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一項學童健康調查揭示,學童日常使用電子屏幕產品作娛樂用途的情況未見明顯改善,小學生每日使用電子屏幕逾 2 小時,尤其中學生使用時數有上升趨勢。有專家警告,這種習慣或會令青少年患上早發視力疾病,甚至引致心理問題及網上罪案風險上升,當中涉及網絡性罪行和虐兒情況。
衞生署早前公布 2023/24 年度學童健康報告指出,小學生每日用 2 小時或以上時間觀看或操作電子裝置作娛樂用途的比例,雖較前一年略為下降,但依然遠高於疫情爆發前水平;而中學生則持續上升,使用時間較去年更多。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指出,過分使用電子產品會令兒童的眼球拉長令近視急速惡化。預計可能未來有很多年輕人 40 歲左右就會出現以往 70、80 歲人士才有的視網膜脫落或黃斑病變問題。

葉柏強教授亦指出,網絡空間不只對精神健康構成威脅,更可能涉及實際犯罪。他指出,現時不少網絡性罪行與虐兒個案,都源於青少年透過網絡遊戲或平台與陌生人建立互動。他補充,在社署的個案資料庫中,已錄得越來越多新型網上施虐個案,施虐者不再局限於受害者親人或熟人,有時更是專門接觸兒童的網上誘騙者。
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長時間使用社交平台,會加劇青少年的心理壓力。他提到,有些青少年熱衷將日常生活內容上載至 Instagram,並過分在意他人回應與評價,容易令他們陷入焦慮與抑鬱情緒。他又指出,網上世界充斥不當內容,青少年接觸時間愈長,精神健康和人際關係都容易受到負面影響。此外,葉兆輝建議,政府可參考海外經驗,為具潛在負面影響的電子娛樂平台加強規管,例如要求部分遊戲開發公司繳交額外稅項,用作支援精神健康服務或補償受影響用戶。
來源: rthk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