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梁基爵,第一印象可能是人山人海,而 2011 年他憑著新媒體作品《電紫兔/克》獲得多個獎項,將他的事業再推向另一個高點。擅長以科技配合人體活動的聲音藝術,這次他嘗試將兩樣看起來相去甚遠的東西放在一起,「大自然與科技,關係在於生活。」
科技與自然沒有衝突
自然就是原始,科技則是人工,很多人認為兩者距離很遠。「對於我來說,它們從來相輔相承、一直互動」基爵解釋,人類本來就在大自然中生存,而科技又是幫助人們更好地過生活的方法。在演藝學院入修讀作曲與電子音樂的他,憶述學院裡知識,「電子音樂其實跟 acoustic (原音樂)很有關係。」原音樂就是探索環境與聆聽的關係,而電子音樂將機器發出的聲音還原,兩者實是不謀而合。《觸目》的聲音雕塑計劃,正是活用了原音樂的理念,採用日常生活中的磁帶和自然界的落葉,簡單卻窩心地告訴大家:「科技也可以很人性、很接近生活的。」
電子音樂與自然的 looping
Looping 是電子音樂常見的混音方式,基爵講解,最初期玩電音者使用的正就是 tape looping。今次展覽其中一件作品也就用上磁帶模擬迴蟲的蠕動,將聲效上看不見的迴旋以具體呈現。基爵雖然是參與展覽的主要藝術家,每一個部分都有他的聲音藝術作品播放,但他也邀請了擅長不同媒體的創作人加入,例如熟悉木雕的林嵐和 thecaveworkshop。他回憶討論創作意念之初,大家對於 looping 這一點特別有感覺。《觸目》的展場分四部分,以自然物料組成的音樂盒引入,從土地的模擬和成長到盛放,最後又回歸木雕。「土泥、生長、開花、結果,這都是一種 looping」基爵嘗試類似電子音樂與自然循環,卻又如此吻合。同一種迴環往復的效果,以不同的詮釋,再現人前。
然後怎樣?
從事電子音樂多年,基爵游走於流行與藝術之間。隨著科技日漸普及,利用電腦或者其他新科技進行創作,不再是甚麼新奇事,他觀察到香港人對電子音樂的接受程度愈來愈高。聲音藝術向來走在前緣,但基爵認為「那不是高高在上,只是會在博物館才發生的事,我們想多些人能夠接觸到,所以選擇在 K11 進行。」
大自然、科技,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串連其中的是生活。《觸目》進一步擴大基爵的信念,開拓科技和音樂所牽涉的範疇。在商場裡舉行一個體會式的展覽,呼應著貼近生活的主題。他一邊探索電子音樂還可以做甚麼,另一邊也想告訴大家,「原來事情可以這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