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zer Blade 系列在高階遊戲手提電腦都給予人冷酷形象,它的極黑機身設計配合設計講究的 RGB 背光鍵盤,確是很多遊戲玩家的 Dream Machine。2025 年款 Razer Blade 16 就首次採用 AMD 處理器,還搭載 NVIDIA RTX 5090 筆電 GPU,配搭 240Hz 更新率極致 OLED 面板,且進一步壓縮機身厚度,的確非常吸引。以下評測帶各位一齊深入了解這部機迷夢幻之選。
外型設計與機身質感
Blade 16 沿用 Razer 一貫 CNC 鋁合金機身,配合陽極處理黑色霧面外殼,觸感與剛性明顯優於多數塑膠機身電競機款。整體造型簡潔低調,但摸上手會感覺到一份特別的質感,無論帶去會議室還是電競場都不失禮。
螢幕蓋部份輕微變薄,導致彎曲感比上代稍為明顯,但實際使用時穩定性無虞。最大開合角度為 135 度,掀蓋設有凹槽,操作順手。
機身厚度最薄處僅 14.9mm,與上代相比瘦身達 30%,實際拿在手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差異。筆電本體重約 2.1kg,連同 280W 充電器為 2.9kg,在 16 吋遊戲筆電中屬輕巧一類。
RTX 5090 提供超強遊戲體驗
Blade 16 是目前市場中「效能密度」最高的 16 吋電競筆電之一,最高可選配 NVIDIA RTX 5090 筆電 GPU,具備高達 160W TGP(含 Dynamic Boost)。不論是遊戲畫質提升、AI 特效加速、還是 3D 建模渲染,其效能表現皆有明顯優勢。
▲在 Monster Hunter Wild 效能測試中獲得 137.56 FPS,在遊戲中配合 240Hz 熒幕,可得到其他電腦不能給你的超流暢體驗
▲在《黑神話 悟空》的影視級效能測試中,都能獲得 78FPS 表現
▲我們進行另一測試,調整超取樣清晰度為40,再切換畫質為「高」,電腦可表現出 182FPS 的極高幀數表現,配合 240Hz 與支援 G Sync 的熒幕,流暢表現頂級
在 3DMark 效能測試中,本電腦也獲得了頂級效能表現的分數,詳細可參閱下表:
測試項目 | 總分 (Your Score) | Graphics Score | Physics / CPU Score | |
Fire Strike | 37342 | 52232 | 31918 | |
Fire Strike Extreme | 24282 | 27051 | 30035 | |
Fire Strike Ultra | 12560 | 12447 | 29619 | |
Time Spy Extreme | 10396 | 11161 | 7490 | |
Port Royal | 15055 | – | – | |
Speed Way | 6208 | – | – | |
Steel Nomad | 5643 | – | – |
▲電腦採用的 AMD 處理器在 GeekBench 6 單核與多核心測試中,獲得 2917、15277 分,屬於極高表現
▲GeekBench 6 的兩個 GPU 測試都超過 20 萬分,屬於手提電腦中頂級效能表現
散熱結構與風扇控制
重新設計的散熱架構,包括大面積氣室(Vapor Chamber)、雙風扇與超薄 0.05mm 散熱鰭片。風道設計經優化,熱氣主要後排排出,手部不會受熱風干擾。風扇模式可在 Synapse 中切換,也支援獨立 CPU / GPU TDP 設定。
螢幕體驗與視覺觀感
Razer 為 Blade 16 配備一塊 16 吋 QHD+ 240Hz OLED 面板,支援 0.2ms 反應時間、Calman 認證色彩調校與 G-SYNC,可同時滿足遊戲與創作需求。
鍵盤、觸控板與燈光配置
鍵程提升至 1.5mm,輸入手感更飽滿。每鍵支援 RGB 燈效,並加入副功能提示光源,便於操作。新增右側五枚可編程快捷鍵,雖可能誤觸 Enter 鍵,但習慣後可提升工作流效率。觸控板仍保有極大面積,表面滑順,支援多指手勢,但仍偶有誤觸問題,點擊準確性稍受影響。
▲機身兩邊的 I/O 提供兩組 USB 4、三組 USB 3.2、HDMI 2.1、UHS-II SD 讀卡機、3.5mm 音訊孔與 Kensington 鎖孔。Wi-Fi 7 / BT 5.4 則為未來連接規格預留。
總結:旗艦定位無誤,升級需審慎考量
Razer Blade 16(2025)延續系列優良工藝,並在機身厚度與鍵盤手感上做出實質改善。效能方面,雖 RTX 5090 提升幅度不算突破性,但穩定性與散熱表現令人滿意,且在薄機設計中已達相當高水準。
若你是上一代 RTX 4090 用戶,未必需要急於升級;但對於追求最新世代 AMD CPU 與 NVIDIA GPU 組合、並重視設計質感與效能的使用者來說,Blade 16 是目前市場上極具競爭力的旗艦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