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發展,未來或許能在家中以 3D 列印技術製作食用肉類。這一概念將在即將開幕的 2025 年大阪世博的「健康護理館」中展出,展品包括由大阪大學與多家企業共同研發的培養肉,期望能為解決人口增長所帶來的蛋白質短缺問題提供解決方案。透過培養技術,降低環境問題的風險,還能根據消費者需求製造符合健康標準的肉類。
展出中的培養肉是由和牛細胞培養而來,並運用了先進的 3D 生物列印技術。肉塊中的肌肉、脂肪和血管細胞分別進行培養,並精細地組裝成像肉類結構。技術最大特點是能夠根據需求自由調整脂肪和肌肉比例,例如能製作出均勻分佈脂肪的霜降肉,或是格狀組合的肉塊,甚至未來可以加入個性化圖案,如文字或相片。
目前這項技術仍在進行實驗階段。製作過程中,從細胞增殖到肉塊組裝大約需要半年時間,未來則期望能在家庭中實現更多便捷的製作方式,讓消費者能在家中輕鬆製作屬於自己喜好的肉類。計劃中的「肉類製作機」,類似家用電器,將讓使用者根據需求調整肉類的種類與營養成分,實現健康定制。
新技術也面臨著一些挑戰。試吃者對其味道的反應表示,培養肉有一定的肉味,但食感較為薄弱,且味道與傳統肉類相比仍略顯淡薄。但研究人員表示將繼續改良這些不足,並期望在未來能夠提供更具真實感的味覺體驗。
雖然目前因食品衛生法規問題,培養肉尚無法向公眾提供,但培養肉未來的商業化目標是到2031年。大阪世博將於 7 月 8 日舉行一個「燒烤培養肉香氣」體驗活動,讓參觀者能提前感受這一未來食物的魅力。這一展示將讓人更加期待「家庭製肉」的實現,這一天似乎已不再遙遠。
資料來源:ITMedia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