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中國大陸開展自主研發的晶片,成為科技界的重要話題。但其實香港在 90 年代曾有好多威水的科技品牌及技術,甚至開展過晶片的設計研究工作,推出過「Motorola DragonBall」晶片系列,成為當年 PDA 個人電子手帳的主要零件之一。
相關影片:
現在這批技術員已經不知去向,或者已轉行,到底當年這顆由香港製造、香港研發的 DragonBall 龍珠晶片,開發初期香港人是如何努力,經歷過甚麼辛酸,在他們眼中又有甚麼特別的「香港製造」值得港人自豪?今次 Unwire 請來當年 Dragonball 龍珠晶片的創始人Ir Dr. H.L.Yiu 姚慶良博士、前Motorola 技術人員Monica Leung、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Dr. Ray C.C Cheung 張澤松博士,與大家懷緬 90 年代香港科研發展。
▲這顆 Motorola DragonBall,就是由香港人研發、曾在香港封裝與測試的晶片。
▲當年的 Palm 電子手帳,都是用 DragonBall 晶片
Ir Dr. H.L.Yiu 姚慶良博士‧工程師(右)Motorola DragonBall 龍珠處理器項目早期的創始人之一;Dr. Ray C.C Cheung 張澤松博士(中)現任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助理副教授;Monica Leung(左)於 2000 年頭學生時代,曾加入龍珠晶片開發小組當實習生。
港產晶片名字 來自日本動畫《龍珠》
今次專訪,最主要是源自一篇網上討論區的一個帖子,當大家都發現香港在 90 年代曾經研發、製造過晶片,一方面覺得自豪,另一方面又覺得幾分可惜(沒有再發展下去)。DragonBall 龍珠晶片始創人之一,任晶片系統設計師的姚慶良博士就話非常興奮,很高興現多年青朋友對他們所開發的龍珠晶片有興趣。當時會起「龍珠」這個名字,當然同《龍珠》動畫有關,他們希望晶片在消費者市場有個大家熟悉的名字,還有摩托羅拉想打入日本市場,要找一個讓廠商們容易記起的名字。姚博士話自己理工大學畢業,土生土長,當時大家也很愛看《龍珠》,最後就起用了 DragonBall 這個名字。
▲年代的龍珠系列晶片,當中他負責了最初頭 3 代晶片的設計與市場工作
▲由香港人設計的 Motorola DragonBall 晶片:第一代 DragonBall(MC68328,推出年份:1995 年)
▲由香港人設計的 Motorola DragonBall 晶片:第二代 DragonBall EZ 處理器(MC68EZ328, 推出年份:1998 年)
▲由香港人設計的 Motorola DragonBall 晶片:第三代 DragonBall VZ 處理器(MC68VZ328, 推出年份:1999 年)
笑說新晶片曾想名命 Dragon Ball GT
當年頭 3 代龍珠處理器都由他們的團隊製作,首先第一顆 DragonBall(MC68328, 推出年份: 1995 年)是由摩托羅拉 MC68000 系列微處理器作核心,然後在外圍加入他們設計的應用程序,得以完成一顆含有顯示控制器、收發傳輸器、紅外線資料傳送、實時時鐘等多項功能的一體化晶片。第二顆 DragonBall EZ 處理器(MC68EZ328, 推出年份:1998 年)的特點是「Easy啲」成本低一點。而第三顆 DragonBall VZ 處理器(MC68VZ328, 推出年份:1999 年)就注重高效能。姚博士笑言原本想命名它為「DragonBall GT」(與當時播放的《龍珠GT》動畫齊名),只是後來大家認為名字統一 EZ、VZ 較好。
▲姚慶良博士展示當年摩托羅拉向他們頒發的紀念狀,上面列出的很多參與者,都是香港土生土長人士
▲姚慶良博士仍一直珍藏當年龍珠團隊的風褸
也許是 iPhone 的先驅者
作為龍珠處理器的創始人,姚博士認為當年香港的晶片應用是非常強,處理器配合記憶體、IO(輸入與輸出裝置),能作出不同的應用,他的學生每年都製作好幾個 LCD 液晶顯示器+筆觸輸入的電話雛型。好像另一個貌似香蕉電話的概念機,也是他們製作。後來摩托羅拉亦有參考最終製成 Motorola A6188 等結合了手機與 PDA 個人電子手帳的產品,可用手寫筆操控。這些製成品都用上龍珠處理器加上摩托羅拉的軟件,絕對是現代智能手機的原型。姚博士指出 iPhone 都是用類似這些電子手帳再發揚光大,他認為摩托羅拉是其中一個開發者先驅。
▲DragonBall 晶片及其後繼產品,發展多種電子手帳產品,包括 Palm、Sony Clie、Motorola A6188 等
▲姚博士當年提出 DragonBall 龍珠晶片,被摩托羅拉總部接受並拍板進行研發
香港成高科技產心 全球重要之地
香港當年除了晶片設計之外,擔當了甚麼角色?姚博士解釋製作一顆晶片的產業鏈、分工是相當精細,晶片的設計就在香港進行,晶圓的生產則在美國,晶圓切割成顆粒後的封裝、測試工作最初都由香港負責,後來移到馬來西亞的工廠。而除了晶片本身之外,也要配合它的應用,這些應用都在香港研發。姚博士憶述當年的核心團隊有十多人,而同龍珠晶片有關的人員則超過 80 人。他指他們並非製作了晶片便算,應用部份特別請來軟件工程師,為晶片製作不同的應用。原因是當年晶片屬高科技產物,廠商都不知道可用來做甚麼。
曾經在龍珠製作小組當過 1 年實習生的 Monica 話自己參與過晶片的應用開發工作,其中一個項目是電子手帳鏡頭,以及 MP3 解碼器的相關應用。當年在摩托羅拉共事的香港工程師都參與這些應用項目的研發,讓 DragonBall 晶片提供更多賣點,向各大廠商推銷。
▲Monica Leung 當年在龍珠晶片製作小組做過實習生,當年負責晶片的應用開發工作
姚博士就話當年香港分部最需要為晶片製作應用,而且製作不同原型產品,向潛在客戶展示晶片的應用方法,例如可用在電子手帳。當時他們與蒙恬手寫板公司合作,將手寫書入加到電子手帳,在一顆比現時電腦處理器慢 1,000 倍的處理器,執行到中文手寫輸入,在當年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就是因為龍珠晶片可配合不同應用,才為當時的 Palm 採納成為內置晶片之一
說服老闆投資龍珠晶片
當時在香港要設計一顆晶片,最大的困難會是甚麼?姚博士解釋在技術層面上沒有太大的困難,而最大困難是如何說服老闆投資開發晶片,就算工程師也要做市場調查,證明晶片有市場。
在龍珠晶片未有出現的時候,蘋果電腦有一台 Apple Newton 的電子手帳製品,但售價達 1000 美元,一般消費者難以接受。另一方面香港亦有價廉物美的字典機產品,但功能上就不能與之比較。於是他們就找到一個良好平衡點,利用摩托羅拉當年的技術,發展一顆多用途晶片,以至後來發展出不同電子手帳產品。
▲當年一部過千美元的 Apple Newton 電子手帳,並非人人買得起,令到姚博士想發展平民化多用途晶片
「香港製造」四大自豪產業
很多人都懷緬當年 Made in Hong Kong「香港製造」,各位有甚麼認為當年有甚麼「勁揪」產品值得我們自豪?除了一般大眾認識的玩具、手錶等組裝製品之外,作為業界先驅,姚博士想起晶門科技(港交所:2878),這間公司是香港具領導地位的半導體公司,擁有經驗豐富的優秀設計隊伍,出產高度集成的顯示晶片,例如輕觸式顯示器的驅動控制器,積極發展自家智識產權,到今時今日仍為大型顯示器、智能手機提供驅動控制器晶片。
晶門在摩托羅拉電話系列中,其中一個代表作是 Razor Phone。由晶門設計師研發的驅動晶片在摩托羅拉 StarTAC 和 Razor 流動電話大賣,同樣值得自豪。
▲晶門科技發展的顯示屏控制器晶片,到今時今日仍為市場各品牌所用
城大張澤松博士就提及到有電子辭典,是當年大賣的產品。而另一個值得香港人自豪的「香港製造」是 Qi 無線充電技術,城市大學在 1999 年開始相關研究,直到 2008 年無線充電聯盟(WPC)成立,才確立為世界標準。可惜技術發展初期,本地老闆當年發現兩年內賺不了錢,最後沒有繼續發展這個科研成果,後來城大的 Qi 技術被 WPC 在 2006 年收購。
▲張澤松博士慨嘆當年城大發明了無線傳電技術(現今 Qi 無線充電標準),本地老闆認為兩年內不能賺錢而沒有投資,技術在數年後被發掘,現今成為世界標準
▲電子辭典是 90 年代的香港本地研製的先進產品之一,目前這些公司仍有發展掌上資訊電子產品
▲現時受全球手機採用的 Qi 無線充電技術,是香港城市大學發明的無線輸電方式。圖中人物為前城大許樹源副教授(圖片來源:城大新聞網)
▲龍珠晶片得到1996年工商業獎消費產品設計獎(左),以及得到 1995 年 Motorola 公司內部頌授的嘉許狀
▲龍珠晶片出貨量在 1997 年突破 100 萬顆,DragonBall 小組得到公司的嘉許狀,上有龍珠晶片之晶圓
今次 3 位嘉賓同大家回顧了當年 Motorola DragonBall 龍珠晶片,香港 90 年代技術研發的一些小故事。而專訪的下一集我們會繼續同 3 位談論香港的研發晶片人才是否已經消失,Monica 在龍珠晶片小組當實習生時的經歷,還有現時最熱門的話題:中國研發晶片的前景,還有本地學生是否會因此得到機遇。
Ir Dr. H.L.Yiu 姚慶良博士‧工程師(右)現任香港科技園公司先進製造產業主管,亦是 Motorola DragonBall 龍珠處理器項目早期的創始人之一,由 1993 年開始至 1997 年他曾經參與龍珠處理器的研發與市場工作。
Dr. Ray C.C Cheung 張澤松博士(中)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程式實驗室總監及電子工程系副教授。90 年代在中大畢業,現在於城大向同學們教授 FPGA 晶片的設計,畢業後的學生會到 IC 集成電路企業工作。
Monica Leung(左)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前為軟件工程師,現任香港電子科技商會執行委員,為專門舉辦 STEM 教育課程的 Blueinno Technology 公司始創人與總監,在科學園機械人工作室定期開課。Monica 在 2000 年頭學生時代,曾加入龍珠晶片開發小組做實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