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是支撐人體的重要結構,當因外傷、疾病(如骨質疏鬆、骨腫瘤)、老化等因素導致骨缺損時,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也可能對身心造成負擔。骨骼的自我修復能力有限,尤其在較大的缺損或特定情況下,常需藉助醫療技術來促進癒合及功能恢復。
目前骨修復的技術已經從傳統的骨移植發展到結合生物材料、細胞治療、生長因子以及先進製造技術(如3D打印)的多元化階段。 針對不同的骨缺損情況(如大小、部位、是否有感染等)以及患者的具體狀況,醫生會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或組合多種技術以達到最佳的修復效果。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秦嶺教授團隊與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賴毓霄團隊合作,成功研發「含鎂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復材料」,近日通過國家藥監局審查,獲批作臨床應用。此項目歷時 15 年,為全球首個獲批的鎂相關人工骨植入材料,填補了行業空白。
突破傳統材料限制
傳統人工骨材料難以自身降解,與自體骨差異大,促進新骨生長能力有限。研發團隊運用低溫 3D 列印技術,成功研發出與人體松質骨力學強度相近的材料,可在六至九個月內完全降解並被人體吸收。該材料在手術中能穩定應對衝擊力,避免崩解,同時其降解過程中釋放的鎂離子能參與新骨形成,加速骨缺損修復。
臨床試驗成效顯著
研發團隊在內地八家大型研究型醫院完成了 176 例骨缺損患者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24 週內植骨融合率超過 98%,未出現排異反應,展現出優異的生物相容性。此材料還能在手術過程中進行剪切塑形,適配複雜的骨缺損形態。
深港合作成果
這項創新成果採用「產學研醫」協同模式進行,轉化醫學研究與發展中心集合多學科專家協作,成功解決多項低溫 3D 列印骨科器械的技術難題。深圳先進院孵化企業深圳中科精誠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自 2013 年起開展技術轉化工作,完成了從產品驗證到臨床試驗的整個流程。
賴毓霄研究員表示,該材料為骨缺損修復提供了安全高效的解決方案,能顯著提升骨修復成功率。秦嶺教授則指出,未來研究團隊將拓展該材料的臨床適應症,進一步提升骨修復精度和效率,為創傷、骨腫瘤等骨科疾病治療提供新方案。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