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昨晚發表文章,表示人工智能電腦預報模式在預測今年首個熱帶氣旋蝴蝶的移動路徑方面,表現較傳統電腦數值預報模式準確。蝴蝶於本月開啟 2025 年風季,成為比較 AI 與傳統預報系統準確度的實戰案例。
天文台科學主任林銘津、黎宏駿及張佳駿早前在網頁「天氣隨筆」發表題為《蝴蝶起舞,風季開鑼》的文章,回顧蝴蝶風暴的形成過程,他們比較 6 月 9 日晚各預報模式的預測結果發現,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ECMWF 和美國全球預報系統 GFS 等傳統電腦模式,均預測蝴蝶會採取靠近華南沿岸的路徑移動。美國 GFS 模式甚至預測蝴蝶會在海南島以東約 100 公里處掠過,令本港風力較早增強。
相反,歐洲 AIFS 和伏羲等人工智能電腦預報模式預測蝴蝶會採取較偏西路徑移動,與香港距離較遠,導致本港風力增強時間相對較遲。實際情況顯示,蝴蝶在 6 月 11 日至 13 日期間與本港維持超過 600 公里距離。雖然蝴蝶環流廣闊並與中國東南沿岸高壓脊產生共同效應,本港只有部分地區的風力短暫達到強風程度。
文章指出,今年 6 月初南海中部海水溫度已達 28 度或以上。6 月 10 日在大氣高層輻散的利好環境配合下,南海中部低壓區逐漸發展並增強為熱帶低氣壓。天文台在 11 日凌晨發出今年首個一號戒備信號。
天文台台長陳栢緯在 3 月的時候曾經表示 AI 系統需要有更多數據和案例才能支持使用。今次熱帶氣旋「蝴蝶」的路徑預測顯示 AI 預測確實有一定的優勢,但目前可能仍然不會完全取代傳統電腦模式,有待進一步驗證。
來源:天文台
相關文章:
Microsoft 用 AI 取代真人去年節省逾 5 億 可處理 35% 新產品程式碼 Xbox 製作人建議被裁員工求助 AI 減輕失業帶來的情緒和認知負擔 Meta 測試 AI 主動發訊功能 聊天機械人可根據過往對話自動跟進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