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委員會今(16日)測試 5 款垃圾電話攔截應用程式,發現「CallApp」及「Truecaller」在獲得存取權限後,自動或由當用戶開啟「強化搜尋」功能後,把其通訊錄中所有聯絡人的資料上載和整合至資料庫中,即代表使用者的親友有機會被查看姓名、電郵地址等資料。
▲消委會發現「CallApp」及「Truecaller」會索取用家通訊錄中所有聯絡人的資料
消委會調查的對象包括「CallApp」、「小熊來電」、「芝麻來電」、「Truecaller」和「Whoscall」。當中「CallApp」在取得存取權限後,會自動將用戶通訊錄中所有聯絡人的資料上載和整合到程式的資料庫中,其他用戶使用程式中「反向搜索」功能,只需輸入電話號碼就可知道到號碼持有人的名字及能查閱中英文名、電郵地址、社交媒體連結等個人資料,即代表用家親友的資料有可能已被洩漏。而「Truecaller」 則有「強化搜尋功能」,當用家向應用程式分享通訊錄後,有機會搜索到他人住址、每月租金等資料。消委會認為此舉等同把商戶擷取通訊錄的責任強加於用家身上,要求不合理而且不可行。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副主席陳建年表示:「消委會亦強烈勸籲市民,切勿純粹檢查個人資料有否被儲存,而隨意下載、使用有關程式,因為這可能令自己的通訊錄資料被上傳或分享。消費者要決定使用有關程式前,要三思。」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嫻亦指,部份測試的捫攔截來電程式不會讀取通訊錄,因此用家必須衡量自己需要,小心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