就交給 Cinema Pro 負責。

    ▲去到今代 Xperia 1 VI,大家可以見到右下角只剩下相機 APP 一個入口。

    ▲而上代 Photo Pro、Video Pro 及 Cinema Pro 的功能,就全部交給相機 APP 中不同功能負責。這種設計好處是不用頻繁轉換使用的程式,一個 APP 可以滿足影相、拍片等需要,但缺點是用慣以往介面的需要時間適應,而且有些功能不像以往獨立 APP 內般放在當眼處,而是要進入每個目錄中慢慢搜尋,要上手需時。

    ▲另外,上代 Xperia 1 V 的相機介面,如果轉用 PSM 模式而非 Basic,仍採用 Sony 的「類 Alpha」介面,對於本身有使用 Sony Alpha 相機的用家確實份外親切亦易上手。

    ▲去到今代 Xperia 1 VI,除了程式「3 合 1」外,介面亦改得更像坊間其他品牌的旗艦手機,那種「去 Sony 化」設計十分明顯。

    ▲現在只有進入相機目錄,才會找到一絲 Sony 相機風格的痕跡。

    夜攝表現只屬一般

    至於成像質素方面,今代 Xperia 1 VI 又有沒有進步呢?尤其是遠攝鏡加長了焦段,對拍攝遠物又有沒有實質幫助?筆者就在不同亮度、不同場合試盡 Xperia 1 VI 3 個主鏡頭的表現,筆者覺得在日間或夠光的環境下,Xperia 1 VI 的表現基本上與上代差不多,也是令人滿意的,尤其是影像清晰的同時,呈現的顏色亦算自然,整體效果十分不錯。而且今代加入了全身追蹤功能,本身相機主攝鏡已設有 399 個自動對焦點,再透過新增的身體姿勢估算技術,即使人臉被物件遮檔辨識不到人臉或眼球,但仍可透過此技術識別身體及頭部位置,甚至進行全身追蹤,待見回人臉時才會回復眼球或人臉對焦。這種設計,令追焦拍攝更加準確。此外,遠攝鏡拍攝出來的效果亦與上代一樣出色,甚至去到最遠 510mm 焦段,拍出來的效果亦十分理想,確實有驚喜。不過去到較低光的環境甚至夜間進行夜攝,成像就只屬一般,甚至有些情況下筆者覺得比起上代更遜色少許。整體來說,Xperia 1 VI 雖然搭配了更長焦段的遠攝鏡,不過整體成像質素未見有十分明顯的提升,可說只達到中上水平。

    Xperia 1 V(第一張)vs Xperia 1 VI(第二張)同焦段比對

    1. 日間室外一

    ▲16mm 超廣角

    ▲24mm 主攝鏡

    ▲48mm 主攝鏡 2x

    ▲85mm 長焦鏡 3.5x

    ▲125mm 長焦鏡 5.2x

    ▲170mm 長焦鏡 7.1x

    ▲240mm 長焦鏡 10x

    ▲375mm 長焦鏡 15.6x

    ▲Xperia 1 VI 510mm 長焦鏡 21.3x

    2. 日間室外二

    ▲16mm 超廣角

    ▲24mm 主攝鏡

    ▲48mm 主攝鏡 2x

    ▲85mm 長焦鏡 3.5x

    ▲125mm 長焦鏡 5.2x

    ▲170mm 長焦鏡 7.1x

    ▲240mm 長焦鏡 10x

    ▲375mm 長焦鏡 15.6x

    ▲Xperia 1 VI 510mm 長焦鏡 21.3x

    小結:長焦鏡日攝有驚喜

    從上面筆者以上代 Xperia 1 V 與新機 Xperia 1 VI 的對比相片可見,兩代 1 仔在日攝夠光情況下表現是差不多的,不過如果去到長焦鏡,新機確實有所提升,即使去到 375mm 甚至 Xperia 1 V 去不到的 510mm 數碼變焦,拍攝效果依然算十分清晰,而且新機長焦鏡可以吸取更多光線到鏡頭內,令成像相比更光亮,確實有驚喜。至於色水方面,新機依然維持與上代差不多的自然風格,效果理想。

    3. 光差大室內一

    ▲16mm 超廣角

    ▲24mm 主攝鏡

    ▲85mm 長焦鏡 3.5x

    4. 光差大室內二

    ▲16mm 超廣角

    ▲24mm 主攝鏡

    ▲85mm 長焦鏡 3.5x

    小結:Xperia 1 VI 表現不及上代

    至於去到低光或光差環境較大的室內拍攝,新機就看到與上代的分別了。同樣有點令筆者驚訝的是,新機雖然擁有更高的進光量,但測光方面似乎有待改善,在光差大的環境下拍出來的相片,有時會出現過度曝光情況。而且新機雖然暗位可以拍出更多細節,但雜訊抑制表現亦較上代差,暗位放大後仍可見較明顯的噪點。所以在低光拍攝方面,Xperia 1 VI 反而有點不及上代 Xperia 1 V。

    5. 其他對比照

    ▲Xperia 1 V(第一張)vs Xperia 1 VI(第二張)。

    ▲Xperia 1 V(第一張)vs Xperia 1 VI(第二張)。

    6. 散景拍攝

    ▲另外散景(即淺景深)拍攝方面,上代只有一個散景按鍵,不但只能使用主攝(24mm / 1x)或長焦鏡(85mm / 3.5x 或 125mm / 5.2x)拍攝,而且介面亦相對較難使用。

    ▲去到今代 Xperia 1 VI,Sony 就將散景拍攝模式獨立出來,設有背景模糊模式,而且可選焦段亦多了 48mm 主攝鏡 2x,令拍攝上更具彈性。

    ▲24mm 主攝鏡

    ▲Xperia 1 VI 48mm 主攝鏡

    ▲85mm 長焦鏡 3.5x

    ▲Xperia 1 VI 170mm 長焦鏡 7.1x

    小結:淺景深效果更似相機

    從上面的試相大家可以見到,無論是使用主攝鏡還是長焦鏡,新機 Xperia 1 VI 在拍攝淺景深相片時,效果也比上代好得多,不但前景更清晰及更光亮,背景虛化效果亦十分自然,更有使用相機配合大光圈鏡頭拍攝的效果,整體表現也比上代更理想,值得一讚。

    相關文章:

  • 【評測】Sony ZV-E10 II 拍片機影相一樣得  毋須調色直出別具風格相片
  •  

  • 傳 PSP 第二代 GPU 性能等同 PS4 可遊玩 PS5 及部份 PS4 遊戲
  •  

  • 調查指 90% 玩家認為 PS5 Pro 售價過高 外媒:只有 15% 人想買
  •  

    遠攝鏡影微距有辣有唔辣

    另外,今代 Xperia 1 VI 的遠攝鏡除了可以用來拍攝遠物外,另一個新增功能就是加入了長焦超近拍攝功能,簡單來說就是容許用家使用遠攝鏡作微距拍攝。在開啟此功能後,用家可以使用介乎 120mm 至 360mm 焦段進行微距拍攝,相比使用主攝鏡 1x 並將手機拉近被攝物件進行拍攝,以遠攝鏡拍攝微距相片可以影得更近,同時亦可避免手影破壞相片氛圍,概念確實是十分好,而且筆者試過拍出來的效果亦十分理想,清晰度高之餘亦頗有 mood,十分不俗。不過此功能同樣是「有辣有唔辣」,辣在它只是支援手動對焦,雖然用家可以開啟峰值進行輔助對焦(拉至被攝物像呈現黃邊代表對焦準確),但要慢慢拉前拉後手動對準焦點,肯定沒有自動對焦那麼方便,對於視力不良的用家,更加有可能出現難以準確對焦的情況。當然,對於需要自動對焦拍攝微距的用家,仍然可以選回以主攝鏡進行微距拍攝,但一來影不到那麼近,二來有可能會有前文提及的手影問題。所以這項新功能,真的有點「雞肋」。

    ▲上一代的 Xperia 1 V,基本上是沒有預設的微距模式。而去到今代 Xperia 1 VI,大家可以見到使用主攝鏡拍攝時,當移近被攝物件去到一定距離,上方就會出現一個花花圖示,就代表可以進行微距拍攝了。

    ▲以上兩張相片,左方是使用 Xperia 1 V 的 3.5x 長焦鏡拍攝,右方就使用了主攝鏡 1x 的微距模式拍攝,大家可以見到出來的效果兩者也差不多,同樣是不能去到很接近物件拍攝,當然兩者效果都算不錯,但不算震撼。

    ▲如果想拍到真正超近距離的微距相片,Xperia 1 VI 就加入了全新的「長焦超近拍攝」模式,利用長焦鏡進行微距拍攝。

    ▲當開啟後,就可以使用長焦鏡作超近距離拍攝,不過要留意的是此模式是不設自動對焦的,需要手動透過調校棒向左右拉進行對焦,如果擔心睇得不夠清楚,可以點選「峰值開啟」,此時當拉到準確對焦位,被攝物件邊位就會出現極幼的黃邊,這就代表對焦準確了。

    ▲相比使用主攝鏡拍攝微距相片,或者上代 Xperia 1 V 以長焦鏡模擬拍攝微距相片,今代的「長焦超近拍攝」模式拍出來的微距相片效果確實震撼得多,而且相片亦夠清晰,顏色亦自然向,表現不錯。不過還是那一句:沒有自動對焦始終較難使用,所以此功能確實有點「雞肋」感。

    終於可以用盡像素拍高解像相片

    另外,不少具備高像素主攝鏡的手機,其實都設有高像素模式,容許用家用盡高像素拍攝相片,但上代的主攝鏡雖然提升了像素,但卻未設這項功能,確實有點浪費。今代 Sony 似乎終於聽從民意,在相機中加入 48MP 高像素模式,令用家終於可以用盡主攝鏡的 4,800 萬有效像素拍攝相片,這可說是一大德政。不過與其他手機一樣,出來的效果其實要放大才會見到分別,一般情況下與一般模式拍攝出來的效果是差不多的。不過有此功能,總歸比沒有要好吧?

    ▲上代 Xperia 1 V 雖然已將主攝鏡的有效像素提升至 4,800 萬,但卻未有如其他旗艦手機般設有高像素模式,方便用家用盡像素拍攝高解像度相片。去到今代,這個 48MP 高像素度模式終於有提供了。

    小結:放大成像確更清晰

    從上面以一般模式及 48MP 模式拍攝的相片比對可見,以 48MP 模式拍攝的相片,當放大相片後成像確實見到比一般模式清晰得多,不過也只是放大後才會發現,不放大情況下兩者其實看起來效果差不多。不過,有這個可以用盡有效像素拍攝的功能,總比沒有要好吧?

    其餘 Sony 應有功能都有

    至於其餘功能方面,新一代的 Xperia 1 VI 未見有太大驚喜,不過以往都有的功能,在新機上都仍然設有,例如:IP68 防水防塵、獨立快門鍵、支援 Hi-Res Audio、Hi-Res Audio Wireless 及 LDAC 標準、支援 DSEE Ultimate 人工智能提升音質技術、內建 3.5mm 耳機插孔等,在 Xperia 1 VI 上依然具備,令大家在使用新機時,仍能享受有線或無線的高質影音享受。

    ▲至於其他 Sony 1 仔應該有的功能及設計,Xperia 1 VI 總算都有提供,大家可以見到實體快門鍵依然存在。

    ▲3.5mm 耳機插孔同樣仍有提供。

    ▲而上代加入的 Music Pro 及上圖這個用來簡單剪片的影片製作器,今代依然有預載,可以正常使用。

    旗艦級效能電量夠長氣

    最後硬件配置方面,Sony Xperia 1 VI 內建了最新的 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3 處理器、Adreno 750 圖像處理晶片、12GB RAM 及 256GB / 512GB 內存,整體配置與其他品牌的旗艦手機相比不算十分突出,但也達旗艦級水平,配合首度在 Xperia 1 系列採用的均熱板散熱器及石墨片的散熱系統,整體表現都十分不錯,無論是上網、睇戲煲劇、聽歌甚至打機都有十分不錯的表現,同時機身亦不會積聚太多熱力影響使用體驗或系統穩定性。另外,它亦支援香港的 5G 網絡,基本上作生活上主力機使用亦沒有大問題。比較失望的是它只支援至 Wi-Fi 6E 制式,雖然對大部分用家而言都算夠用,但今時今日未能支援最新的 Wi-Fi 7 制式,始終是有點落後。不過電量方面,Xperia 1 VI 內建了 5,000mAh 容量電池,配合不俗的省電效果,筆者試過一般使用情況下要用上一天以上基本上問題不大,而且它亦支援有線及無線充電,充電上亦算方便,但它的快充「伙數」只是一般水平,雖然是能有效延長電池壽命,但充電時間卻會比其他品牌長一點點。不過如果大家是「過夜差」的話,其實影響亦不算太大。

    ▲硬件配置方面,Sony Xperia 1 VI 依然採用了旗艦級等級,包括: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3 處理器、Adreno 750 圖像處理晶片、12GB RAM、256GB / 512GB 內存及預載了 Android 14 作業系統。

    測試硬件 測試軟件 細項 得分
    CPU Geekbench 5 單核運算 1605
    多核運算 5729
    Geekbench 6 單核運算 2131
    多核運算 6515
    GPU 3DMark Wild Life Maxed Out!
    Wild Life Extreme 4292
    Solar Bay 6653
    儲存空間 A1 SD Bench 讀取 1558.4MB/s
    寫入 717.98MB/s
    整體系統效能 PCMark for Android 工作 3.0 16592
    安兔兔評測 Nil 1583428
    Geekbench 5 OpenCL 13783
    Geekbench 5 Vulkan 15879
    Geekbench 6 OpenCL 13955
    Geekbench 6 OpenCL 16135

    ▲至於效能表現方面,筆者試過用不同效能測試軟件測試 Xperia 1 VI 的水平,結果見到雖然未至於去到最高水平,但得分也已屬旗艦級。而實際生活使用上,無論是一般上網、睇戲甚至打機都十分流暢,整體表現確實有旗艦級的體驗,作為主力機使用亦無問題。

    ▲另外,筆者亦嘗試在進行圖像壓力測試前後,以 CPU-Z 瀏覽機內硬件的溫度,大家可以 Xperia 1 VI 以高效運作一段時間後,也只是由 40 度左右提升至 55  度左右,不算十分誇張,而實際摸上手機身亦不覺熱,只是出現微溫情況,可見新機的散熱表現算是理想。

    ▲網絡方面,Xperia 1 VI 依然支援實體雙卡雙待設計。

    ▲而且仍然支援香港 5G 網絡,筆者在沙田放入 1010 的 5G SIM 卡並以 Speedtest 測速,結果下載及上載速度分別錄得 114Mbps 及 33.2Mbps,算是合格水平。

    ▲至於電量方面,Xperia 1 VI 內建了 5,000mAh 容量電池,官方聲稱可以用足兩日,筆者實際試用時亦體驗過,去到兩日其實有點「盡」,但要用上一日以上基本上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對於擔心不夠電用的用家,一日一充仍然是可以。此外,它不但仍支援無線充電功能,亦仍支援透過無線充電將手機電量分享給其他裝置使用。

    相關文章:

  • 【評測】Sony ZV-E10 II 拍片機影相一樣得  毋須調色直出別具風格相片
  •  

  • 傳 PSP 第二代 GPU 性能等同 PS4 可遊玩 PS5 及部份 PS4 遊戲
  •  

  • 調查指 90% 玩家認為 PS5 Pro 售價過高 外媒:只有 15% 人想買
  •  

    總結:極度考驗支持者「忠誠度」之作

    總括來說,Sony 今次推出的 Xperia 1 VI,確實由外表、手感、功能各方面都作出不少改變。當然,理論上有變總比沒變好,至少有點新意,但它改變的不少項目也是將本來 1 仔的「DNA」核心特色作出一定程度的降級。當然,在使用體驗上,其實 Xperia 1 VI 仍是屬於中上水平的,但缺少了 1 仔 DNA 的 Xperia 1 VI,無疑令它失去了獨特性。在競爭十分激烈的旗艦手機市場中,究竟 Xperia 1 VI 能否獲得更多新支持者的同時,又可穩住「基本盤(即本身的 Sony 支持者)」的歡心?這真的十分考驗 Sony 支持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有多高了。但仍然是那一句:撇除與舊作的分別,Sony Xperia 1 VI 依然是一部好機來,整體表現仍然十分不錯,只是定價仍然是貴了一點點而已……


    相關文章:

  • 【評測】Sony ZV-E10 II 拍片機影相一樣得  毋須調色直出別具風格相片
  •  

  • 傳 PSP 第二代 GPU 性能等同 PS4 可遊玩 PS5 及部份 PS4 遊戲
  •  

  • 調查指 90% 玩家認為 PS5 Pro 售價過高 外媒:只有 15% 人想買
  •  

    Elon Musk:人類 10 年內可登陸火星 笑指自己其實是外星人

    Elon Musk 在 2024 法國 Viva Tech 的一場活動中透過視像通話表示,人類 5 年內可重返月球,10 年內可以登陸火星。他又提到地球上最終將會有某種未知的東西摧毀人類的所有文明,所以人類遷移至火星或月球是有必要的。

     

    NASA

     

    SpaceX

     

    NASA 與 SpaceX 簽署了一份接近 30 億美元的合同,使用其新型 Starship 巨型火箭作月球著陸器,載着 Artemis 太空人執行人類重返月球的任務。他又指 SpaceX 部分太空船和火箭都可以重複使用並完成這項壯舉,不似歐洲的某些太空科技公司。SpaceX 的長期目標依舊是人類能夠在多個行星上生存,實現可持續的多星球文明,是地球有史以來最有機會可以做到的。

     

    Elon Musk

     

    Elon Musk 指出經常被問及是否有外星人在地球,他說暫時沒有任何外星人存在的證據,並表示如果有發現會立即上傳到 X 上。他認為或許人類在這個銀河系是孤獨的,並笑指自己是外星人但沒有人相信他。

     

     

    資料來源:IT 之家

    相關文章:

  • SpaceX 將提告美國聯邦航空總署 Elon Musk 指其過度監管
  •  

  • 特朗普指派 Elon Musk 提升政府效率 一直不滿聯邦政府效率太差
  •  

  • 不理 Elon Musk 高調反對 Tesla 再次在測試車加裝激光雷達
  •  

    Google 新 AI 搜尋功能出事 教人整 Pizza 落膠水

    Google 最近推出搜尋新功能 AI Overviews,啟用 AI Overviews 後搜尋結果的頂部會顯示 AI 針對搜尋內容所生成的答案,而下方亦會附上引用了與答案相關的連結。但有網民發現 AI Overviews 對防止薄餅上芝士滑落的建議竟然是用膠水,被指 AI Overviews 所生成的答案並不準確,甚至十分危險。

     

    Google 以推出 AI Overviews 來回應 Microsoft 和 OpenAI 的 Bing Copilot,並認為 AI Overviews 的相關功能可以協助到一些比較小型的網站,網站的內容能夠接觸到更加多的用戶。但先有網民分享 Google 建議薄餅加膠水防止芝士滑落,再有網民分享 AI Overviews 建議使用漂白水和白醋來為洗衣機消毒,但兩者混合會產生大量吸入會致命的氯氣,令人質疑 AI Overviews 的可靠程度。

     

     

     

    OpenAI 的 ChatGPT 和 Meta 的 LLaMA 一直因未經許可就在互聯網使用不同網站的資料作訓練數據的爭議而為人詬病,但 Google 的 AI Overviews 似乎更加明顯地抄襲其他網站的文章,因 AI 不會有小孩但生成的答案中出現「我小孩的最愛」等字眼,被發現是直接將整篇文章的內容搬過來,令人擔心沒有人會再點擊入原作者的網站,小型網站反而更加得不到幫助。

     

     

    資料來源:Salon

    相關文章:

  • 【評測】Canon EOS R5 Mark II 全能高像素無反相機 AI 對焦性能大提升 + 人像與風景試相放大睇
  •  

  • 【教學】iOS 18.1 AI 一鍵清相片路人雜物 旅遊景點不再人頭湧湧
  •  

  • 【評測】Samsung Galaxy Z Fold6 開箱詳細評測 機身輕薄化 + 角邊位界手 + 整體表現中上 + AI 功能更實用 + 定價超貴入手門檻高
  •  

    港深創科園 59 間企業進駐 推動本地與國際創科合作

    香港與深圳合作建設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迎來重要發展階段,首批 59 間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預計將為香港創科產業帶來重大推動力。首三座大樓將於今年底落成,為企業提供優越的科研環境。

     

    ▲首批 59 間企業將會進駐港深創科園

     

    港深創科園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面積達 87 公頃,是現有香港科學園的四倍。此次簽署備忘錄的企業和機構來自中國、香港、歐洲及北美,涵蓋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和微電子等領域。包括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華潤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聯通(香港)運營有限公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

     

    港深創科園第一期規劃已完成,首三座大樓今年底陸續落成,將包括兩座濕實驗室及一座人才公寓。設施將為進駐的企業和研究機構提供高質素的科研環境,支援創新科技的發展。港深創科園總樓面面積可達 100 萬平方米,劃分為不同產業主題區,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先進製造及產學研等。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表示,政府已率先釋出約5公頃建有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的用地,為創科園第一批次餘下的五座大樓建造工程提供支援,並計劃展開第二期發展的規劃工作。

     

    港深創科園行政總裁馬惟善表示,創科園的企業不僅來自本地,也吸引了大量海外專才。他強調,創科園將幫助培訓本地人才,促進國際與本地科研力量的融合,提升香港在全球創新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資料及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星島日報

    中國「紫光閃存」固態硬碟系列   正式進軍儲存產品市場

    新紫光集團旗下紫光閃芯科技近期正式發布「紫光閃存」系列固態硬碟產品,標誌著紫光正式進軍儲存市場。是次發布的產品線包括企業級、消費級及嵌入式快閃記憶體產品。

     

    ▲新紫光集團旗下紫光閃芯科技近期正式發布「紫光閃存」系列固態硬碟產品

     

    「紫光閃存」系列涵蓋多款產品,包括企業級固態硬碟 UNI Flash E1000/E4000系列、消費級固態硬碟 UNIS SSD L1/S2/S2 Ultra 系列,均使用高品質原廠顆粒,支援 SATA 3.0及PCIe 4.0 等多種接口標準,並符合多種加密安全算法標準,具備高可用性、高可靠性、高性能及低功耗等優點。消費級產品使用原廠 3D TLC 顆粒,M.2 2280 規格,支援 PCIe 3.0 及 PCIe 4.0 接口規格。移動快閃記憶體產品包括 UNIS PSSD PLS1 系列,而嵌入式快閃記憶體產品則包括 eMMC 及 UFS 系列,產品支援 eMMC 5.1 HS400 和 UFS 2.2/3.1 傳輸協議,使用原廠快閃記憶體。

     

    隨著「6.18」促銷節的臨近,「紫光閃存」系列產品將上架中國各大平台。目前各平台尚未顯示具體商品價格,將在後續進一步更新資訊。紫光閃芯表示,面向下一代的消費級 PCIe 5.0 產品已投入研發,未來將繼續推出更多創新儲存解決方案,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致力於提升存儲技術的整體水準。

     

    資料及圖片來源:快科技
    相關文章:

  • SanDisk 發表全球首款 8TB SD 卡 同場推出 16TB SSD 外置硬碟
  •  

  • 【專題】直擊華強北買電腦DIY砌機 SSD、USB硬碟、顯示卡是否更平?
  •  

  • Crucial P310 M.2 NVMe SSD 發表 美光科技子品牌主打小型裝置市場
  •  

    美眾議員用 ChatGPT 起草 AI 法案 引起「AI 監管 AI」討論

    最近,美國亞利桑那州議會推出了一項針對選舉相關 AI 生成資訊的法案。據《衛報》報道,由於部分議員對科技概念不甚了解,他們甚至求助於 ChatGPT 來協助撰寫法案的部分內容,這引發大眾對以 AI 監管 AI 的討論。

     

    ▲共和黨籍州眾議員科洛丁在撰寫法案時,曾依賴 ChatGPT 幫忙界定「數碼模仿」的定義

     

    共和黨籍州眾議員科洛丁表示,在撰寫法案時,他曾依賴 ChatGPT 幫忙界定「數碼模仿」的定義。而面對科技術語的困難,他選擇向 ChatGPT 尋求見解。他還承認,在起草監管深度偽造內容法案時,亦曾經讓 ChatGPT 協助撰寫初稿,希望節省時間。

     

    隨著美國大選日益臨近,不少團體希望聯邦選舉委員會能夠及時監管選舉期間 AI 生成資訊。聯邦政府至今尚未採取行動。法案不打算禁止使用深度偽造技術發布資訊,以免觸犯言論自由,而是專注於資訊內容的真實性。如果候選人或公眾能夠向法院提交足夠的證據,法官即可聲明該深度偽造內容為虛假,為候選人提供拆穿 AI 生成假資訊的途徑。亞利桑那州日前簽署並生效的法案,可以說是提前作好準備。

     

    資料及圖片來源:NowArizona Capitol Times
    相關文章:

  • 【教學】ChatGPT 3 個必用免費 GPT 生成圖表 + 光速睇 YouTube
  •  

  • 採用 Google Play Integrity API ChatGPT 等程式偵測側載並禁用
  •  

  • 香港 Apple 網站未提及 ChatGPT     台灣 Apple Intelligence 網頁卻有相關介紹
  •  

    機動戰士高達 SEED FREEDOM 6月上架日本 Netflix、Prime Video

    機動戰士高達 SEED FREEDOM 以票房收入達 48.2 億日圓,打破高達系列上映作品票房記錄。截至 5 月 22 日,入場觀眾達 288 萬人。在 5 月 23 日結束了日本全國規模的上映後,今日官方宣布機動戰士高達 SEED FREEDOM 將於日本當地 6 月 8 日登陸 Netflix 和 Prime Video 兩個網上串流平台。

     

    GUNDAM SEED FREEDOM

     

    機動戰士高達 SEED FREEDOM 是繼 2002 年播放的電視動畫機動戰士高達 SEED 及其續集機動戰士高達 SEED DESTINY 之後的最新作品。劇場版機動戰士高達 SEED FREEDOM 主打粉絲情懷,系列的人氣角色幾乎都有登場,經典場面連連。

     

    機動戰士高達 SEED FREEDOM 在香港地區創下了驚人的 $1,416,391 開畫票房,累積票房更衝過了 300 萬,同樣是史上最高。暫未知網上串流平台的上架是否僅限日本地區,香港的高達迷想觀看這部作品可能需要到影院或者使用 VPN 的方法了。

     

     

     

    資料來源:機動戰士高達 SEED FREEDOM 官方網站

    相關文章:

  • 《STRICT-G》限定店現身動漫節 2024 香港限定及首發商品一覽
  •  

  • 動漫電玩節 2024 會場高達模型 14 款特別版售價一覽
  •  

  • 博多山笠祭典有高達花車出展 由 40 年以上經驗的職人全人手製作
  •  

    Apple 解釋相片「復活」問題 是數據庫損壞導致

    Apple 早前  iOS 17.5 版本,卻出現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一些早已刪除的照片竟然重新出現在用戶的相冊中。Apple 已推出 iOS 17.5.1 修復問題。

     

     ▲ iOS 17.5 出現問題,刪除了的照片竟然重新出現在用戶的相冊中

     

    據 Apple 解釋,這次「復活」的照片主要都是 2010 年之前的用戶照片,並不是 iCloud Photos 的問題,而是由於裝置的文件系統中存在的數據庫條目損壞而導致。照片並未同步到 iCloud Photos,而是保存在裝置本身。在從備份恢復、執行跨裝置遷移傳輸或從 iCloud 備份恢復但不使用 iCloud 照片時,文件可能會從一台裝置持續到另一台裝置。Apple 強調,問題非常罕見,受影響的只是少數用戶及少量照片。Apple 承諾,過去和現在都無法觀看用戶的照片或影片,並且不會有安全問題。部分原因在於 NAND 存儲的工作方式,當用家發出刪除命令時,NAND 存儲器上的文件並沒有被真正刪除;相反,它們佔用的空間被標記為可供未來使用。在新數據寫入之前,實際數據保持不變,因此專業軟件通常可以恢復“已刪除”的文件。Apple 已緊急推出 iOS 17.5.1 正式版更新,修復了以上問題。

     

    有一位 Reddit 用戶聲稱其出售給朋友的 iPad 上又出現了原機主的照片。Apple 向 9to5Mac 證實,此為錯誤說法。按照正確的步驟完全刪除裝置後,所有文件和內容都會被永久刪除。9to5Mac 認為, Reddit 用戶很可能在出售裝置前重置時沒有遵循正確的步驟,或者他們捏造了這種情況,希望以此在 Reddit上獲得關注。

     

    資料及圖片來源:IT 之家Forbes
    相關文章:

  • 【評測】AirPods 4 最新主動降噪版 降噪效能比 Pro 更強 + 音質超靚重低音強勁
  •  

  • 【教學】iOS 18 令電話 App 紅點超難清除 兩種設定不再受紅點困擾
  •  

  • 【教學】Apple Watch 過百款錶面免費玩 可設定動畫錶面
  •  

    香港人才辦創科專題講座 支援創科專才落戶香港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人才辦)於 5 月 23 日下午舉辦創科專題講座,希望探討創科人才在港發展的機遇,並支援他們落戶香港。講座由香港科技園公司講者介紹本港創業或創科公司的工作機遇,同時兩位創科人才也分享了他們在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實驗室及相關項目中的經驗和需求。

     

    ▲人才辦舉辦創科專題講座,探討創科人才在港發展的機遇,並支援他們落戶香港

     

    特區政府於去年 11 月對「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簽證抵港超過 6 個月的人士進行跟進調查,結果顯示 54% 的到港人才已就業,其中 18% 從事創新及科技或資訊及通訊科技服務業。政府將繼續透過「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及人才清單等措施,吸納海內外科技人才,推動本港創新及科技發展。

     

    在此次講座中,香港科技園公司講者詳細介紹了本地創業及創科公司的工作機遇,幫助創科人才了解在港發展的潛力和方向。另外,兩位已經落戶香港的創科人才也分享了他們在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工作經驗,並介紹了該實驗室對人才的需求。他們還分享了落戶科學園內海外科技公司的經驗,為其他創科人才提供寶貴參考。自今年 3 月起,人才辦與合作夥伴已舉辦多場線上和實體的主題研討會及工作坊,內容涵蓋求職、創業、教育、住房、生活百科及粵語學習等不同主題。

     

    資料及圖片來源:政府新聞網

    Google Meet 新功能 減少咪高峰產生回音問題

    在過去數年我們經歷過很長時間的在家工作和學習,很多時在進行網上會議期間,都會聽到咪高峰的回音,這是因為某些咪高峰無法有效消除背景噪音,從而將揚聲器的聲音再次拾取並回饋到咪高峰,形成無止境的循環。最近 Google Meet 宣佈推出新功能,希望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繼續閱讀…)
    相關文章:

  • 【評測】Google Pixel 9 Pro Fold 詳細評測 機身偏闊手感一般 + 雙熒幕表現出色 + 終原生支援香港 5G + 定價偏貴不夠抵玩
  •  

  • Google 被指強制網紅讚賞其產品 否則不能在發售前評測產品
  •  

  • 【教學】Perplexity 搜尋引擎結合 AI 免VPN + 好用程度可挑戰 Google 搜尋
  •  

    The 9th Cloud Forum Gen AI: Reshaping the Future Cloudscape

    最後三日! Early bird 下星期一 27/5 完結了!

    The 9th Cloud Forum
    Gen AI: Reshaping the Future Cloudscape

    座談會詳情|嘉賓名單 | 節目流程 | 討論題目:
    www.cloudforum.hk

    首10 名登記unwire讀者(unwire learn同學優先)可免費獲贈價值港幣 $1,580門券,其餘讀者亦可享3折優惠!

    登記連結:https://bit.ly/3QXnZjI

    AI 改變各行各業,盡早了解,從新部署!優惠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訂閱新聞

    繼歐盟後再度退讓 Apple 將向日本開放 App Store

    在歐盟立法迫使 Apple 容許第三方應用程式商店在 27 個成員國營運後,日本亦計劃引入類似的法律要求。日本國會目前正就反壟斷立法進行辯論,預計將於 6 月底前獲得通過。根據《日本時報》的報導,相關法案一旦獲得國會通過,將會適用於 Apple 和 Google。

    (繼續閱讀…)
    相關文章:

  • 【評測】Apple Watch Series 10 拋光黑鋁型號 Apple 賣大包入門價買拋光款 + 換新芒變得薄
  •  

  • 【教學】Apple Watch 過百款錶面免費玩 可設定動畫錶面
  •  

  • 【教學+實試】Apple Intelligence 7 大實用功能 一鍵校對英文文法 + TLDR 長文總結 + 錄音即時轉文字
  •  

    Google 籌建新海底電纜 首度連接非洲和澳洲

    Google 正準備建設首條連接非洲和澳洲的海底光纖電纜,這條名為 Umoja 的電纜將會從肯亞開始,經過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旺達、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最後在南非結束其陸地部分。南非是 Google 首個非洲數據中心的所在地,數據中心位於約翰內斯堡並在今年初開始運營。

    (繼續閱讀…)
    相關文章:

  • 【評測】Google Pixel 9 Pro Fold 詳細評測 機身偏闊手感一般 + 雙熒幕表現出色 + 終原生支援香港 5G + 定價偏貴不夠抵玩
  •  

  • Google 被指強制網紅讚賞其產品 否則不能在發售前評測產品
  •  

  • 【教學】Perplexity 搜尋引擎結合 AI 免VPN + 好用程度可挑戰 Google 搜尋
  •  

    Kia EV3 電動 SUV 發表 內置 ChatGPT 人工智能助理功能

    韓國車廠 Kia 的 EV3 小型電動 SUV 昨日發表,其中一項功能賣點就是配備以聊天機械人 ChatGPT 作為基礎的語音助手。Kia EV3 和 AI 助手會率先於今年 7 月在韓國上市,接著在下半年於歐洲市場推出,然後再將銷售擴展到其他地區,最終進入美國市場,但 Kia 未有提供具體日期。

    (繼續閱讀…)
    相關文章:

  • 韓國媒體爆 Kia 生產計劃 全新 EV4 電動房車明年 3 月投產
  •  

  • 路面實測被車迷攝下 Kia EV4 電動房車意外曝光
  •  

    Tesla 前高層創辦回收公司 協助通用汽車處理廢棄電動車電池

    通用汽車集團正在與電動車電池及回收公司 Redwood Materials 合作,回收其兩個廠房的廢料。Redwood 由 Tesla 的聯合創辦人及前首席技術官 JB Straubel 於 2017 年創辦,將負責通用汽車位於俄亥俄州和田納西州廠房的所有廢料處理。這項合作實際上是 Redwood 與 Ultium Cells 之間的協議,後者是通用汽車和韓國 LG Energy Solution 的電池製造合資企業。

    (繼續閱讀…)
    相關文章:

  • 【現場實試】Sony FE 85mm F1.4 GM II 人像鏡頭  香港售價 + 現場模特先試相 + 對焦速度實試
  •  

    News Corp 與 OpenAI 達成協議 獲授權使用《華爾街日報》內容訓練 AI

    News Corp 與 ChatGPT 開發商 OpenAI 宣布達成一項歷史性內容授權協議。這項協議涵蓋《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等多間媒體,協議總值在五年內可能超過 2.5 億美元(約 19.46 億港元)。

     

    ▲News Corp 與 ChatGPT 開發商 OpenAI 達成協議,可使用旗下新聞報道作開發 AI 技術

     

    根據協議,OpenAI 將能使用 News Corp 旗下媒體的新聞內容來訓練其 AI 模型,並回答 ChatGPT 用戶的查詢。代表《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泰晤士報》等媒體的最新及存檔內容將被整合到 OpenAI 平台。News Corp 將獲得現金收入以及使用 OpenAI 技術作為補償。

     

    News Corp 行政總裁 Robert Thomson 表示,數碼時代常常是發行者佔主導地位,犧牲創作者的利益,此協議提供了一個天賜良機,讓新聞工作者的價值得到承認。此協議還能讓新聞集團的內容在 AI 平台上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提升其影響力和收入。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表示,此協議將幫助 OpenAI 提升 AI 技術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為用戶提供更準確的信息。雙方合作預計將對新聞出版業產生深遠影響,因為更多新聞內容將被用來訓練 AI 模型,改變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

     

    資料及圖片來源:OpenAI
    相關文章:

  • 【評測】Canon EOS R5 Mark II 全能高像素無反相機 AI 對焦性能大提升 + 人像與風景試相放大睇
  •  

  • 【教學】iOS 18.1 AI 一鍵清相片路人雜物 旅遊景點不再人頭湧湧
  •  

  • 【評測】Samsung Galaxy Z Fold6 開箱詳細評測 機身輕薄化 + 角邊位界手 + 整體表現中上 + AI 功能更實用 + 定價超貴入手門檻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