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旅遊旺季來臨,天文台最近在網誌分享地震海嘯防災知識,包括災害風險評估、預測限制及應對措施等 3 大範疇。天文台指出,現時科技仍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發生時間和位置,但旅客可透過事前準備和正確應對措施減低風險。
地震由板塊運動引致,這些包含地殼和部分上地幔層的板塊組成地球表面。大地震通常發生於板塊邊緣,但板塊內部的活躍斷層亦可能引發地震,其出現與斷層規模、地質構造、應力累積程度等因素有關。環太平洋地震帶橫跨所羅門群島、菲律賓、日本及北美洲等地區,地震活動頻繁。
根據長期歷史記錄,全球平均每年發生 5.0 級或以上地震約 1,500 至 2,000 次,6.0 級強震或以上震級一般有 150 至 200 次。震級達 9 級或以上的巨大地震屬罕見事件,平均每年發生次數少於 1 次。地震學家會以機會率表達在特定區域範圍及時間內發生特定震級地震的可能性。
約 8 成海嘯源於海底大地震,其他可能引發海嘯的擾動包括岸上山崩、海底滑坡、火山爆發,甚至隕石撞擊等非地震型海嘯。太平洋是全球最多海嘯發生的地方,佔全球約 7 成。海嘯波會受到島嶼遮擋及衍射作用影響,因此在太平洋產生的海嘯進入南中國海後普遍會減弱。
海嘯波高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地震震級、震中位置、震源深度、斷層的破裂範圍、位移量,以及斷層的走向、傾角與位移方向。海嘯傳播速度與海水深度有關,在 5,000 米深海處,傳播速度約為每小時 800 公里,相當於國際民航客機航行速度。
天文台表示,以現今科技仍未能預測地震確實發生的時間、震源位置及震級。專家只能根據某個地方過去的地震事件、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地質等觀測資料,計算出該處在一段年期內發生某個震級或以上地震的機率,以及估計未來可能發生大地震的位置及震級上限。
若海嘯由海底或近岸地震引發,在地震發生後,專家可根據震源位置、震級和震源機制等資料,利用電腦數值模擬預測海嘯波的傳播時間及海嘯波高。但對於非地震型海嘯,預測則相對困難。海嘯波會以一連串波浪呈現,每 5 至 60 分鐘再次出現,直至能量完全衰減。
天文台建議,旅客出發到外地前應先了解目的地的災害風險,透過查閱當地官方機構的災害預測和警告,以及下載當地災害相關的手機應用程式,掌握當地的最新情況。旅客應記下當地求助的電話號碼,了解政府的災害預警系統、疏散指引及避災安排等。到達後盡可能熟悉緊急逃離路線與避災場所位置。
發生大地震時,應立刻趴下、掩護及穩住,遠離窗戶或懸掛物等危險物品,保持鎮定,避免奔跑、搭乘電梯或跳樓。如在車上,應安全停車,留在車內直至地震結束。地震過後須確保人身安全,檢查環境,防範次生災害,配合當地指引。
遇到海嘯的前兆現象時,應儘快遠離岸邊或淺水水域,前往內陸或高地。在陸上靠近岸邊的人士,應前往高處或結構穩固的建築物上層(3 樓以上)暫避,不要等待海嘯警告才行動。海嘯前兆包括在海邊感受到地震引致的強烈震動、海水突然異常後退並露出海床、海邊出現異常增水並向陸地移動,以及看見海上出現異常的漩渦或聽到來自海洋的異常聲音。
海嘯可能反覆來襲,因此警報未解除前應遠離海邊。官方警報一般會透過電台、手機短訊、戶外廣播、電視或電話通知等多種渠道發布。若已被海嘯波及,緊抓固定物或爬上大型漂浮物自保。海嘯發生後,仍需持續警戒,注意環境安全,避免涉水、接近倒塌電線或積水區。
來源:天文台
相關文章:
天文台:AI 預測颱風路徑勝傳統模式 熱帶氣旋「蝴蝶」成實戰驗證案例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