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真的是一個「非典型」(應說是畸型) 社會,甚麼東西都可以變成很「routine」,只有效率和經濟效益,連建築也不例外。但一班在名校畢業的 80 後建築師,不甘心在大公司打工做著一式一樣的東西,自組 Studio「實現室」LAAB,利用新技術和創意打破常規,「實現」天馬行空的設計。到底他們如何在香港這個「非典型」社會下生存?
幫設計公司做設計
負責人之一的 Otto 曾獲全額獎學金在美國 MIT 讀書,也在英國著名建築公司 Foster 工作過,回港要入大公司也沒難道,但他就選擇與志同道合的建築師自組 Studio。他坦言:「香港的大公司有很多規矩,很難進行創作。」可能我們都以為香港的市場根本用不下創新,但 Otto 他們的經驗卻不一樣。「公司去年 9 月才成立,開始時就只有 4 個 Partners,但現時已經有 10 幾個全職員工,最高峰是就有 40 多人。」LAAB 代表著「LAB」(實驗室),而中間兩個 A 是「Art」和「Architecture」,他們將精密計算與藝術融合,從中找出不同的靈感。LAAB 最特別之處,是他們能與不同的設計師合作,一間設計公司幫設計公司做設計,業界上也十分罕見。
▲ 設計師 Sara Wong 找來 LAAB 幫她在油街「實現」出這個會動的草地。雖然是 Sara 的概念,但在製作過程中亦能互相交流,激發更多創意。
▲ 這棵鐵樹是在西九 Clockenflap 的展品,利用了編寫電腦程式幫助設計的 CNC 技術,這些編碼就是樹的 DNA,在「非典型實現品」展覽中可看到。
不斷學習新知識
LAAB 的 Project 都用上了不少新技術和概念,令到在場的記者都贊歎他們的學識。Otto 笑說:「現在是資訊氾濫的年代,隨處都可以學習到新知識。另外我們也會參與一些學術研究,從中學到的又可應用在其他作品上。」LAAB 的創辦團隊中的 4 位建築師各有所長,好像 Otto 就專注設計概念和電腦程式,其他人就著重工藝、藝術方面。在香港做創作真的不易,但只要用心用腦,仍然可行出另一條道路。
▲ Otto 表示,透過與不同的設計公司合作,令到大家不斷有創作靈感,推動這行業的發展。
▲ Otto 連自己的家都展出了,可看到他如何用盡 300 多呎的空間。
▲ 在一個賣二手衫的店內,經過人腦和電腦的計算設計出一個大衣架網。
實現室簡介
LAAB 實現室–專注在建築、室內、家具、產品,以至藝術品,實現一系列非典型的設計概念。LAAB的創辦團隊曾獲不少本地及海外獎項,包括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及Schnitzer藝術家獎,亦獲得香港大學舊生奬奬牌,入圍香港建築師學會青年建築師,及獲選《透視雜誌》的「40-under-40」設計驕子。
除了自家創作,LAAB實現室也是個開放平台,一直與不少建築師及藝術家合作製作項目,當中有國際大師級的前輩,也有潛力無限的同輩。設計單位之間的合作是甚為罕見的,我們卻認為每個合作都能夠激發實現非典型創作。
「非典型實現品」展覽
LAAB 將舉行「非典型實現品」展覽,展出建築及藝術的實驗品、製作花絮影片、設計圖及模型等,讓觀眾一睹種種創意實驗,和將它們實現時的種種歷程。
日期: 3月29日 (六) 至4月5日 (六)
時間: 中午12:00至晚上10:00 (3月29日,3月31日至4月4日)
下午2:00至晚上7:00 (3月30日及4月5日)
地點: 中環下亞厘畢道2號 藝穗會 陳麗玲畫廊
派對: 3月29日 (六) 下午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