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日發表一項研究,指出長期使用 ChatGPT 撰寫文章的用家,其大腦活動顯著減弱,與依靠搜尋引擎或完全獨立思考的用家相比,神經網絡參與程度明顯偏低。研究團隊指出,對AI寫作助理的過度依賴可能影響大腦的靈活度與創造力,並為教育與學習模式帶來潛在隱憂。
研究在過去4個月內進行,找來54名參與者分成3組:一組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如 ChatGPT,另一組僅用搜尋引擎,其餘則完全不借助任何科技工具。每位參與者需完成多次論文寫作任務,題材依據 SAT 考試設計,每次限時20分鐘。實驗期間,研究人員透過腦波圖(EEG)裝置即時記錄參與者腦部活動,同時使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及由AI與教師評分方式,評估各組表現。
研究顯示,長期使用 ChatGPT 的參與者,習慣重複使用AI產出內容,傾向複製貼上而非獨立構思。這組參與者在寫作風格與用詞習慣上趨於同質,與其他兩組差異顯著。他們對文章的歸屬感較低,更有超過83%無法回憶出數分鐘前寫下的內容。
腦部分析方面,「大腦組」展現出最強、最廣泛的神經連結網絡,其次為「搜尋引擎組」,而依賴 ChatGPT 的參與者則顯示最低程度的大腦耦合。研究人員指出,這反映出使用AI工具會降低神經參與程度,令用家處於「認知懶惰」的狀態。
在第4輪實驗中,部分參與者互換角色,曾用AI的轉用大腦後,腦波活動依然偏低,無法短時間內恢復認知靈活性;反之,原本獨立思考者轉用AI後,神經活化程度仍然保有一定水平,文章表現更顯提升。
研究亦發現,使用 ChatGPT 的文章含有最多命名實體(如人名、地點、年份等),但獨立寫作者的作品多樣性與個人風格更為明顯。整體而言,使用AI工具組在語言豐富度與神經活性指標上皆落後於獨立組。
研究由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腦機介面專家 Nataliya Kosmyna 主導,報告篇幅長達206頁,雖然仍未完成同行評審,研究團隊強調其初步結果對教育、科技應用及青年學習模式有深遠啟示。團隊呼籲,未來需進行縱向研究,以全面掌握AI對大腦與學習能力的長期影響。
資料來源:TIME
相關文章:
忘記了訂閱甚麼服務?AI 幫你一鍵整理 教學:ChatGPT Connector 連結 Gmail 電郵信箱應用 研究發現 ChatGPT 存性別偏見 建議女性薪酬較男性低 12 萬美元 台灣男子迷上 AI 情人 50 歲男子每日同 ChatGPT 互動 600 次影響婚姻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