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產品是否耐用見仁見智,不過 Apple 本身其實有特別設立「耐用性實驗室」,用各種方式測試產品的耐用度,從而改善設計和取得相關認證。
據報導指,在加州森尼韋爾設立耐用性實驗室,工程師團隊每日摔落、浸泡和破壞的設備數量,超過一般用戶一生可能遇到的意外次數。這座不起眼建築物內的實驗室是 Apple 全球多個類似設施之一,專門對手機和其他產品進行投擲、浸泡、噴灑、潮濕、鹽霧、震動和拆解測試,既為產品取得認證,也從早期開發階段指導設計決策。
實驗室首個區域主要進行環境條件測試。巨型步入式櫃內的新款 iMac 在 90% 濕度和 40 度高溫環境下運作,一個月測試可模擬數年真實世界的潮濕環境暴露。iPhone 同時接受高密度鹽霧浸泡測試,或承受人工沙塵旋渦攻擊,模擬亞利桑那州沙漠的微粒物質環境。
紫外線測試艙模擬陽光對設備的長期影響。雖然可將設備放在戶外測試,但測試艙能在 50 小時內提供相當於多年的紫外線照射。Apple 為設備推出鮮明新色彩或閃亮新表面處理時,必須先通過這類嚴苛測試。
第三個房間配備 Epson 機械臂,專門進行跌落測試。機械臂將設備固定後移至不同表面上方(木地板、瀝青路面、花崗岩檯面),進行隨機旋轉後讓設備跌落。高速攝影機捕捉撞擊過程供分析,重播畫面顯示跌落的 MacBook 衝擊波穿越機身和底盤,令金屬暫時呈現液體狀。
跌落角度雖然隨機,但機械臂可重複特定造成明顯損壞的跌落動作。附近另一部跌落機器將裝有 iPhone 的鋼製容器不斷翻滾,如同極慢速的烘乾機,以符合耐用性標準要求。
實驗室設有小房間大小的震動檯,測試一批 MacBook、iPad 和 Vision Pro 頭戴裝置。震動檯可程式化模擬特定震動模式,從火車到各種電單車型號。特定動作和共振點可能損壞設備內部活動部件,如相機和加速度計。
最後一個房間進行電池充放電循環測試,在不同溫度下重複 1000 次。機械人負責移動電池位置,因為人手操作會引入不一致性,耗盡的電池可能變得軟弱易碎。
實驗室展示 iPhone 16 的電氣可剝離電池技術。這種電池無需膠水或彈性黏合劑固定,只需在電池接線片施加電流(例如連接 9 伏特電池),手機電池即可輕易取出。新電池在適當壓力下可牢固結合到同一位置,穩定性與傳統膠水黏合電池相同。
測試標準根據真實世界數據制定,顯示消費者設備可能遇到的最壞情況。部分數據來自分析送修或回收的損壞產品,大量資料則來自實際使用設備的匿名數據,包括感應器接收的陽光量和其他分析資料。
過去 10 年 Apple 的保外維修率減少 40%,用戶普遍將 iPhone 使用 5 年或以上,證明耐用性研究的成效。雖然這類研究不會製造出完全防摔的 iPhone 屏幕,但明顯有助提升產品耐用性。
相關文章:
Apple 擬爭奪美國 F1 播映權 期望以體育內容突破串流競爭困局 2013 Mac Pro 終被列復古產品 「Apple 垃圾桶」設計曾被用家熱捧 香港 Apple Back to School 2025 買電腦有折扣 + 送 AirPods 4 或滑鼠、觸控板、鍵盤等配件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