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Motorola 就正式在香港發佈了最新旗艦手機 Moto Z,最特別之處並非手機本身,而是它是繼 LG G5 後,又一部採用模組式設計的智能手機,同場亦推出 5 件 Moto Mods 配件,令大家可以強化 Moto Z 各項功能。究竟用落效果又如何呢?筆者就借得 Moto Z 及所有 Moto Mods 配件並玩了數日,而家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試用感受吧。
手機超薄邊位少許界手
先講 Moto Z 本身吧,它是 Motorola 今年推出的旗艦手機,機身採用較方正的設計,機邊較為 90 度 sharp cut,有別於主流手機那種弧形邊位設計,所以拿上手時會有點界手。不過 Moto Z 的特點就是十分薄,機身只有 5.19mm,比不少旗艦智能手機都要薄得多!而且重量亦只有 136g,以一部擁有 5.5 吋熒幕又不算有極幼邊框的金屬機身手機來講,算係十分輕了,所以在單手操控上都算勉強做到,不過如果握得太緊手機的話,還是會有機會出現誤觸情況。
▲機身設計感覺比較商務 style。
▲機身只有 5.19mm,確實超薄!
▲不過邊位比較 sharp cut,拿起來會有少少界手。
▲比較有趣的是機身右側的 3 個按鍵:上面兩個是音量鍵,最底是開關鍵,3 個按鍵是分開設計的,而開關鍵就與 HTC 10 及 Pixel XL 一樣,採用坑紋設計,方便夜間看不到按鍵時都摸得到。
▲至於機背就採用全黑色設計,頂及底採用玻璃物料,中間就採用金屬,加上紋花橫紋及 M 字的 Motorola logo,商務味道極濃。
▲SIM 卡槽設於機頂,它是採用 1+2 設計,即是支援雙卡雙待的同時,其中一個 SIM 卡槽是 Nano SIM 及 microSD 記憶卡共用的,兩個只能活一個。
▲至於機底就只有 USB Type-C 插槽,可見為了盡量令機身減至最薄,Moto Z 與 iPhone 7 一樣,取消了 3.5mm 耳機插孔。
▲如果要插 3.5mm 耳機,就要使用隨機附送的轉線,不過筆者就不太明白為什麼跟機送的耳機並非原生採用 USB Type-C 插頭而仍是採用 3.5mm……
▲至於機面,熒幕下方只設有指紋辨識器。
▲這個指紋辨識器可以說是半個 Home 鍵:它可以一按即開啟熒幕,亦可以設定按住關閉熒幕,不過如果要回到主頁,就要按下熒幕內下方中間的圓形輕觸式按鍵了。
好玩在 Mods 配件!
Moto Z 雖然是 Motorola 今年推出的旗艦手機,而且並非年初,而是之前九月德國 IFA 時首次現身。但在效能上它似乎落後於最近推出的機款,畢竟它只是採用了 Qualcomm Snapdragon 820 處理器,相比現時主流採用的 821 處理器,自然是落後了一點。不過 Moto Z 的吸引點,始終並非它的效能,而是它的模組式設計,所以效能即使並非最新,但其實夠用都 OK 了。
模組式設計,相信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起 LG 今年年初時推出的 G5。誠然這項功能,令 Google 之前研發的模組式設計手機概念得以量產化,是十分新穎有趣的設計,不過 G5 在實行時,不但可供選擇的模組不多(基本上只有 CamPlus 及 Hi-Fi Plus with B&O Play 兩個,當中更只有後者比較有用。加上安裝上十分麻煩,既要關機拆電又要用力「啪」實,在實行上確實不夠 user friendly,自然令不少用家卻步。
既然 Moto Z 繼續要玩模組式設計,那麼它在設計上是否能完勝 G5 呢?首先在模組上,它的選擇不少,包括:外置電池模組、投影機模組、JBL 外置喇叭模組、「哈蘇」外置攝影模組及外置手機殼模組。另外,不少模組都十分實用,例如:攝影模組可強化影相效果、喇叭模組可增強音色、電池模組可為 Moto Z 增加幾乎一倍的使用時間等。這些模組,在實用性上已完勝 LG G5 的模組。
▲Moto Z 設有多個模組供大家選購(對,是要另購的!!),上圖由左至由,分別是:Insta-Share 投影機模組、JBL 外置喇叭模組、Hasselblad「哈蘇」攝影模組及 Incipio 外置電池模組。
另外,在安裝模組上,它亦比 G5 容易很多:基本上 Moto Z 機背內安裝了一整塊的磁石,亦已設有 16 點的金屬接點及一條金屬接棒,同樣地每個 Moto Mods 的機背,亦設有 24 點金屬接點。只要將 Moto Z 機背與 Mods 機背拼合在一起並將每個金屬接點有效連接,就可以安裝完成,整個過程既不用關機拆電,亦不用擔心會甩出來,十分安全。
▲安裝上,大家可以見到無論是 Moto Z 機背下方(右)或者每個模組機背下方(左)都設有金屬接點或金屬接棒。
▲只要將兩邊金屬接點對齊,模組與 Moto Z 的兩邊機背就會自動吸實,此時就可以使用了。另外,磁力吸附亦十分穩陣,筆者試過點整都無甩。
▲而拆除亦好簡單,只要從每個模組底部的坑位拉開模組及手機就可以了,不過要留意有些模組要關閉後才好拆除,「哈蘇」攝影模組就是一個好例子。
▲至於模組如果有新 firmware 更新,就需要連接 Moto Z 後透過手機升級。
不過這種模組安裝設計的最大缺點,就是會令機身厚度大幅增加,基本上不少模組的厚度,可以達到機身本身厚度的 2 倍以上,即是手機厚度會增加了 3 倍,變得十分笨重!所以,筆者還是建議大家,需要使用時才將模組裝上,一來比較省電,二來亦不會減低便攜性。
▲從上圖大家就可看到了,未裝模組時 Moto Z 十分薄身,但裝上「哈蘇」攝影模組後,機身頓時厚了很多。
好了,模組介紹完了,究竟每個模組使用上的效果又如何?現在就讓筆者逐個為大家測試,並為大家評論一下是否值得入手吧。
「哈蘇」True Zoom 攝影模組:10x 光學變焦最吸引
首先就讓筆者先講大家最有興趣想知的模組:HASSELBLAD「哈蘇」攝影模組吧,它是 Motorola 與著名專業相機廠商 Hasselblad 合作研發的 True Zoom 攝影模組,它與之前 LG G5 CamPlus 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它並非用回手機本身的鏡頭拍攝,而是採用在模組上最高可達 10x 光學變焦的鏡頭拍攝,以筆者記憶中,過去應該只有 Samsung 曾推出的 Galaxy Zoom 可做到這個效果。
首先,在設計上,它設有手柄位,令大家在安裝後及使用時,有種拿著真的相機拍攝的手感。另外,在模組頂部設有開關鍵,一按就可開啟攝影模組影相,而旁邊亦有快門鍵及 zoom in / out 手柄,令大家使用上亦有在用真•相機的感覺。此外,它的閃光燈亦與一般手機不同:一般手機(包括 Moto Z 本身鏡頭)所採用的閃光燈,只是 LED 補光燈;但這個「哈蘇」攝影模組,內建的是 Xenon 攝光燈,簡單點說即是一般相機所使用的閃光燈,不但打到更遠距離,亮度亦會更光,對於喜歡用閃光燈影相的用家來講,肯定會覺得比手機內置的 LED 補光燈好用。
▲設有手柄位,拿住影相比單純拿住 Moto Z 影相舒服得多。
▲不過單手拿機由於機身較重,攝影時會有誤觸熒幕的問題。
▲不過裝上模組後機身都有點重,所以筆者會建議用雙手拿住影,一來比較舒服而且不會誤觸熒幕,二來比較穩定(尤其是影夜景或在室內影),三來手感亦更似拿住真相機影相。
▲機身不只頂部有 Hasselblad 字樣,機身前方右下角亦有大大隻的 H 字,「哈蘇」味好重。
▲鏡頭最大光圈都只有 F/3.5,頗細。
▲由於這個攝影模組採用自己的鏡頭,所以機背會有棉質物料保護 Moto Z 本身的鏡頭。
▲順帶一提,Moto Z 本身的鏡頭,像素為 1,300 萬像素,光圈為 F/1.8,具備鐳射輔助對焦功能。至於前置鏡頭方面,像素為 500 萬,但就設有前置閃光燈。
▲機頂右方設有開關鍵,一按即可開啟相機拍照。另外,亦設有 Zoom in / out 搖桿及橙色的快門鍵,支援半按對焦測光功能。
▲鏡頭支援光學變焦,最高支援 10x,肯定比 Moto Z 本身的數碼變焦鏡頭來得好,尤其是要影較遠的景物。
▲另外有別於一般手機內置的 LED 補光燈,「哈蘇」攝影模組採用的是 Xenon 閃光燈,即是一般用於相機的內置閃光燈,打出來的光比 LED 燈遠得多亦光得多,唯一缺點是不能當電筒使用(LoL)。
▲另外如購買了這個攝影模組,亦會附送外攜保護套。
▲套上當然亦印滿 Hasselblad 字樣啦。
▲介面方面,用了「哈蘇」攝影模組後,與 Moto Z 本身的介面都有不同(畢竟連鏡頭都唔同啦),大家可見攝影模組的介面,左上角有「H」圖示,而 Moto Z 本身的相機介面就無。
▲相片像素亦不相同,Moto Z(第一張)最高支援拍攝 1,300 萬像素相片,而 Hasselblad 攝影模組的鏡頭最高就只支援至 1,200 萬。
▲拍片解像度支援都有分別: Moto Z 內置鏡頭可最高拍到 4K 30fps 影片,而 Hasselblad 攝影模組就只可拍到最高 1080p 30fps 影片。
▲另一分別是 Hasselblad 攝影模組設有多種場景模式,甚至可以影到黑白相,最特別是可以影到 RAW / DNG 相片,適合進階攝影用家使用。
▲至於前置鏡頭方面,除了可以使用閃光燈外,亦設有 7 級美顏模式,啱哂女仔用啦。
不過相信大家最關心的,並非它有幾勁,而是它影出來的相片效果究竟如何?與 Moto Z 本身鏡頭比較,分別又大唔大?筆者就在日間及晚上,分別用了 Moto Z 本身的鏡頭及「哈蘇」攝影模組影了一些相片,當中發現兩者如果在夠光的環境下,拍出來的質素其實都差不多,只是內置鏡頭拍出來的相片會有偏黃情況,但程度也算可接受。不過一到晚上或不夠光的情況,「哈蘇」攝影模組的威力就展示出來了:雜訊較少,即使手持都可以拍到清晰相片,唯一是亮度較低而已。
此時大家就會想:那麼「哈蘇」攝影模組的 Xenon 閃光燈又有冇用?筆者當然亦有與 Moto Z 內建的 LED 補光燈比一比,發覺不但 power 大好多,而且出來的色準亦比較準確,相比之下 Moto Z 內置鏡頭的 LED 補光燈,就同樣有偏黃情況。最令 Edward 驚喜的是,就連使用 10x zoom 的時候,閃光燈的光都勉強可以打到,所以大家就不用擔心 Xenon 閃光燈唔夠力了。
另外,「哈蘇」攝影模組的 10x 光學變焦鏡頭同樣是威力強大,筆者用來影相隔超過 100 米外的新娘伴娘玩耍團,都可以清晰影到她們的相貌,十分厲害!既然拍攝移動的人都有這個效果,拍攝靜態的東西,例如:大廈頂樓的廣告字或船上插著的旗,自然都難不到這個「哈蘇」攝影模組啦。整體而言,筆者覺得這個模組著實好玩,而且效果十分理想,雖然售價毫不便宜,但對於喜歡攝影的用家,筆者覺得絕對值得入手。
▲在夠光順光的環境下,可以見到無論是以 Moto Z 內置鏡頭(第一張)還是以「哈蘇」攝影模組(第二張)拍攝,效果都十分理想。
▲兩張相片都放大 100% 來睇,可以見到分別著實不大,只是內置鏡頭有少許偏黃而已。
▲用 10x 光學 zoom 鏡頭影上大廈天台的廣告字,可見清晰度十分高。
▲在觀塘海濱公園影泊在郵輪碼頭附近的小船,可以見到旗上印著什麼都隱約可見。
▲從這兩張相片,再一次見到「哈蘇」攝影模組雖然光圈較細,但可能感光元件較大,所以影出來的相片都似乎光一點。
▲用 10x zoom 鏡影人又如何?筆者 zoom 到遠處一班伴娘圍著新娘玩的一幕,可以見到即使用了 10x 光學 zoom,出來的效果都十分理想,當 100% 放大相片來睇時,新娘及伴娘的樣貌都清晰可見(當時筆者與他們相距都超過 100 米),十分厲害!
▲影逆光效果又如何呢?上面第一張用 Moto Z 內置鏡頭,第二張用「哈蘇」模組,可見 Moto Z 鏡頭影出來較偏黃,而「哈蘇」影出來就較藍,兩者都一般般。
▲在可以穩陣放置 Moto Z 的地方拍攝夜景,上面第一張是用手機鏡頭,第二張是用「哈蘇」模組,可見內置鏡頭影出來的相係比較光,但雜訊亦較多;而「哈蘇」鏡頭影出來就比較乾淨,不過整體就比較暗,較能反映現場氣氛。
▲另外晚上近 12 點由尖沙咀海運大廈對出海傍以 10x zoom 影過去中環摩天輪,都仍然能影到輪廓出來,效果都算不錯了。
▲手持夜晚在室外拍攝效果又如何?上面第一張是以 Moto Z 本身鏡頭拍攝,第二張就用「哈蘇」模組拍攝,可見內置鏡頭會變得偏黃,而且由於相機沒有光學防手震,所以較難拍出全清相片;而用「哈蘇」模組拍攝效果就出色得多,色準好之餘,手持拍攝都較清晰,這應該與有較大面積讓用家拿穩手機拍攝有關。
▲但如果夜晚室外不太夠光的情況下用 10x 變焦拍攝,出來的效果就只屬一般了。
▲那麼 Moto Z 內置 LED 補光燈及 Hasselblad 攝影模組的 Xenon 閃光燈比起來效果又有什麼分別?上面第一張是用 Moto Z 內置補光燈影的,而第二張就用了 Hasselblad 攝影模組的 Xenon 閃光燈,大家身處環境同樣是比較暗,而且距離亦一樣,不見 Xenon 閃光燈的 power 及效果也比內置 LED 補光燈好,最少不會偏黃。
▲咁去到 10x 變焦時 Xenon 閃光燈係咪仲夠力?效果當然沒有近攝那麼好,但都勉強可以打光少少。
▲那麼前置鏡頭表現又如何呢?筆者試過在不夠光的環境下,用閃光燈確實會拍得清晰一點及好一點,而且自動美顏功能都算自然,不會弄得太「膠面」。
JBL 喇叭模組:音質不錯夠大聲
講了攝影模組,另一個筆者覺得值得入手的,就是 Motorola 與 JBL 合作研發的外置喇叭模組。這款外置喇叭,在厚度上與「哈蘇」攝影模組差不多,所以同樣地筆者也建議大家在需要使用時才裝上,以免影響 Moto Z 本身的便攜性。
▲這就是 JBL 外置喇叭模組。
▲背後印有 JBL SoundBoost 系列字樣。
▲與攝影模組一樣具備一定厚度,所以建議要使用時才裝上。
▲設有 kickstand 可以放平在檯面使用。
不過在效果上,它確實十分出色,甚至比 Moto Z 內置的喇叭更加好勁多!如果以兩者(Moto Z 內置喇叭及 JBL 外置喇叭模組)均開啟至 100% 音量比較,JBL 外置喇叭發出的音量,比 Moto Z 內置喇叭大出 2 倍以上音量,即使在室外較嘈雜的地方,效果亦十分出色。至於音質上,以 JBL 外置喇叭模組聽歌睇戲,聲音亦比使用內置喇叭立體好多,尤其是低音方面更是出色,用來睇戲絕對是不錯的選擇。加上在設計上,喇叭模組機背設有 kick stand,只要拉出來就可以放在檯面,這樣大家就不用拿住部手機睇戲啦,超級體貼。
Insta-Share 投影機模組:效果一般定價太貴
至於另一個較特別的模組,就是 Moto Insta-Share 投影機模組。它的用處就是將 Moto Z 熒幕上的內容投射至牆上或投影幕上瀏覽,對於喜歡用大熒幕睇戲(最大投射到 70 吋),又或者要隨時隨地進行報告又不想大家都擠在細小的手機熒幕上看的用家,理論上是十分有用的。 不過問題來了:這款投影機模組的亮度十分低,只有 5 流明,即是代表什麼?代表大家需要將整間房的燈全部關掉,才能看到模組投射出來的內容。要花上達 $2,599 才能買到這個使用地點有限制的模組,確實是有點「多舊魚」。加上效果只屬一般,投射出來的影片亦不是十分清晰,所以筆者覺得這是眾多模組中,最不值得入手的一個。
▲這個就是 Insta-Share 投影機模組,可見十分輕便,單手已可托起手機及投影機模組,不過會建議放平在檯面使用,效果會較理想。
▲放平在檯面使用時就是這樣,可見有個支架可以將投射影像微微斜向上投射到牆上。
▲機背是這個設計的。
▲由於投射燈泡亮度只有 5 流明,所以在光的地方基本上是什麼都睇唔到。
▲如果去到較暗的地方,就睇到內容了,不過效果也只是一般般,感覺畫面矇矇的不夠實淨。
▲想躺在床上時在天花板睇戲?這個 Insta-Share 投影機模組都幫得到大家。
Incipio 外置電池模組:高用量用家必入手
至於最後一個模組:Incipio 外置電池模組,功能就不用筆者多介紹了吧?它內建了 2,220mAh 容量電池,可為 Moto Z 提供額外 20 小時的使用時間,簡單點說安裝它後,Moto Z 可以連續使用 44 小時,即使打個折都可以用到超過 30 小時,用兩日基本上不是甚麼大問題,對於高用量的用家,筆者覺得一定要入手,加上售價只是 $899,都算值得入手。
▲這就是 Incipio 外置電池模組。
▲與 JBL 外置喇叭模組(左)及 Hasselblad 攝影模組(右)比較,可見 Incipio 外置電池模組確實薄一大截。
▲單是外置電池內建 2,220mAh 電量,可提供額外 20 小時使用時間。
▲按下這個按鍵可以透過燈號顏色查到剩餘電量。
▲而在手機設定中,設有兩個模式:預設值為長期保持 Moto Z 電量為 100%,直至外置電池模組的電量用光後,才會開始下跌;而效率模式就會維持手機在 80% 的電量,筆者會建議選擇後者,因為 80% 基本上肯定已足夠使用,而且可以令外置電池更耐用。
除了使用時間外,這個外置電池模組有另一個優點,就是由於它採用弧邊設計,所以裝上它後,可以解決 Moto Z 邊位界手問題。雖然會令機身厚度增加一點,但這也與不少手機裝上電池殼的手感差不多,筆者覺得還可接受。
▲Incipio 外置電池模組邊位採用弧形設計。
▲所以可完美解決 Moto Z 本身機邊界手問題。
▲但較大缺點是比較容易黏上灰塵。
2K 熒幕質素不錯可視角度高
講完各項模組,就讓筆者講番 Moto Z 本身吧。它的熒幕達到 5.5 吋,解像度亦有 2K QHD,與現時不少旗艦手機一樣,睇網頁時無論是睇流動版或者桌面版網頁,不用放大都可以睇到細字。此外,由於它也是採用了 AMOLED 材質,所以不但亮度十分足夠,可視角度亦十分高,即使從側面睇都未見有變色或變暗情況,值得一讚。
▲採用了 5.5 吋 2K QHD AMOLED 熒幕。
▲細緻度高,無論是睇流動版或者桌面版網頁,細字都不用放大也睇得清楚。
▲用來睇片,顏色有少許偏藍,但感覺都還算可接受。
▲當然用家可以在顯示設定中的「色彩模式」將熒幕顯示改為「標準」,但筆者更改過,發覺出來的效果似乎更怪……
▲由於採用了 AMOLED 材質熒幕,所以可視角度十分高,從側面睇未見有變色變暗情況。
▲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在室外陽光底下都可以睇到熒幕上的顯示,唔洗用手掌遮住陽光先睇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oto Z 也設有類似 Always-On 的功能,只要郁一郁部手機就可以在沒有完全開啟熒幕的情況下,睇到有沒有新訊息,而且點按著圖示還可以預覽內容,超級方便。
效能算不錯可應付日常需要
至於效能方面,前文都有提及 Moto Z 本身並非使用現時最新款的硬件,包括:Qualcomm Snapdragon 820 處理器、4GB RAM、Adreno 530 圖像處理晶片、64GB 內置儲存空間等,不過事實上 ,Qualcomm Snapdragon 820 與最新 821 的效能相差不遠,至少在實際使用上確實如此,筆者玩過幾款遊戲,亦未見有任何窒的情況出現,大家亦無須太擔心。而這情況從安兔兔評測中,Moto Z 也獲得 128,503 分,可見一斑,水平與其他旗艦手機差不多。所以如果單以日常需要、甚至用來打機或睇 4K 片,Moto Z 應該都可應付得綽綽有餘。
▲硬件上,Moto Z 內建了 Qualcomm Snapdragon 820 處理器、4GB RAM、Adreno 530 圖像處理晶片等,效能與今年上半年各品牌推出的機款一樣。
▲以安兔兔評測測試,都獲得 128,503 分,效能肯定足夠應付絕大部分用家的日常需要。
使用時間用足一日以上
至於使用時間方面,由於筆者試用時間不算長(只是幾天),而且並非主力手機,所以較難為大家真實試出實際應用上是什麼情況。不過筆者在這幾天,都不停用 Moto Z 接駁藍牙耳機並串流欣賞 Spotify 音樂(每日大約 3 – 4 小時左右)、玩遊戲(主要是玩 SimCity BuildIt)、玩社交平台(Facebook、Facebook Messenger)這些工作,當然亦主力用 Moto Z 影相(有時會加上「哈蘇」攝影模組影相),一般情況下大約中午 12 點前拔除充電線,中間一直沒有用「尿袋」充電,直至過了凌晨 12 點才接回充電線,中間已使用超過 12 小時,而系統表示還可繼續使用 6 小時左右(剩餘電量約 35%),雖然與官方標示的 24 小時仍有少許距離,但這使用時間,其實已足夠用上超過一日,如果如上文所言加上 Incipio 外置電池模組,真的可以兩日不用充電,效果十分理想。當然,它亦支援 TurboPower 速差功能,8 小時使用時間只需要用 15 分鐘就可差到,即使兩日唔記得差電,早上起床後只需要快差一陣,就肯定夠用到番公司先再差了。
▲沒有安裝 Incipio 外置電池模組,都可以用到 12 小時以上還剩下約 35% 電量,用上超過一日甚至日半,應該都綽綽有餘了。
總結:行「實力派」路線!模組化有前途
可能好多人會擔心:Motorola 賣了給 Lenovo,會否令手機質素下降?今次這部 Moto Z,正好讓大家放下這份擔心。誠然,在外表設計上,Moto Z 的炭黑顏色及方正設計,確實是比較大路(或者說是不玩款玩實際)的做法,更甚者可以說是商務感覺較重,如果重視外形設計的用家,可能會興趣不大。但如果睇番內在,Moto Z 可以說是一部「四平八穩」的手機:有不錯效果、使用時間長、使用夠順暢、熒幕質素佳等,可以滿足絕大部分人的日常需要,而這種即拔即吸的超易模組安裝 / 拆除設計,亦令模組功能組件自 G5 後找到另一條新出路,對於想隨時擴充手機功能的用家,是一個十分實用的設計。
總括而言,Moto Z 是一部不錯的機款,但筆者仍有兩點頗為擔心的地方:首先是究竟 Motorola 的模組式設計可以玩到幾多代?花如此多錢買回來的模組,如果往後機款未能支援使用,萬一有一天 Moto Z 已壞或者用家想換新機,這些模組豈不變成垃圾?其次是 Moto Z 的機背是以金屬接點與模組連接,在香港這個潮濕天氣之地,未來會否出現氧化情況,導致接駁模組失靈?這些地方,筆者現時就很難驗證了,希望筆者憂慮的事情不會發生吧……
售價:$4,999
查詢:Distribution One Ltd.(8118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