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場專為人形機械人設計的半程馬拉松賽事,將於本週日(4 月 13 日)在北京亦莊登場。賽事預計全長 21 公里,來自全中國 23 支機械人開發團隊報名參與,並已展開首次實地路測。比賽測試人形機械人在複雜路況下的實戰能力,更被視為推動具身機械人應用的重要突破。
在早前的 3 月 28 日晚亦莊賽道已進行首輪測試,6 支已完成報名的隊伍率先上場。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天工」機械人率先起跑,該機器人身高約 1.8 米,擁有較長的步幅,在引導員帶領下展現不錯的奔跑節奏。不過在跑至約 6 公里時,其左腳腳踝部位連接處斷裂,需由替補機械人完成後續賽程,總測試耗時約 2 小時 52 分。
來自北京昌平的松延人形機械人,則以靈活見稱,身高僅約 1.2 米。由於採用先進關節與驅動設計,該機械人能快速移動、轉向,甚至模仿孩童奔跑動作。其開發團隊表示,松延機械人擁有「自主導航與避障」功能,亦可由操作員遠程控制前進。
而來自上海的青心意創科技隊,測試重點則放在足底結構對不同坡度及長距離耐力的適應性。該隊工程人員指出,還需進一步優化演算法,以應付更高階的賽事挑戰。
換電流程精準如 F1 進站 補給站設計三大功能區
為配合長距離行走與能耗需求,大部分參賽機械人需於賽途中多次更換電池。每支參賽隊伍皆配備專屬技術團隊,負責如同 F1 賽車進站般的換電流程,平均每次換電僅需數分鐘完成。
主辦方共設置 7 個補給站,涵蓋電池更換、安全設備檢查及輔助工具供應三大範疇。比賽全程將採用鐵馬或綠化帶方式劃分人類與機械人賽道,並同步起跑,以保障人機安全。
比賽挑戰模擬現實應用 人形機械人正式走出實驗室
以往人形機械人多於實驗室內進行定點性能測試,外部環境的適應力相對受限。今次賽事特別強調系統性場景測試,力圖讓機械人面對真實世界中的長距離行走、突發狀況及複雜地形。比賽組委會副組長王國林指出,這場比賽可全面評估機械人的通行能力、穩定性、能效與控制演算法等關鍵性能。他認為,這是推動具身機械人產業發展的難得契機。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則表示,雖然機械人在過程中可能跌倒、零件損壞,甚至出現操作磨合問題,但作為全球首個同類賽事,仍期望社會以寬容心態看待機械人的「第一次長跑」。
正式賽事將於本週日開跑,23 支參賽隊伍涵蓋多家企業與高校,將角逐首個人形機械人半馬冠軍。除了以完成時間作為評分指標,途中更換次數、穩定性與節能表現也納入考核範圍。團隊正利用試賽數據進行最終調校,務求機械人以最佳狀態應戰。
資料來源:中國中央電視台
相關文章:
北京4月舉辦全球首個人形機械人半馬比賽 不可換電鬥快鬥遠比外形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