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歡慶《怪醫秦博士》誕生 50 周年,慶應大學、手塚製作所、NEDO (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等合作推出「TEKUK 2023」的 AI 創作計畫,是次合作將會挑戰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經典作品《怪醫秦博士》的續作。預計在 2023 年透過這個計畫創作新內容,並且在 2023 年秋天於秋田書店的「週刊少年 Champion」連載。在這次的「TEKUK 2023」計畫中,將會利用 OpenAI 的 GPT-4 、Stability AI 的 Stable Diffusion 等生成式 AI 為基礎,學習《怪醫秦博士》的內容資訊,以進行和 AI 的互動創作。
是次主導計畫的慶應大學科學技術學部教授栗原聰旨在探索 AI 與漫畫內容創作的可能性。他認為創作源自於點對點的連結產生創作與妄想,他在申請 NEDO 項目時是希冀能探索 AI 能為人類創作力帶來的突破與可能性;在此次的計畫也獲得版權持有者的製作方與手塚治蟲遺屬的認同,目前僅廣泛的指出將活用 GPT-4 作為情境生成,與 Stable Diffusion 作為角色產,但強調此次的作品是屬於「新作」而非「續作」,因為不是由手塚治蟲本人參與,而是由 AI 與人類共同創作的成果。
計畫預計將《怪醫秦博士》的故事與敘事結構進行數位化,將由手塚製作所進行場景分割與初步功能分析,慶應大學再進行細節分析、人物分析、與言語行為分析、結構分析與模式提取等,結合統計與拆解後,層層解剖出屬於手塚治蟲風格與元素的《怪醫秦博士》的敘事特質。
待這些基本設定完成後,就會使用 AI 接手產生故事劇情。研究團隊指稱,雖然生成式 AI 能夠產生令一般人驚嘆的文本,不過相比起專業作家仍難以成為熱門賣座故事的基礎結構;另外雖然可將故事透過簡單的起承轉合連貫避免失敗,不過也會少了創意,最多只是個普通的作品,故團隊希望情節之間是以非公式化的奇怪作法進行連貫。
據聞 GPT-4 框架能夠產生上述的敘事結構。不過若要實現這樣的內容,作為提供故事大綱的敘事者必須提供大量的敘述給予 GPT-4 ,但一般創作者可能無法一口氣提供這樣複雜的提示,所以在創作的流程是利用人與 GPT 之間不斷的對話模式進行互動創作,利用一來一往的方式逐漸將敘事變的完整以及輸出符合敘述的文本。
早在 2019 年,日本漫畫界曾經利用 AI 技術學習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蟲的作品,提出「TEZKUK 2020」計畫。以 AI x HUMAN 的理念打造一部上下兩集的原創短篇漫畫「裴多」。當時主要是將手塚治蟲的漫畫轉為文字後進行劇情創作,並結合 GAN 對抗生成網路與遷徙式學習產生角色,最終的結果是能使人類擬定大綱後,由 AI 填補欠缺的細節並完成故事。
資料來源: PC.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