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AI 搶飯碗」成為熱議話題,不少人擔心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尤其是那些重複性高或技能門檻低的崗位。有人認為:「AI 搶飯碗只對了一半,因為只會淘汰不去學懂使用 AI 的人。」這句話短期內看似有理,但從長遠來看未必準確。任何缺乏時間框架的論述都可能產生誤會,就像財經評論員預測股市漲跌卻不給出具體時間,聽眾若盲目跟隨,可能損失慘重。同理 AI 對工作的影響需要結合具體的時間背景來評估。
AI 使用門檻的降低:從專業技能到全民工具
目前掌握 AI 被視為職場競爭的關鍵,但這可能只是短期現象。隨著 AI 技術進步,其使用門檻正迅速降低。例如 ChatGPT 的開發者提到,未來版本將讓用戶無需面對複雜的模型選擇,AI 會自動分析並選用最適合的工具。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曾表示:「AI 將使技術更容易被使用,讓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顯示 AI 正朝普及化方向發展。
AI 之父 Geoffrey Hinton 預言:「未來不需要專家,每個人的 AI 知識運用量將是 2025 年人類總和。」換言之 AI 將從技術精英的專屬工具,變成全民可用的技術。當使用 AI 像用手機一樣簡單時,「不去學 AI 的人才會被淘汰」的說法可能不再成立,因為幾乎人人都能輕鬆上手。職場競爭的焦點將從「技術能力」轉向「如何與 AI 協作」。
AI 的快速進化:從輔助編程到取代編程
AI 的進步速度遠超我們的想像。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預測:「AI 的進化速度將超過人類預期,很快達到超人類水平。」在編程領域已有跡象。目前 AI 主要作為輔助工具,提升開發者的效率。但未來,應用程式(App)或軟體(Programme)可能以 AI 為核心,無需傳統編程。
試想一下,用戶只需說:「我要一個管理日程的應用」,AI 就能自動生成用戶界面(UI)以及寫好了程式碼。DeepMind 創辦人 Demis Hassabis 表示:「AI 的發展將在未來幾年內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屆時應用程式可能簡化為「AI 生成的 UI 空殼」,用戶透過 UI 空殼經 API 傳送到資料到雲端 AI 執行,中間 logic 運算不再需任何編碼。這改變技術開發模式,雖然未必能取代有 offline 及極高即時回應的 app ,但絕大部分生活 app 可以,這也意味著傳統程式設計師的角色可需求會大大減少。
科技降低專業門檻:歷史的重演
AI 降低專業門檻並非新鮮事。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進步都在推動專業技能普及化。例如過去影片編輯和 Photoshop 需要專業培訓,但如今即使沒有 AI,許多人也能用手機完成媲美專業的作品。網路科技作家 Clay Shirky 曾說:「科技的進步使得專業知識的門檻降低,讓更多人能參與創意和生產。」
AI 對專業人士的市場價值構成挑戰。當更多人借助科技掌握技能,新手以低成本進入市場,傳統專家只能轉向高端客戶以維持競爭力。例如高薪剪輯師如今面臨手機應用用戶的競爭,服務價格被迫下降。在 AI 時代,這個趨勢將更明顯,因為 AI 將進一步壓縮學習技術的時間和成本。
AI 取代工作的長期威脅
短期內,懂得使用 AI 的人或許有優勢,但長期來看,隨著 AI 普及和智能化,「使用 AI」將變得極其簡單,甚至無需專業知識。Elon Musk 警告:「AI 將是人類有史以來遇到的最大威脅。」雖然有些誇張,但點出了 AI 對工作的潛在衝擊。當 AI 能自主完成大多數任務時,從製造業到服務業,甚至創意產業,都可能面臨崗位縮減。
過渡段落:AI 與人類價值的轉移
然而 AI 的崛起並不意味著人類的終結。當 AI 承擔越來越多的技術性任務時,人類的價值不再局限於執行,而是轉向創造信任與情感聯繫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品牌和個人影響力的核心,也是 AI 難以複製的優勢。未來人類的競爭力將更多來自於如何與他人建立有溫度的關係,而非單純的技術操作。
人類的未來價值:品牌、信任與情感聯繫
隨著 AI 發展,許多工作確實有被取代的風險,甚至「懂得使用 AI」也可能不再是優勢。然而,人類的價值不會因此消失,未來將取決於「叫座力」——一種基於品牌效應、個人影響力和情感聯繫的能力。品牌是一種視覺標誌,更是建立信任和情感紐帶的載體。品牌專家 Alina Wheeler 曾說:
「品牌是信任的信使。顧客會被那些熟悉且可信賴的品牌所吸引。」
這句話點出了品牌的本質——信任是核心,而這種信任正是人類在 AI 時代的獨特優勢。
「叫座力」指的是吸引和影響他人的能力。例如:
媒體品牌:如《紐約時報》或《BBC》,憑藉長期累積的公信力,讓人信任其報導。
商業品牌:如 Nike,賣的不只是運動鞋,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自我認同。
個人影響者:KOL 或 YouTuber 通過個性與故事,建立粉絲的信任。
試想,一件產品若由《紐約時報》科技版推薦,您會更願意相信;若來自陌生來源,您可能懷疑其動機。這顯示信任源於情感與熟悉感,而非單純數據。正如品牌大師 Scott Bedbury 所言:
「品牌是一個不斷延續的故事,與人們的情感深處相連,創造出讓人能找到歸屬感的體驗。」
傳統科技網站與 YouTuber 的差異也說明這一點:前者提供深度和可靠性,後者強調即時性和娛樂性。讀者在尋求專業見解時,更傾向選擇經過時間考驗的品牌,因為它們帶來安心感。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的研究顯示,人類在決策時更依賴情感和信任,而非純粹理性分析。
AI 或許能生成內容、分析趨勢,但缺乏真實的情感連結。人類更傾向聽取有溫度的意見,而非 AI 的機械建議。因此未來的努力方向是:
建造品牌:通過持續輸出價值和建立關係,增強影響力。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 曾說:「品牌是人們在你不在場時對你的評價。」經營多年的科技網站憑藉累積的聲譽,贏得讀者長期信任。
演繹資訊:用情感和故事打動人,而非僅羅列數據。品牌專家 Marty Neumeier 提到:「品牌是人們對組織的整體感知,而品牌塑造就是塑造這種感知。」傳統科技網站擅長以深度和專業塑造這種感知,與 YouTuber 的風格形成對比。
強調人類創造力的不可替代性
除了品牌和情感聯繫,人類在創造力方面的優勢也是 AI 難以企及的。人類的創造力體現在技術創新,更在於將個人經歷、情感和跨領域思維融入創作。例如,藝術家透過作品傳達深層情感共鳴,科學家將不同領域知識融合,創造全新理念。這些能力源於人類獨特的生活經驗和情感深度,是 AI 難以複製的。例如,畢卡索的畫作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源於人類對世界的主觀洞察,而非純粹的數據計算。
結論
「AI 搶飯碗不會成真,但會淘汰不懂使用 AI 的人」在短期內有道理,但隨著 AI 使用門檻降低和技術進化,這一觀點將被顛覆。AI 是一個工具,更將成為各行業核心,改變工作與技術的關係。歷史證明,科技總讓專業技能普及化,而 AI 將把這一趨勢推向極致。我們無法阻止 AI 前進,但可以適應,找到人類的獨特價值——品牌、信任、情感聯繫以及創造力。只要發揮這些優勢,我們就能在 AI 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