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科幻小說家、《三體》作者劉慈欣日前在北京舉行的 2025 中國科幻大會上發出警告,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將徹底改變科幻創作生態,最終可能取代大部分人類科幻作家。
AI 取代作家已成必然趨勢
劉慈欣直言不諱地表示:「按照 AI 發展的趨勢,它最終可能會在創作上取代大部分的科幻作家,這確實是一個很嚴峻的現實,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特別指出,僅有那些特別巔峰、極具創造力且文學能力極強的作家暫時不會被 AI 代替,但這類作家比例很小。
在接受央視財經採訪時,劉慈欣被問及 DeepSeek 等大型語言模型是否有可能取代科幻作家,他回應:「暫時不太會,但是再過 10 年、20 年,從理論上說完全可能替代科幻小說作家。」他強調,從科學角度而言,「所有人類作家的身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被 AI 所替代的。」
作家應放棄自我安慰直面挑戰
面對即將到來的 AI 寫作時代,劉慈欣建議創作者:「首先停止自我安慰,坦然去面對技術的衝擊,以及這種衝擊對我們的領域所造成的那種天翻地覆的影響。」他呼籲創作者停止用靈魂、情感等概念自我安慰,主張直面技術革命帶來的根本性改變。
另一位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則表達了更為極端的觀點:「從長遠看,沒有 AI 幹不了的事情。最晚被 AI 超越的文學藝術品種就是最高級的。」王晉康認為人類智慧與 AI 深度學習的本質差異不大,但他同時指出,AI 難以獲得作家的鮮活一手生活經歷,因此可能只能創作出「一流」而非「頂流」作品。
相關文章:
黑客利用 AI 熱潮散佈惡意程式 鎖定 DeepSeek 用戶多國出現感染案例 DeepSeek 新模型再被指以「蒸餾」訓練 未經許可使用 Google Gemini 數據 DeepSeek-R1-0528 模型靜靜推出 能匹敵OpenAI o4-mini,編程能力躍升中國 AI 模型榜首
閱讀體驗將徹底變革
除了創作方面,劉慈欣還設想未來的閱讀方式可能轉變為「AI 定製」模式——讀者向 AI 提出需求後,系統便能生成符合要求的小說。若讀者不滿意,還可要求重新生成。屆時,AI 的創作質量或將全面超越人類。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常務副主任林育智亦指出,現今科幻創作者有了靈感後,更可能先與 AI 交流討論,創作模式已開始發生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科幻雜誌《克拉克世界》早在 2023 年初已因收到大量 AI 生成稿件而暫停收稿,雖然該雜誌不久後通過對投稿系統的監控恢復了正常運作,但 AI 正以人類無法比擬的速度產生出一定水準的內容,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中國科幻產業持續增長
大會發布的《2025 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4 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達 1,089.6 億元人民幣(約 1,221 億港元),與去年基本持平,連續兩年突破千億元規模。其中科幻閱讀產業營收為 35.1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0.7%;科幻遊戲產業營收為 718.1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0.2%。
劉慈欣強調,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為本土科幻提供了獨特的「現實土壤」,載人航天、量子通訊、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都可成為科幻故事素材。他特別提到《流浪地球》中「舉全球之力拯救地球」的情節,展現了中國價值觀在科幻作品中的生動體現。
相關文章:
黑客利用 AI 熱潮散佈惡意程式 鎖定 DeepSeek 用戶多國出現感染案例 DeepSeek 新模型再被指以「蒸餾」訓練 未經許可使用 Google Gemini 數據 DeepSeek-R1-0528 模型靜靜推出 能匹敵OpenAI o4-mini,編程能力躍升中國 AI 模型榜首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