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韓慶北國立大學(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Junhyeong Park 朴俊亨教授率領的學術及教育政策交流代表團剛於 2 月中完成在香港的訪問,unwire.hk 有幸受邀參與策劃其部分行程,並成為這次訪問的採訪及報導伙伴。除於慶北國立大學師範學院專責人工智能及未來教育的朴教授,隨團還有兩位學術研究員-分別是專注於幼兒數碼教育的 Hyunjin Park,專注電腦編程語言的 Jinsan Ahn;兩位現職資深老師-分別專注音樂教育的 Miae Jeong 及專注工程及 STEM 教育的 Woongmin Jo,及兩位師範學院的傑出學生 JunYeol Jeong 及 YeonWoo Yu 。這場訪問延續了去年 unwire 於新加坡 EDUtech Asia 大會上與朴教授的對話 (重溫訪問短片),將話題從初步探討推向更深層次的反思。
更多有關南韓教育代表團的文章:
▲韓國教育代表團到訪 unwire.hk 辦公室,就 AI 及數碼教育改革進行深入對話。
全球教育正面臨三大困境:首先,通行百年的「統一教材、統一考試、統一目標」模式,忽視了學生在學習條件、需求、能力以至目標上的差異,導致教育差距日益擴大;其次,教師資源嚴重短缺,工作壓力巨大;第三,高競爭性的社會與考試制度讓學生不堪重負,其危害已從潛在危機演變為顯性傷害。這套根深蒂固的教育體系,改變談何容易?縱使大家都承認問題日漸深化亦無從入手,直至生成式 AI 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曙光。
自 2022 年 11 月 OpenAI 推出 ChatGPT 以來,生成式 AI 以其顛覆性潛力席捲全球,教育界也不例外。它被視為破解困局的希望,卻也因可能徹底改寫教育、學習與評核方式,帶來未知風險。正因如此,各國紛紛展開 AI 教育的探索,而南韓無疑走在前沿。2023 年初,南韓教育部宣布全國性 AI 與數碼教育改革,核心項目「AI 數碼教科書」(AI Digital Textbook, AIDT) 應運而生。根據韓國教育與研究資訊服務機構(KERIS)於 2023 年 8 月發布的《AI數碼教科書開發指南》,AIDT 被定義為「結合多元學習資源與支援功能,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的數碼教材」。它旨在縮減教育差距,循序漸進革新傳統教學,並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指南強調,AIDT 將嚴格監管數據安全,且絕非取代教師,而是提升教學前沿的工具。其第一階段將於 2025 年 3 月啟動,應用於小學三、四年級及初中一、二年級的英語、數學和電腦科學課程。
AI正在重塑全球教育,為個人化學習注入可能。南韓的這場改革不僅是他們國家的教育大事,更值得全球關注。AIDT 的目標何在?進展如何?教師與家長反應如何?作為先行者,他們又面臨哪些挑戰?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邀請朴教授團隊走進 unwire 辦公室,展開一場深度對話。
AIDT:個人化學習的希望工程
AIDT 的願景清晰而宏大:一是消除教育差距,實現真正的個人化學習;二是打破教師的現有困局,為教育者賦能。
朴教授認為,早在 AIDT 推出前,AI 與數碼科技已讓教育更具包容性。「如今,韓國學生通過互聯網與 AI 翻譯技術就能報讀 Harvard、Stanford 等全球頂尖學府及教授的線上課程,」他說,「這些曾是經濟條件優越家庭的專利,如今因科技令更多學生能受惠了。」朴教授多次提及「AI 數碼融合教育」(AI Digital Convergence Education),強調「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語言」的學習模式已讓知識跨越疆界,學習門檻及成本均大幅降低。他認為 AIDT 的推出,是南韓進一步利用 AI,將教育推向全新局面的關鍵一步。「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背景、能力和夢想,一個能成就個人目標的學習旅程,理應有不同的起點、內容、協助與評核標準。然而,自19世紀普及教育以來,統一的課程與標準卻讓我們漸行漸遠。AIDT 就是要扭轉這一局面,讓每個學生在最適合的節奏下,獲取最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朴教授坦言,即便是 AI 這樣強大的技術,實現個人化學習也要循步漸進。「初期,老師可通過 AIDT 介面為學生提供即時指導;隨著數據累積,AI 將能生成更個人化學習內容;最終,我們希望融入學生的職業志向與性格特質,建設徹底的個人化學習藍圖。」團隊表示這一願景預計耗時十年逐步實現,屆時,AIDT 將成為學生的專屬學習夥伴,同時也是老師的超級助教。
▲朴教授認為單是成就「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語言」的學習模式,數據科技已讓知識跨越疆界,學習門檻及成本均大幅降低。而AI 的出現,則有機會實現直正的個人化學習。
團隊一再強調,AI 不會取代教師,反而賦予他們更大空間,認為 AIDT 成熟後,老師一方面能根據 AI 所分析的數據調整整體教學內容及進度,另一方面能主動洞察每個學生的需求,教學可以從疲於應付變為有的放矢。朴教授補充:「未來課堂將更具動態性,老師能在 AIDT 協助下,班中有幾多位學生,就能提供幾多種指導。」他矯正部分教師的擔憂:「認為 AI 讓學生不再需要我們傳授知識,這是誤解。掌握 AI 運作,了解 AI 素養,你就能成為點石成金的教育者。」
從爭議到信任:改革的艱難步伐
然而,AIDT 的推行之路並不平坦,願景背後的挑戰同樣顯著。韓國教育界對 AIDT 反應兩極,支持者讚揚其創新,但反對聲音也不容忽視。研究員 Jinsan Ahn 承認:「有人認為語文能力與學習能力的退化才是當前急務,這是我們必須研究的課題。」另有聲音質疑,兩年倉促推行是否忽略了長期影響?全球經濟低迷下,巨額投入是否划算?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後,又是否加劇數位鴻溝?數據安全與私隱問題更成焦點。朴教授回應:「這些憂慮我們都看在眼裡,也正通過培訓與研究積極面對。」
▲左為專注於幼兒數碼教育的研究員 Hyunjin Park,右為專注電腦編程語言的研究員 Jinsan Ahn。
韓國有 35 萬名教師,要讓每一位在短時間內理解改革的初衷與迫切性,顯然不現實。團隊成員坦言,年輕教師或教授電腦相關學科的老師,普遍對AI與數碼教育改革持較積極態度,但其他教師則有不同程度的顧慮。教育部原為協助教師轉型而推出的「AI數碼能力評估框架」(AI Digital Competencies Assessment Framework),更可能無意中增添壓力。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原本抗拒的老師在親自試用AIDT後態度轉變,甚至主動求知。團隊一致認為,這些恐懼多源於未知。
朴教授解釋,自 AIDT 實施細節確定以來,他們與相關團隊從未停下腳步,持續與教師開展會議與培訓,研究工作也同步推進。「任何教育制度的成熟,都離不開一個循環:設計與創建、試行初形、收集數據並傾聽意見,在既定時間點分析成效,再據此調整政策與技術,然後迭代推出,直到獲得大多數持份者的認同,即便AI技術看似神奇,也不例外。」朴教授承認,要在短時間內推動如此大規模的改革確是挑戰重重,但正因他與團隊堅信這事關學生、教師乃至整個教育體系的未來,定會全力以赴,他說:「挑戰無處不在,但我們有信心跨越。」
▲朴教授坦誠分享於韓國推動大規模 AI 及數碼教育改革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
AI 的雙面刃:風險與機遇並存
談及AI的風險,朴教授直言:「科技從來是雙刃劍。」AIDT 的三大目標—消除教育差距、解放教師、培養終生技能—無不伴隨挑戰。例如,隨著個人化學習擴展,數據收集規模勢必擴大,幼兒教育是否適合引入 AI 數碼學習教材引來關注。專研幼兒教育的 Hyunjin Park表示:「我們正從多角度謹慎研究其利弊,力求為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數據安全問題同樣備受爭議。專研電腦編程及 STEM 教育的 Jinsan Ahn 提到,韓國政府於 2024 年 12 月通過The 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stablishment of Trust (AI Basic Act)法案,成為全球第二個規範AI開發與應用的法案(全球首個相關法案是歐盟於 2024 年 5 月通過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為 AIDT 在數據加密、用途限定與透明度等方面提供了清晰指引。他認為,這展現了南韓教育部對數據安全與師生私隱的重視,進一步確保學生數據僅限於學習用途,不會外流,這一點至關重要。
另一隱憂在於資訊真確性。朴教授強調,AI 生成的內容必須由老師把關,即使未來能確保其完全準確,老師的角色仍不可或缺。他回顧科技演進:「從計算機到互聯網,每一次突破都被視為帶毀滅性的威脅,但最終還是為人類及文明帶來莫大福祉。我們常高估科技帶來的短期風險,卻低估其長期價值。」在他看來,AI時代才剛起步,「我們正處於起點的起點,風險與機遇並存。我們的任務是引導教師與學生勇敢探索 AI 教育的可能性,同時確保下一代的語文能力、溝通能力、批判思考等核心素養在應用中得以提升,而非退化。這是我們的使命。」
▲左為專注工程及 STEM 教育的資深老師 Woongmin Jo,右為專注音樂教育的資深老師 Miae Jeong
▲未來教師 YeonWoo Yu 認為,靈活應對未來科技變革並迅速駕馭,就是令老師永遠不會被取代的技能。
全球視野下給香港啟示
由朴教授帶領的學術團隊此前已走訪三藩市、東京、倫敦、新加坡等地,香港也是其全球交流的重要一站。問及各國在AI時代的準備度,朴教授這樣說:「對治理者而言,教育、經濟、商貿、醫學、科研等領域,均同等重要且互相關聯。教育是韓國的優先領域,我們因此投入大量資源,希望把握時機,利用 AI 科技去推動教育改革,解決長期難題。」在他眼中,AI 跟人類的關係會更緊密互助,「AI 將賦予人類嶄新的智慧及力量,解決過往束手無策的問題,教育如此,其他領域亦然。」這場對話,由團隊中的未來教師 YeonWoo Yu 作出總結:「 靈活應對未來科技變革並迅速駕馭,就是老師最寶貴的技能、最不能被取代的價值。」
韓國教育面對的問題 -學習差距、教師短缺、學生壓力 -在香港同樣尖銳。這場對話不僅是韓國經驗的分享,也為本地教育提供借鑑。我們如何平衡技術與人文?如何讓教師從繁瑣中解脫?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科技開發者,又該如何攜手應對這場變革?AI 教育的未來尚無定論,但這場訪問提醒我們:思考與行動,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